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英國讀大學時,關(guān)于住宿方式,你可以選擇住學校宿舍也可以選擇住寄宿家庭(homestay)。當然,如果你想要盡快融入當?shù)厝说纳?,深入體驗英國文化,并快速提高英語口語水平,那么寄宿家庭就是首選,我當年選的就是后者。轉(zhuǎn)眼間,我學成回國已三年有余,但當年在寄宿家庭生活的情景仍歷歷在目,與英國夫婦Bob和Maggie相處的時光回憶起來依舊那么溫暖?,F(xiàn)就擷取記憶中有關(guān)這段生活的幾個片段,再次重溫它曾帶給我的美好體驗。
住宿申請——填寫申請表很關(guān)鍵
在入學前,我所申請的大學就給我發(fā)來了寄宿家庭的申請表,申請表中除了要你回答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會讓你寫出對寄宿家庭有何要求。申請表中有幾項內(nèi)容留學生必須認真填寫。有一項問你是否介意寄宿家庭里有人抽煙。我當時填的是介意,所以我的寄宿家庭就是無煙家庭。而有一位同學沒有太在意這一項,結(jié)果她就遇到了一位特別能抽煙的房東,后來她十分后悔當年填表時太過草率。把申請表填好寄回給學校后,校方會根據(jù)你提交的申請表的內(nèi)容把你分配到適合你的家庭。學校對這些寄宿家庭有嚴格的審查流程,在居住條件和飲食方面對他們有特定的要求。留學生結(jié)束在寄宿家庭的生活后,還要給寄宿家庭填寫滿意度評價表,如果寄宿學生給出的評價不好,這個家庭就會被取消作為寄宿家庭的資格。而且,在居住期間,如果你對自己的寄宿家庭不滿意,也可以向所在的大學申請更換家庭。有的寄宿家庭只接納一名學生,有的則同時接納兩名或更多的學生。因為學生中午在學校就餐,多數(shù)寄宿家庭只提供早餐和晚餐。
寄宿家庭——房東夫婦很友善
我的房東是一對老年夫婦:男主人叫Bob,62歲,是一名工人;女主人叫Maggie,60歲,曾是一名護士,現(xiàn)退休在家。在英國,男人的退休年齡是65歲,女人是60歲。房東夫婦的身體非常健康,精神矍鑠,體力和精力與四十多歲的中國人相仿。他們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但說話行事顯得溫文爾雅,是典型的英國人——保守、內(nèi)斂、友善。Maggie不施粉黛,衣著樸素,滿頭銀發(fā)梳理得一絲不茍,嘴角時常掛著笑容,讓人倍感親切。Bob一身休閑裝扮,身材勻稱,從頭到腳透著一股精神氣兒。從學校接我去他家的路上,Bob不時地幫我拿東西、提行李箱,到家后一口氣就把行李箱提上了二樓。進門后,我向房東夫婦做了自我介紹,告訴了他們我的名字。他們很小心地問我喜歡讓他們稱呼我英文名還是中文名,我說中文名吧,于是他們非常認真地跟我學起了我中文名的發(fā)音。雖然“葉敏”兩字的發(fā)音對他們來說有些拗口,但兩人還是堅持稱呼我“葉敏”。兩位老人的親切和藹讓初到英國的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第二天早上,Maggie一大早就起來準備早餐,當她得知我對牛奶過敏時,又去買豆?jié){,去之前還細心地問我要不要加熱,因為她聽說中國人不習慣喝涼的東西。她的體貼和友善讓剛到異國他鄉(xiāng)的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作為回報,我也在閑暇時間幫他們收拾碗筷、打掃房間,很快就融入了這個家庭的生活。
Bob夫婦沒有孩子,但他們家里有一名特殊成員——小狗Buff,其地位與中國家庭里的獨生子不相上下。Buff是一只很普通的黃狗,是房東夫婦在二手店領(lǐng)回的狗孤兒。在英國有很多售賣二手衣服的店鋪,好心人把七八成新的舊衣服捐給店里,經(jīng)過處理后低價出售,其收入多用來做慈善。有時這些二手店還兼顧收養(yǎng)一些無家可歸的小動物,人們可以到那里免費領(lǐng)養(yǎng)。房東夫婦對小狗Buff寵愛有加。在家里,他們?yōu)樗艘粋€舒適的小窩,每天他們都把狗窩收拾得干干凈凈的。除此之外,無論刮風下雨,他們都要帶著Buff出去散兩次步,每次一小時。出門前他們總不忘拿上一個塑料袋,專門用來裝Buff的便便。后來在我們的通信中,Maggie每次都不忘提及她鐘愛的Buff。本來對動物沒有太多興趣的我,在他們的影響下也開始喜歡狗了,學會“愛屋及烏”是融入寄宿家庭生活的一大法寶。
