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
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上海,女中學生集體援交,最小者不到14歲,最大者不過18歲;安徽,17歲小伙子為買蘋果iPad2而賣腎;廣州,16歲少女為買iPad2,辱罵并暴打媽媽,被媽媽失手悶死;網上,90后女生微博上留照片、留電話,愿以初夜換iPhone手機……
這些故事真是可怕。
更為可怕的是,或許,它們很普遍。我最近屢屢聽到類似的故事,有朋友說她讀高中的兒子追債一樣要買iPhone最新款,并且要立即買到,哪怕花兩萬元,哪怕去香港排長隊,而且威脅說不買就不認父母。需要說明的是,該男孩有過iPhone一代和二代,也曾想要三代,此時,做母親的明白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于是拒絕了兒子。
還有朋友說,他讀初一的兒子暴力傾向很嚴重,稍不如意就會攻擊他,常拿菜刀比劃,而且真的拿菜刀追他,最后一刀砍在門上。
拿腎換電腦,拿初夜換手機,拿性換奢侈品,以及為此對父母暴力相向……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母愛和母愛載體
對此,我的心理醫(yī)生朋友沈東郁在微博上解釋說:iPhone、iPad都是過渡客體,在他們眼中是愛的象征,對物質的追求是對愛的渴望。得不到就意味著喪失愛,就要摧毀剝奪了他們被愛感覺的那個客體。這些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水平是非常低的,蘋果產品在他們心中等同于幼兒睡覺時離不開的泰迪熊,只不過生理年齡決定了他們的力量遠大于幼兒。
這一段話精當而到位??腕w對應的是自體,自體即“我”自己,而客體即與“我”建立關系的其他人乃至萬事萬物。對于每個人而言,媽媽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個重要客體,而承載母愛的其他客體即是過渡客體。一些孩子(常見于幼兒,少年也有)會鐘愛一個小枕頭或小毯子,不讓家人洗,臟了臭了都不讓。如果家人偷偷洗了,他們會大哭,有時會哭暈。如果細致回顧,家人會知道,這個小枕頭或小毯子,媽媽曾與孩子一起共用過。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則說,它們有媽媽的味道。由此可見,孩子迷戀這些小東西,其實是想抓住母愛的味道。
母愛是什么?孩子哭,媽媽知道他是餓了,用乳房哺育他。這一刻,母愛借媽媽的乳房而傳遞,媽媽的乳房就成了過渡客體。孩子哭,渴了,媽媽用奶瓶喂他水喝。這一刻,母愛借奶瓶而傳遞,奶瓶成了過渡客體。如此這般的情形無數次發(fā)生,量變引起質變,有一天孩子突然領悟到,母愛并不等同于乳房、奶瓶或其他,母愛是無形無質的。有了這樣的領悟,孩子就會放下對過渡客體的執(zhí)著?;蛘哒f,對有形有質的母愛載體的執(zhí)著。也可以說,有了這樣的領悟,一個孩子的心就被照亮了,他懂得了靈魂的真實存在。
然而,假若母愛的累積效應不夠,這一領悟沒有發(fā)生。甚至,母愛稀少,就會導致一個結果——孩子對有形有質的母愛載體非常執(zhí)著。
最初,愛的載體都有照顧與陪伴功能,經典如泰迪熊,毛茸茸的可以讓孩子抱著,也可以充當孩子假想的玩伴與聆聽者等。健康成長的孩子可能會對泰迪熊很有感情,但他們不容易癡迷,而太癡迷于泰迪熊的孩子,原因都可能是兒時獲得的母愛太少。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殺手里昂的“泰迪熊”是那盆植物,后來變成了同樣缺乏愛的小女孩。里昂為那個小女孩而死,可套用沈東郁的另一篇微博“為了得到愛,不惜一切代價”。在這一點上,我們都是一樣的,正如一首歌名《死了都要愛》。
關鍵是,為什么而死。
里昂為小女孩而死,有了靈魂層面的味道。為電腦和手機而死,則顯得可憐而可憎。但這些故事其實是一樣的。母愛獲得太少的孩子,就會執(zhí)著于母愛載體。既然母親表達愛的方式是給孩子買東西,而不是陪伴與細膩的關愛,那么孩子就沒辦法發(fā)展到靈魂層面的愛,而是會執(zhí)著于這些東西。先是很小的需求,一顆糖,一串糖葫蘆,一個小玩具,最后則發(fā)展成手機、筆記本電腦,乃至其他。
愛是有靈魂的。但若體悟不到這一點,靈魂層面的愛就淪落為需求被滿足的層面。滿足需求,這總是要交易的,拿我所有的,換我所渴求的。
看不到靈魂的存在,我們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貴。身體是什么?腎是什么?不知道,體會不到。我只看到我的渴求,一部iPad2,它閃閃發(fā)光,具有無可匹敵的吸引力,啊,有了它,我太心滿意足了……
看不到靈魂的存在,我們也不知道事物的尊貴。iPhone到手了,但物質的滿足感,也就只是到手那一刻,很快的,它就消散了。于是,有了iPhone一代,還要渴求二代,有了二代,還渴求更新的……
彼此馴養(yǎng)的過程
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那些孩子們,他們常常被指稱“溺愛”壞了。其實,并非是溺愛,而是缺愛。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要形成穩(wěn)定的安全感,需要一個條件——在3歲前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沒有嚴重的分離(超過兩個星期的分離即為嚴重),而且與媽媽的關系有很高的質量。達不到這個條件,孩子的心就難以發(fā)展到、真的體會到無形無質的愛,或者說靈魂層面的愛。
我的一位來訪者,她覺得她基本滿足了我剛剛所說的條件,但她一開始如天使一般美麗而可愛的女兒,到了四五歲后變成了小惡魔,常常失控,激烈地攻擊她和丈夫,主要是攻擊她。
她從未和女兒有嚴重分離,她讀了很多育兒書,盡可能用書上的辦法與女兒相處,卻收獲了這樣的結果,令她絕望,甚至覺得生命都沒了意義。仔細地聊下去,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她很少和女兒擁抱。這源自于她的童年,她10歲前沒和父母一起生活,所以得不到擁抱,最后變成懼怕并抵制擁抱。
后來又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她是將育兒書上的辦法當成“任務”來對待的。明白這兩點以后,她開始學習,用心對待女兒,將一切任務變成與女兒一起的玩耍。譬如洗澡,當只是任務時,女兒會抓狂,但現(xiàn)在她仔細體會碰觸女兒的身體,和她一起玩耍,女兒會說,媽媽,多玩一會兒,媽媽,什么時候我們還這樣玩???
這時,洗澡這件事也成了過渡客體。這種有心地在一起,就是彼此馴養(yǎng)的過程。果不其然,隨著這種瑣細時刻的累積,女兒的暴力傾向變少了。
沈東郁的說法很科學,而我一個朋友的說法很感性。她說,孩子對媽媽的那種暴力傾向,就像是,想撕碎媽媽的這個僵硬的殼,看一看是不是有一個活生生的真愛自己的事物存在。
溺愛不是孩子的答案,狼爸虎媽更不是孩子的答案,答案在于心,在于靈魂。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