萬程彬
女性在圍絕經期與絕經前后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軀體、心理、內分泌等方面的變化[1], 正確評價不同絕經狀態(tài)婦女的臨床癥狀, 對其生活質量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非手術絕經婦女中選取了154例進行研究, 并按照月經狀態(tài)將其分成了圍絕經期組(48例), 絕經早期組(65例)以及絕經晚期組(41例)。入選對象均符合診斷標準, 且排除了肝腎功能不全者、婦科器質性病變者以及合并有內分泌疾病者等。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三組婦女絕經癥狀的評分主要是采用改良Kupperman評分法, 其評分內容主要包括生活、尿路感染、失眠、頭痛、骨關節(jié)痛、感覺異常、皮膚蟻走感、抑郁多疑、眩暈、情緒波動、心悸、疲乏、潮熱出汗。每項內容都包含基本分與分為4級的程度分, 積分<6分即正常;積分>6分即異常, 且7~15分為輕度, 16~30分為中度, >30分為重度。
對三組婦女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檢測主要是空腹抽血與分離血清, 選用的是微粒子化學發(fā)光法進行檢測。血清性激素的檢測指標包括血清雌二醇、促卵泡激素與促黃體生成素。已絕經婦女作隨機檢測, 未絕經婦女需于月經第3~5天進行檢測。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該院對調查數據的統(tǒng)計與分析主要是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絕經早期組與絕經晚期組的Kupperman評分均明顯高于圍絕經期組, 且絕經晚期組的Kupperman評分明顯高于絕經早期組, 三組數據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關數據見表1。
表1 三組婦女改良Kupperman評分的對比( ±s)
表1 三組婦女改良Kupperman評分的對比( ±s)
注:三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 數 正常(<6分) 異常(>6分) Kupperman評分(分)圍絕經期組 48 26 22 15.3±4.4絕經早期組 65 27 38 18.9±5.2絕經晚期組 41 14 27 21.4±5.5
表2 三組婦女血清性激素的對比( ±s)
表2 三組婦女血清性激素的對比( ±s)
注:三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 數 血清雌二醇(ng/L) 促卵泡激素(IU/L) 促黃體生成素(IU/L)圍絕經期組 48 33.6±8.1 28.9±6.5 23.4±5.9絕經早期組 65 29.9±7.5 65.4±12.3 26.2±6.3絕經晚期組 41 17.7±4.8 89.7±14.4 49.2±8.6
2.2 絕經早期組與絕經晚期組的血清雌二醇水平均低于圍絕經期組, 且促卵泡激素、促黃體生成素水平均高于圍絕經期組;另外, 絕經晚期組的血清雌二醇水平明顯低于絕經早期組, 且促卵泡激素、促黃體生成素水平均高于絕經早期組。三組數據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 女性的卵巢功能一般在40歲左右出現衰退, 且持逐漸加重的趨勢[2]。圍絕經期指的是40歲左右任何時期出現與絕經有關的臨床特征、生物學、內分泌學至絕經12個月以內的時期;絕經早期指的是絕經時間持續(xù)在1~5年;絕經晚期指的是絕經時間超過5年。圍絕經期作為女性生命進程中必然發(fā)生的一種生理過程, 提示著卵巢功能的衰退與生殖能力的終止[3]。女性在進入圍絕經期后的早期表現包括情緒煩躁、焦慮、出汗、潮熱等;晚期表現包括認知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等[4]。Kupperman評分主要是用來評估癥狀嚴重程度, 具有量化的特點, 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就文中的相關數據來說, 圍絕經期組的Kupperman評分為(15.3±4.4)分, 絕經早期組的Kupperman評分為(18.9±5.2)分, 絕經晚期組的Kupperman評分為(21.4±5.5)分。三組的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說明不同絕經狀態(tài)婦女的臨床癥狀嚴重程度不同, 且絕經后期最重, 絕經早期次之, 圍絕經期較輕。另外, 圍絕經期組的血清雌二醇為(33.6±8.1)ng/L, 促卵泡激素為(28.9±6.5)IU/L, 促黃體生成素為(23.4±5.9)IU/L;絕經早期組的血清雌二醇為(29.9±7.5)ng/L, 促卵泡激素為(65.4±12.3)IU/L, 促黃體生成素為(26.2±6.3)IU/L;絕經晚期組的的血清雌二醇為(17.7±4.8)ng/L, 促卵泡激素為(89.7±14.4)IU/L, 促黃體生成素為(49.2±8.6)IU/L。三組血清雌二醇下降, 促卵泡激素與促黃體生成素升高, 且絕經早期組、晚期組與圍絕經期組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以說明圍絕經期與絕經期女性存在雌激素絕對不足或者相對不足的情況。另外, 圍絕經期、絕經女性的癥狀還與社會環(huán)境、精神因素、健康狀態(tài)、個體體質等存在一定的聯系, 臨床上需注重綜合治療。
[1]羅潔梅, 陳蘭.不同絕經狀態(tài)婦女絕經癥狀和性激素水平的對比研究.西部醫(yī)學, 2013, 25(5):708-710.
[2]李藝, 夏勇, 劉世敏, 等.電針對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影響.上海針灸雜志, 2010, 29(4):199-201.
[3]龔明霞, 吳俊妍.402例圍絕經婦女性激素和血脂變化分析.安徽醫(yī)藥, 2013, 17(4):590-591.
[4]秦家云, 劉曉燕, 王麗平, 等.血清性激素、血脂水平與圍絕經期癥狀的相關性.中國婦幼保健, 2013, 28(9):1483-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