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一個城市的靈魂和精髓大都體現(xiàn)在建筑里。600年前,是一條條胡同勾連著“內(nèi)九外七”座城門。胡同里一座座體現(xiàn)“天圓地方”建筑理念的、內(nèi)斂而又向心性格的四合院是北京城的微縮,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老北京的靈魂。而如今隨著城市現(xiàn)代化的推進,這些數(shù)字在迅速逐年遞減,許多重要的歷史街區(qū)整體消失。很多胡同里的記憶如今只能從前人留下的書籍、曾經(jīng)的影像或者是博物館的微縮景觀中遙想當年的情景。
晚秋一個靜謐的午后,我循著朝陽門南小街一路往南,找到了這條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催生了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見證了北京人藝的誕生,也曾居住過諸多名人志士的老北京胡同——史家胡同。從喧鬧轉(zhuǎn)入靜默,嫻靜地走在這條不寬的胡同中,遙想著當年胡同里會是何種情形。
從胡同西頭一直往東走,大約走了快半條胡同,只見兩個外國人從一處院落出來。走近一看,木質(zhì)的大門上,由老舍之子舒乙題寫的館名“史家胡同博物館”幾個金色黑底大字格外醒目,原來這里就是史家胡同24號。
跨入大門,一股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院子里參天的法國梧桐樹冠極大,秋季的來臨,凋零的枯黃樹葉落在了四周房子的灰瓦上。梧桐樹滿院的枝椏上還垂吊著三個鳥籠,鷯哥正在悠閑地梳理著羽毛。
史家胡同博物館由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管理具體事務,辦事處副主任李哲接待了我們。李主任介紹說,史家胡同24號院原是民國時期的才女凌叔華的故居,其實這個小院是她的嫁妝,當年曾有很多文人墨客在這個小院聚會。后來,女兒陳小瀅將院子公益轉(zhuǎn)讓。因史家胡同人文底蘊深厚,保留了清末民國時期的原貌,就建了這座博物館,以傳承胡同之美。作為北京胡同的縮影,經(jīng)過修繕,2013年10月18日,北京第一家建在胡同里的博物館在這里正式開館。
李主任繼續(xù)介紹說,如今的史家胡同博物館是保護得相對完整的一個老北京傳統(tǒng)四合院,為兩進院落,不到一千平方米。館內(nèi)設有八個展廳和一個多功能廳,分別為史家歷史展廳、人藝展廳、近代教育展廳、蘭芷偕芳展廳、胡同名人展廳、時代記憶展廳、胡同聲音展廳、懷舊生活展廳和多功能廳,用實物、圖片、微縮模型等形式展示了史家胡同的歷史變遷、院落舊日主人生平及作品以及北京胡同的舊時光。
老物件重現(xiàn)舊日景象
李主任介紹說,博物館籌備三年,兩年多時間都用來翻修和恢復四合院原貌。凌淑華故居一度是一家幼兒園,現(xiàn)在墻上依然殘留著墻面涂鴉的油漆痕跡。修繕前,四合院的瓦其實也被換過,是造價便宜的紅瓦。修博物館初期,大家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將紅瓦揭下,從各處搜羅來胡同的老瓦,一塊塊鋪設上去。鋪設地面的磚,全都是施工方從居民準備處理掉的建筑垃圾中“撿”回來的老磚,有的磚上至今還留有洋灰,名副其實的“修舊如舊”。
“前院8000多塊磚都是老磚,以前成堆成堆地堆在路邊,如果我們不搶過來,就被當成建筑垃圾運走填坑了。其中,一號展示廳的一部分地面也是用凌叔華故居的地面磚鋪就的,那是幾十年前從國外進口的瓷磚。如今博物館里的墻,砌法也是老工藝,嚴絲合縫。真正的老墻就該是這樣的,現(xiàn)在很少見了,一是工藝很難傳承,二是費錢,比普通的墻貴一倍?!?/p>
像這樣原汁原味的文物,博物館里還有很多,胡同老屋檐、瓦當、小鎮(zhèn)獸,都是周圍居民捐來的。李主任說,博物館中展品的來源有文物局提供的、胡同拆遷時收集的、居民捐獻的,“這附近收破爛兒的都是我們的‘眼線’,他們看到有價值的舊物就向我們匯報”。
