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賀 袁慶海 崔虎永 劉建華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二醫(yī)院放射科,吉林 長春 130021)
骨脂肪瘤是一種少見的起源于骨髓組織的良性骨腫瘤,約10%發(fā)生于跟骨〔1〕。跟骨內脂肪瘤是比較少見的一類骨腫瘤,現(xiàn)通過此病例,并檢索國內外相關文獻,重點分析其臨床特點、術前診斷標準、治療方法選擇及預后評估,以提高人們對該病的認識。
患者,男,46歲,左跟部不適半年,時有疼痛,行走后加重,休息時無疼痛。既往5年前患者左足背部外傷史,碾壓傷,自述石膏固定半個月,但當時無跟骨疼痛。體檢:左側跟骨輕壓痛,未觸及腫塊,雙足活動好,左足無腫脹,皮膚溫度兩側對稱無增高,活動及感覺均無異常。平片、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現(xiàn)見圖1,圖2。
圖1 跟骨脂肪瘤X線平片及CT表現(xiàn)
圖2 跟骨脂肪瘤MR表現(xiàn)
2.1病因學研究 跟骨脂肪瘤的病因學尚不清楚,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即在跟骨外傷后,局部骨質梗死液化,而液化的囊腔被脂肪組織所替代;另一種學說比較被人認可,認為跟骨脂肪瘤是發(fā)生于骨髓內的良性腫瘤,是由于某種原因導致跟骨松質骨內脂肪細胞大量增生形成脂肪瘤〔2〕。本例病例跟骨脂肪組織內可見稍長T1稍長T2信號,其內合并囊變,可能是液化而來,因此我認為,跟骨內脂肪變性可能是此病的原因,跟骨本身承重較重,其內骨質容易在長期勞損的情況下發(fā)生液化壞死、囊性變及脂肪變性,囊性變演變?yōu)槟夷[,脂肪變演變?yōu)橹玖觯静±咄瑫r存在,只是脂肪變性占的比例較大,但至今尚未有類似報道,有待進一步研究。
2.2發(fā)病年齡 通過各文獻報道的病例發(fā)病年齡在21~74歲之間,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臨床癥狀多不明顯,少數(shù)可表現(xiàn)為病變部位疼痛,也有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病變部位腫脹,或者合并有上述兩種癥狀。
2.3跟骨內脂肪瘤影像表現(xiàn) X線平片僅表現(xiàn)跟骨內低密度影,很難與不典型的骨巨細胞瘤、骨軟骨瘤、骨囊腫、跟骨骨髓炎區(qū)別〔3〕,但可以通過CT測定病灶密度CT值,CT值大多顯示為-100~-60 Hu之間,可以初步診斷為脂肪密度樣病變。另有部分病例CT表現(xiàn)為多發(fā)囊狀骨質破壞,可有膨脹,其內可見粗細不均骨性間隔(可能與腫瘤組織壓迫刺激骨質反應性增生有關),部分病例其內可見結節(jié)狀鈣化(可能與腫瘤壞死后鈣質沉著有關),邊緣硬化,無骨膜反應〔4〕。MRI表現(xiàn)為短T1長T2信號,抑脂后為低信號,從而判斷其為脂肪密度。
2.4診斷標準 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化驗結果無特異性,從影像學檢查看,平片低密度影,CT表現(xiàn)為脂肪樣低密度影,MRI上表現(xiàn)為短T1長T2信號,抑脂后信號減低,可以診斷為脂肪瘤。以往認為病理是診斷跟骨脂肪瘤的金標準,目前國際上認為在一般情況下跟骨脂肪瘤可通過影像學診斷,不必強求通過病理診斷〔2〕。
2.5治療方案的選擇 到現(xiàn)在為止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保守派與手術派;一部分人認為對于無癥狀的跟骨脂肪瘤,主要采取保守治療,定期隨診。另一部分人認為為防止并發(fā)癥(包括骨折,感染)應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一般采取病灶刮除后植骨術。
綜上,跟骨脂肪瘤是一種少見的原發(fā)性良性骨腫瘤,無轉移及復發(fā)病例報道,通過CT及MRI基本可以診斷。對于符合適應證的跟骨脂肪瘤患者應行腫瘤刮除和植骨術,手術效果好,預后佳。盡管大多數(shù)患者術后復發(fā)率很低,但文獻報道也有2例復發(fā)者〔5〕,因此我們應該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3 參考文獻
1Hatori M,Hosaka M,Ehara S,etal.Imaging features of intraosseous lipomas of the calcaneus〔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1;121:429-32.
2呂冬亮,陸雪華.跟骨脂肪瘤的X線、CT診斷及鑒別診斷(附8例分析)〔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雜志,2010;17(4):60-1.
3金順利,鐘生才,張國秋,等.跟骨脂肪瘤1例報告〔J〕.中國報刊雜志大全,2003;15(8):43.
4邱雷雨,陳培友,石乃昌,等.跟骨脂肪瘤1例〔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10):1439.
5Radl R,Leithner A,Ehara F,etal.Intraosseous lipoma: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9 patients〔J〕.Int Orthopaed,2004;28: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