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敏 任 崢 張 琳
(寧夏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4)
我國老齡化進程表現(xiàn)出“兩高”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齡的現(xiàn)狀〔1〕,整體幸福度是老年人依據(jù)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質量最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銀川市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等對整體幸福度之間的影響。
1.1研究對象 60~80歲有正常的溝通能力,可以獨立活動,無運動障礙,目前無重大精神疾病和記憶與智能損害,能回答調查問卷的各項內容,同意參與該項研究的銀川市天盛社區(qū)、三公地社區(qū)及清真寺老年城市居民為研究對象。發(fā)放問卷250份,由調查員口述題目并記錄答案,最后回收有效問卷238份。有效率95.2%。
1.2研究工具 ①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月收入水平、性格、健康狀況等方面。②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MUNSN)中文修訂版測量老年人的主觀幸福度,由24個條目組成,包括正性情感(PA)和負性情感(NA)各5個條目,正性體驗(PE)和負性體驗(NE)各7個條目,采用0、1、2的3級計分,總的幸福度=PA-NA+PE-NE+24,分值范圍為0~48。≤12分為低幸福水平,≥36分為高幸福水平,介于中間是中等水平。
1.3調查實施 主試向被試逐一讀出項目,被試作出反應。施測順序為一般情況、MUNSN量表。主試由培訓后的本科生擔任。一般資料幸福度差異分析分別以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月收入水平、身體健康狀況等為自變量,幸福度量表為因變量進行差異分析。
1.4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
老年人整體幸福度在文化程度、曾從事職業(yè)、現(xiàn)在職業(yè)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在性別、民族、確診有無疾病、健談與否、婚姻狀況、月收入水平、性格、應對方式、與子女關系、感受支持程度、自我滿意度、支持利用度等方面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表2。
表1 二分類變量整體幸福度差異分析±s)
表2 多分類變量整體幸福度差異分析±s)
相關研究顯示〔2〕:文化程度較低的農(nóng)村居民幸福感相對較差,隨著文化程度的增長,其幸福感總體上較高,而本研究中,文化程度對幸福度影響無統(tǒng)計學差異,可能與研究對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且研究地域為城市有關;研究顯示〔3〕:城鎮(zhèn)職工醫(yī)療保險和合作醫(yī)療分別對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老年人幸福感具有積極的作用。建議社會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老年人文化程度,進一步健全老年人醫(yī)療保障體系,從而提高老年人整體幸福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整體幸福度在婚姻狀況、與子女關系方面有統(tǒng)計學差異,與已有研究一致〔3,4〕。老年人多賦閑在家,每天的多數(shù)時間待在家里,兒女多忙于各自的工作,缺少人關心照顧,溝通交流,有配偶不僅可以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還可以互相照顧,減少子女的擔心,促進家庭和諧;目前大多數(shù)老年人養(yǎng)老保障主要來源是退休工資和子女供養(yǎng)。家庭關系良好不僅可以使老年人感受生活的溫馨,增進幸福度,還可以提供一定的經(jīng)濟保障。因此,鼓勵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溝通,經(jīng)常在一起交流信息,相互之間對對方的活動和一些事情表示關心和重視,與老人共同分享某些感情,及時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遇到問題家庭成員相互支持、共同有效地應對問題等將有助于增加老年人的幸福度。
可靠、穩(wěn)定的收入能滿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更具有養(yǎng)老保障,使老年人解決后顧之憂,幸福度自然上升,因此,建議在社區(qū)建設的同時,努力改善老年人生活環(huán)境〔5〕,為其提供良好的身心支持,都會為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帶來有利的影響。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既要忍受身體的不適,還要擔心經(jīng)濟問題,擔心醫(yī)療費用,擔心連累兒女,心理負擔重。性格外向的老年人多參加社區(qū)活動,溝通交流的對象多,遇到事情積極解決,尋求幫助,心理負擔小。
個體只有在得到各種社會支持時才能獲得較高的幸福度〔6〕。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使不同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經(jīng)濟收入的老年人有同樣幸福度〔7〕。社會支持使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減輕了老年人的心理壓力,經(jīng)濟壓力,幸福度自然上升。在社區(qū)護理實踐中,應著重培養(yǎng)老年人積極的應對方式〔8〕,從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度。
4 參考文獻
1方鵬蹇,張佳慧,李亞萍.基于健康老齡化的城市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提供模式分析〔J〕.醫(yī)學與社會,2006;19(12):10-1.
2安春明.吉林省農(nóng)村居民幸福感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1.
3亓壽偉,周少甫.收入、健康與醫(yī)療保險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J〕.公共管理學報,2010;7(1):100-28.
4馮雅楠,王玉環(huán),侯蔚蔚.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3(2):371-4.
5于天琪.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1.
6傅素芬,陳樹林,駱 宏,等.社區(qū)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2;16(3):169-71.
7張紅靜.馬穎竹.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22(6):428-30.
8Weiss R.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M〕.In:Rubin Z,ed.Doingun to others〔C〕.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74: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