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內戰(zhàn)僵局延續(xù)
【英】《經濟學人》2014年4月19日~25日
4月13日,敘利亞總統(tǒng)阿薩德稱,敘利亞“反恐戰(zhàn)爭”將進入“掃尾”狀態(tài)。他的盟友表達了類似樂觀看法,黎巴嫩真主黨總書記納斯魯拉稱敘政權不再有被推翻的危險。然而,戰(zhàn)場上的情況卻要模糊得多,雙方各有得失勝負:阿薩德政權鞏固了對首都大馬士革以及中西部國土的控制,且有望徹底消滅敘第三大城市霍姆斯的反抗力量;而反對派不僅新占了包括阿薩德老家拉塔基亞附近海角地區(qū)在內的領土,還包圍了敘第二大城市阿勒頗的政府軍。更重要的是,反對派基本消除了來自“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威脅。該組織原屬反對派,但自今年1月以來與其他反對派公開火并,已被趕到了敘東部地區(qū)。此外,敘化學武器已被銷毀2/3,但有證據顯示政府使用了其他有毒氣體。交戰(zhàn)雙方似乎通過戰(zhàn)斗各自鞏固了陣地,血腥僵局仍將持續(xù)。 (唐恬波)
克里米亞問題使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
【美】《彭博商業(yè)周刊》2014年4月
7日~13日
克里米亞“獨立”使得與西方聯系緊密的俄羅斯商業(yè)環(huán)境惡化,原本就面臨低增長的經濟局勢雪上加霜。雖然目前美歐制裁都只將目標鎖定了少數俄政府官員和與普京親近的億萬富翁,但這場危機已經動搖了俄經濟信心,提高了借款成本,抑制了外國投資者的興趣。西方警告,如果普京武力占領烏克蘭東部,就將采取與孤立伊朗同樣嚴重的制裁措施。俄方官員稱,制裁倘若升級,便將摧毀1/3的盧布價值,財政與貨幣政策十年的進展成果也將被毀于一旦。在今年的前三個月,俄已出現700億美元資本逃竄,高于2013年全年的630億美元。為了應對西方制裁,俄政府計劃購買更多國貨,加速實施基礎設施項目,促進國有企業(yè)增加投資。但是,由于與世界經濟一體化漸行漸遠,俄將失去進入金融市場和參與制定競爭規(guī)則的機會,無法利用西方技術使市場多樣化,并更加依賴政府壟斷和能源出口。 (陳璐)
美國國際開發(fā)署和它的“古巴推特計劃”
【古巴】《波西米亞》2014年4月18日
古巴近日向國際電信聯盟控訴美國國際開發(fā)署在古秘密建立名為“ZunZuneo”的社交網站,妄圖制造動蕩,削弱古巴政權。古巴方面強硬表示,美國際開發(fā)署的這一行為不僅違反古巴的相關法律,甚至涉嫌違背美國法律和國際監(jiān)管準則。古外長羅德里格斯更是明確表示,這一項目的實施表明美一刻也未放棄顛覆古巴紅色政權。據美聯社披露,該項目長期搜集古巴用戶個人信息,還通過發(fā)送關于足球、音樂、天氣等方面的新聞信息來吸引古巴用戶訂閱和交換意見,當用戶數量增加后,政治內容被加入這一平臺,從而煽動和組織民眾,引發(fā)街頭抗議革命。這一社交網絡的用戶最多時達6.8萬多人。但美國方面始終堅持認為,該項目旨在“打破古巴的信息壁壘,促進信息共享”。與開發(fā)署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資助的其他項目類似,該項目由于資金耗盡,已于2012年被迫關閉。 (嚴謹)
基因工程助力生物燃料
【英】《新科學家》2014年4月12日
木質素(lignin)是植物維持硬度和承載自身重量的一種廣泛存在的化學物質。日前,科學家通過基因技術減少了樹木中的木質素含量,使其更易分解并轉化為燃料。由玉米等植物制成的生物燃料可以減少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燒帶來的氣候變化,但目前只有易分解的植物才能轉化為燃料,其他植物卻因無法利用而被浪費。木質素的存在阻礙了植物的分解,這種類似鎖鏈的分子在增加木材硬度的同時也增加了分解轉化的難度。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科學家從當歸這種草本植物中發(fā)現了一種能夠改變木質素含量的基因。楊樹在加入此類基因后,從中提取的糖變?yōu)樵瓉淼膬杀?。隨著該項技術的普及,將會產生更多種類的環(huán)保生物燃料。其中,在農作物中融入該基因將可能會成為未來新能源領域的重大突破。 (牛帥)
