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和
“黃金之國”的歷史淵源
在波哥大,最值得一看的就是黃金博物館,這是南美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博物館。哥倫比亞盛產黃金已有幾千年歷史,被譽為“黃金之國”,而波哥大則是傳說中“黃金國”的中心,黃金博物館便是哥倫比亞王冠上的一顆明珠。
黃金博物館坐落在波哥大市中心的圣坦德爾公園內,1939年設立,1968年遷至現(xiàn)址,現(xiàn)在由哥倫比亞國家銀行負責管理。哥倫比亞國家銀行將西班牙殖民者劫余的黃金首飾、工藝品等收集起來,在1939年創(chuàng)辦了西半球第一個黃金博物館。最初只有幾個農民提供的14件展品,后來在各地群眾的積極支持下,逐漸發(fā)展到如今的規(guī)?!,F(xiàn)在,博物館收藏了近3萬件印第安人幾千年來使用過的金器,還有許多精美的陶器和玉石制品,世界上最大的翡翠也珍藏于此。它們再現(xiàn)了印第安人古老燦爛的民族文化和斗爭的歷史,其藝術價值遠遠超過黃金本身的價值。
動物圖案是古印第安人黃金制品的重要元素
黃金博物館一共三層,按不同時期、地區(qū)陳列。一層介紹印第安人的歷史;二層介紹印第安人淘金和煉金的技術;三層展出收藏的部分金器工藝品。每層特點鮮明,都對“金”有著獨特而鮮明的講解,欣賞之余更發(fā)人深思。
館內藏品種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其中不僅有各種裝飾品(多用于裝飾頭、胸、腹部),如:刻有各種圖案的耳環(huán)、項鏈、手鐲、別針;還有日常生活用品,如:金杯、金刀、金香爐、金面具等,可謂是應有盡有。其中金巴亞人之盆、金巴亞人猿像、穆依斯卡人小船、鐵拉登特羅人臉譜等更是舉世無二的無價之寶,用高超技術制作而成,金燦耀眼又不乏質樸素雅之氣。動物是古印第安人黃金制品中的重要元素,像蛙類,鳥類,蛇、蜥蜴都是常見的模仿對象。而博物館還與一物密不可分——蟾蜍。古印第安人認為蟾蜍是吉祥和智慧的化身,它象征著五谷豐登,子孫滿堂,當時家家都供奉蟾蜍,因此,館內許多金器上刻有蟾蜍的圖案。這些金器或菲薄如紙,或細若發(fā)絲,閃耀著屬于金子的獨特光芒。
來之不易的血汗寶藏
我們首先參觀的就是最著名的黃金大廳了,因為這里陳列了許多珍品黃金。門口警衛(wèi)很嚴,游覽者被要求分批進去,而且每批的人數(shù)不得超過20人。廳內悠揚的印第安音樂緩緩響起,玻璃墻內的金色展品在燈光的映襯下顯得神秘璀璨,更會讓人聯(lián)想到這些在殖民者的掠奪下保存下來的金器是多么的來之不易。黃金博物館每天還會放兩場介紹開采黃金的傳奇故事影片,讓人們真切體悟到黃金背后的辛酸與汗水。
觀賞人數(shù)最多的展品便是那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一艘制作精美的黃金船,而吸引大家的還有它背后隱藏的傳奇故事。傳說土著酋長奇布卡族首領曾將全身涂上金粉,帶著大量黃金祭品及各種寶物乘坐“黃金船”去瓜達維達湖祭拜神靈,所有族人身披各種黃金裝飾品在兩岸觀禮,禮畢后便將帶來的所有金器、翡翠等寶物盡數(shù)拋入河中祭祀。但沒成想,這個傳說竟然給他們帶來了滅頂之災,野蠻的西班牙殖民者不僅將奇布卡人的黃金洗劫一空,翻遍了瓜達維達湖,還挖開平民百姓的墳墓,盜走隨葬黃金制品,因為奇布卡人認為金能防腐和保存靈魂,往往將金器塞進死者腹內或放在棺內陪葬,又傳說國王死后,遺體被安置在金凳子上,并且有許多金器作陪葬,因此便糟了如此大的災難。
黃金密室位于二樓,里面有12000多件黃金制品,也吸引了不少參觀者,要想進去至少要4人才能成行,當然,人數(shù)往往只會多不會少。剛進入黃金密室,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接著印第安音樂緩緩響起,燈光也隨著漸漸亮了起來。有了燈光的映襯,玻璃籠罩下的各種金器更是各放異彩,閃爍著金色的光芒,讓人目不暇接。抬頭環(huán)顧四周,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金色之中,正被璀璨的金光環(huán)抱著,如同來到了古印加黃金帝國。
從古至今,黃金都是富貴與權力的象征,是人們競相追逐的財富,來到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博物館,我看到了數(shù)不盡的珍寶奇藏、黃金玉器,卻也體悟到了每一件展品背后的血汗與不易。可見寶物之所以為寶物,不止在于經濟價值,更在于它的歷史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