吃飯問題——英國飲食很一般
英國的飲食一向受到世人的詬病,我在Bob家也深切體會到了英國飯菜的簡單和單一,但Maggie的廚藝在英國人里還是比較不錯的。她做的一道別有風味的大菜是烤火雞。這道菜的主要原料是從超市買回來的半成品火雞。做法是先在烤盤上鋪上厚厚一層洋蔥、青椒、青蒜等蔬菜,然后把洗凈的火雞外涂上一層植物油后放在烤盤上,就可以烘烤了。英國人做菜沒什么技術(shù)含量,只需按時間把雞烤熟即可。一小時左右,烤雞就可以出爐了。經(jīng)過一小時的高溫烘烤,烤盤里的蔬菜已被烤焦,流出蔬菜汁,同時火雞的油脂也溢了出來。這時要進行最后一道工序,即把火雞從烤盤里取出,把烤焦的蔬菜和火雞油脂倒進過濾器里過濾一下,扔掉蔬菜渣,留下的是濃濃的湯汁。最后把雞肉切成片,每人盤子里分一份,個人根據(jù)自己的口味撒上適量的鹽、胡椒粉等調(diào)味料,再蘸著濃湯汁一起食用。味道超級贊!
土豆是英國最常見的蔬菜,雖然個頭小,但淀粉含量很高,吃起來有點噎嗓子。有留學生抱怨說在英國一年把一輩子的土豆都吃了。英國人想出各種花招吃土豆。比如烤土豆,把土豆洗凈后放在烤箱里烤,烤熟后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在上面撒上調(diào)味料,連皮一起吃。炸薯條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但英國的炸薯條通常比麥當勞賣的要粗很多,有手指那么粗。還有著名的土豆?jié)鉁?,做法是把土豆弄成土豆泥,和胡蘿卜泥一起熬制。Maggie做的土豆?jié)鉁吞貏e美味。
卷心菜是我吃過的最難吃的英國菜。烹飪方法過于簡單,通常是把菜切好后,直接放在水里煮,直到煮得爛爛的,之后就可以撈到盤里吃。英國菜之所以受到詬病大概是因為此種無任何烹飪技巧的煮菜方式,飯菜的味道完全靠吃的時候添加調(diào)味料。看著房東夫婦吃得津津有味,我卻難以下咽,但我還是把分給我的菜全吃光了,入鄉(xiāng)隨俗嘛。
Bob家偶爾也做米飯,我第一次吃Maggie做的米飯時感到非常奇怪,覺得英國的米飯?zhí)y吃了,硬邦邦的像夾生飯。我一度懷疑是英國的大米有問題,后來發(fā)現(xiàn)原來是他們做米飯的方法有問題。我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方法教Maggie蒸米飯,讓她在蒸之前先在米里放幾滴醋和食用油,這樣蒸出的米飯綿軟白皙,非常好吃。Maggie按照我的方法試了一次,做出來的米飯果然很好吃。她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就像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一樣。她說從來沒吃過這么好吃的米飯,還興奮地說一定要把這種做米飯的方法廣而告之,教給她的親戚朋友。如果你在出國前掌握一點基本的廚藝,到了英國就可以在寄宿家庭里大顯身手了。
出行方式——低碳環(huán)保要提倡
英國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很高,家家都有車,但在大街上很少見到大排量的越野車,大多數(shù)是經(jīng)濟實用的兩廂車,Bob的車也不例外。讓我非常驚訝的是,房東夫婦很少開車,每天Bob都是騎一小時的車去上班。在英國有專門的自行車道,騎行很安全。Bob每次出門都是全副武裝,帶上頭盔,穿上專業(yè)騎行服,六十多歲的老人每天穿得像年輕人一樣,騎上車子英姿颯爽。他酷愛騎行,這種出行方式不僅綠色環(huán)保、節(jié)省能源,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身體。Bob每周都要把自行車零件一件一件拆下來清洗維護,再耐心地組裝起來。自行車對他來說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電視上的自行車賽他每場必看,對于著名的自行車賽車手也是如數(shù)家珍。他還說等退休以后要義務教孩子們騎自行車。Bob家的低碳生活給我好好上了一課。