俄周邊國家開始考慮核威懾力
【美】《新聞周刊》2014年4月25日
克里米亞事件后,俄羅斯周邊國家重新把目光投向核保護。20年前,烏克蘭曾經擁有僅次于俄羅斯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核武器庫。隨后,烏克蘭自愿把核武器轉交俄羅斯,以換取俄羅斯尊重其邊境的保證。而如克里米亞事件所示,俄羅斯的承諾輕如鴻毛。過去幾個月來,俄羅斯周邊國家深有感觸:如果擁有核武器,千萬不要棄核;如果沒有核武器,快去爭取美國核武器的保護。波羅的海國家尤其焦慮不安。雖然已在1991年獲得獨立,但是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境內有大量俄羅斯族人(分別占25%和26%),兩國擔心俄羅斯人再次制造事端,重演克里米亞危機。為應對克里米亞危機,美國臨時把在意大利阿維亞諾空軍基地的戰(zhàn)機派往波蘭,并增兵波羅的海國家。還沒有任何一個歐洲政府公開聲稱需要新的核基地。然而,由于建造核設施應是秘密進行,即便有所行動也不會對外宣布。正如波蘭國家安全局局長科杰依所說:“核威懾力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向對手隱瞞自己的計劃,所以最好不要透露在哪里更適合部署美國的核武器?!?/p>
(孫成昊)
中非合作不以西方的人權觀為依歸
【英】《新非洲人》2014年4月
美國政客訪非,總是含沙射影地批評中國在非洲只追求經濟利益卻罔顧非洲人權發(fā)展。這種批評立不住腳,原因有三。一、中非在保護人權,只是方式不同于西方,這源于人權觀差異。西方喜歡將人權和“社會法治、自由”掛鉤,其人權觀建立在個人主義理念之上,評判人權時重點關注公民的政治權利。但綿延數世紀甚至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使中非雙方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看重家庭生活和精神靈性,信奉謙卑、和解、和諧等“柔性”為人處世之道。中非雙方對人權有著不同于西方的理解,加之發(fā)展階段不同,中非更強調社會與經濟權利、發(fā)展權利等人權的另一向度。二、中非合作有著自身訴求,既有經濟互利的考慮,也是受共同價值觀的“自然”驅動,正如今年初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非時所說,中非關系一直以來都是秉持“道義與互利”的原則。因而不需要以西方人權標準來評判中非合作。三、中非都認為應根據自身國情、社情解決實際問題,無需迷信或者套用西方“民主政治”和人權觀。所以,中國對非援助并不像西方那樣附加各種政治條件。 (王磊)
阿卜杜拉·阿卜杜拉
【美】《時代》2014年4月28日
阿富汗于4月5日舉行總統(tǒng)選舉,根據憲法,已連任兩屆的現總統(tǒng)卡爾扎伊不能參選。共有八位候選人參加總統(tǒng)選舉的角逐。觀察家認為,主要的競爭在兩位前外長——阿卜杜拉·阿卜杜拉和扎爾邁·拉蘇爾及前財政部長阿什拉夫·加尼之間展開。初步投票結果顯示,反對黨領袖阿卜杜拉目前以44.4%的得票率領先。最終計票結果可能在5月中旬公布。如果沒有候選人贏得50%以上的選票,得票領先的兩名候選人將于5月底進入第二輪投票。
在候選人中,阿卜杜拉屬于阿富汗最大反對黨民族陣線。阿卜杜拉曾經是2009年阿富汗總統(tǒng)選舉的候選人之一,當時被視為時任阿富汗總統(tǒng)卡爾扎伊的強有力對手。但是,為了抗議政府與獨立選舉委員會的不規(guī)范行為,并且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考量,他沒有參加第二輪選舉。
此番競選,沒有了現總統(tǒng)卡爾扎伊的競爭,阿卜杜拉有很大勝算。阿卜杜拉的主要支持者來自塔吉克人口占多數的阿富汗北部和東北部地區(qū)。他強調改革和重視民生,表示一旦當選,將盡快與美國簽署安全協議,以確定后2014時代駐阿美軍的規(guī)模和權利。 (康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