在英國時,我去學校一般都是坐公交車,車站離我們住的地方不遠,出門后走一段路就到了。英國的公交車不像國內(nèi)那么擁擠,通常車上都有空的座位。車上裝有紅色的按鈕,如果你要下車就按下按鈕,無人上下車時司機可以甩站。所以,如果看到車站上無人等車而你又要下車時一定記住按一下按鈕。好心的Bob還告訴我,我乘公交車時用的學生月票不僅能在本區(qū)內(nèi)坐公交車,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還可以坐火車。
文化沖突——不同文化深體驗
到達英國后不久,我就體驗到了英國人的一個談話禁忌。那是一個星期天,房東夫婦興致勃勃地帶我到市中心去參觀。雖然兩人都上了年紀,但走起路來大步流星,而我近乎要一路小跑才跟得上他們。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周末的市中心幾乎看不到什么人,大部分的商店關(guān)門閉戶,只有個別超市營業(yè)。每走到一個景點,房東夫婦就會停下腳步為我耐心講解該景點的歷史,看得出來他們很為自己的國家和城市感到自豪。在市中心,我們經(jīng)過了一個斷壁殘垣的教堂,這是在二戰(zhàn)中被德軍轟炸過的教堂,但英國政府把教堂原貌保留了下來,希望通過古老的教堂向人們昭示戰(zhàn)爭的殘酷。看到教堂,我忽然想起一個宗教詞匯——三位一體(Trinity),自己長期以來無法理解這個詞的真正文化內(nèi)涵。我覺得這是個現(xiàn)場學習的好機會,于是就冒冒失失地問他們究竟如何解讀這個詞、如何看待宗教。Bob和Maggie稍稍遲疑了一下,沒有粗魯?shù)鼐芙^我,但也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Maggie委婉地告訴我說她的妹妹是個教徒,改天有時間我可以去問問她。我立刻意識到宗教問題是他們不愿意和陌生人談論的話題。后來才知道,他們之所以把宗教視為談話禁忌,原來是怕因信仰不同而引起不必要的爭執(zhí)。這也是我在英國第一次體驗到文化沖突。其實,對于想要留學的人,在出國之前多做做與英國文化有關(guān)的功課是必不可少的,能夠幫你化解尷尬,避免沖突。
除了談話禁忌之外,中西文化的迥異也讓我體會到了什么是冰火兩重天。Maggie曾是一名護士,我們經(jīng)常聊有關(guān)疾病和健康的話題,東西方在如何消除疼痛的方法上可謂大相徑庭。她告訴我當年她父親去世之前感到背部疼痛,他們一家人的解決辦法是日夜不停地給他的背部敷冰塊,麻木他的神經(jīng)以減輕疼痛。我的天,這要是在中國可以算得上虐待老人了。我告訴她,在中醫(yī)看來,痛則不通,我們會使用熱敷或拔罐的辦法加快血液循環(huán),讓疼痛得以緩解。我給她看了我?guī)サ呐N和拔罐,她半信半疑地說可以試一試。Bob經(jīng)常會膝關(guān)節(jié)疼痛,這要是在中國,有此癥狀的人多半會通過穿長褲、戴護膝來保暖,但他依舊穿短褲騎自行車,還光著腳在石板地上走來走去。我建議他要注意保暖,并推薦他去試試中國的針灸。但由于中國針灸屬于自費項目,診療費對他們來說比較昂貴,所以Bob也就沒有去嘗試。不過,把中國文化介紹給外國人,讓他們多了解中國也算是盡了我作為留學生應盡的義務。
從英國回來后,我和房東夫婦還經(jīng)常寫信聯(lián)系,我誠懇地邀請他們空閑的時候到中國來看一看,走一走。我也向他們承諾以后會再去英國,到時候一定去拜訪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