除了老北京的磚雕、石雕等民俗舊物,博物館還用舊生活用品重現(xiàn)了當時的胡同生活。鋁質(zhì)飯盒、老戶口本、瓷熱水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復印件、舊時家庭用的笸籮、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證……,更有按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北京家庭布置復原的家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房間里,一床一桌,兩椅兩箱,木質(zhì)家具十分簡單,半導體收音機是擺放在房間的“大件兒”;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則逐漸時尚,室內(nèi)有了組合家具,應了當時“組合家具沙發(fā)床、黑白電視放中央”的流行語。這些物品大多是從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們就像歷史的見證者一樣,記錄了史家胡同的變遷。
舊時院落尋找昔日故事
史家歷史展廳里,正中間是一個七八米長,兩三米寬的史家胡同沙盤,灰墻灰瓦,130個院落鱗次櫛比。旁邊還有兩個完整的四合院模型,連影壁和院里的隔斷、小門墩都一清二楚。在這些院落里,歷史上居住過不少名人,演繹了許多故事。
這條胡同的舊日住戶,政界的解放前有傅作義、范漢杰,解放后有華國鋒、榮毅仁,文人學者更比比皆是,章士釗、羅工柳僅僅是其中一部分,還有一批外交家也是它的居民。這么多名人中,博物館所在院落的原主人凌叔華便是其中一位。李主任說,作為民國三大才女之一,凌叔華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內(nèi)舉辦當時社會名流的聚會,被稱為“小姐家的大書房”。在那個社交公開蔚然成風的年代,凌叔華在這里招待了齊白石、姚茫父、王云、陳寅恪等名家,泰戈爾也成為了她的座上賓。
穿過掛著竹簾的連廊,蘭芷偕芳展廳一覽無余,記錄了凌叔華以及當年文人墨客在這間小院里的逸事。據(jù)說,這間“小姐的大書房”比林徽因“太太的客廳”成名更早。當年,陳衡恪、齊白石在這里組織過畫會,泰戈爾在檀香木片上畫了蓮葉和佛像。也是在這里,凌叔華結識了丈夫陳西瀅,她背著守舊的父親,與陳西瀅秘戀了兩年多,直到1926年,二位戀人央求一位長輩出面,父親才同意女兒與陳西瀅結婚。而這位大才女的一份嫁妝,正是99間房舍并且配帶后花園——后者就是今天這座博物館的所在。這里還養(yǎng)育了凌叔華的女兒陳小瀅,展館里一張陳小瀅在院中騎驢的照片十分生動有趣。
除了名人,如今有史家小學的史家胡同,在歷史上也曾作為赴美留學生的考試地點。不僅如此,史家胡同內(nèi)更是孕育北京人藝的搖籃。從1950年華北人民文工團擴編更名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老人藝)起,史家胡同20號院就變成了中國話劇的搖籃。1952年6月12日,“老人藝”話劇團正式在20號院成立了北京人藝,焦菊隱、歐陽山尊、趙起揚等老一輩話劇藝術家都是從這個院里走出來的。
穿越時空的胡同“老聲音”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內(nèi)的胡同聲音展廳,是一間像錄音棚一樣的小工作間,將胡同的原貌用聲音記錄了下來。房間里布置了專業(yè)的音響設備,只要點擊觸摸屏,就能夠聽到不同的胡同“老聲音”。
這些聲音分為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個時間段,分春夏秋冬、風雨雪晴共70多種聲音。以春天的胡同為例,燕子、風吹柳、貓咪一起出現(xiàn)在背景聲音里,讓人立刻穿越到那個年代的胡同里。除此之外,還有像“震驚閨”、“虎撐子”、“糖鑼”這些,年輕人幾乎聽都沒聽說過的聲音。
李主任介紹說,“震驚閨”、“虎撐子”、“糖鑼”都是老北京商販招攬生意時用的響器?!罢痼@閨”由鐵片組成,“嘩”一聲響,就是招呼大家來磨剪子搶菜刀;“虎撐子”是郎中手里的串鈴,一般是銅或鐵制,通過晃動,聲音能傳出很遠;“糖鑼”則是賣糖商販串胡同吸引小孩兒敲的鑼。這些老北京的聲音仍在增加和補充。
李主任說,史家胡同博物館,從狹義上說,是史家胡同24號院,從廣義上說,則是整條史家胡同,博物館的展陳只是一個索引,更豐富精彩的內(nèi)容是讓居民走入這條胡同,切身感受它獨有的氣息與韻味。
老式木門窗、斑駁的外墻、錯落的灰地磚,從這座散發(fā)著古老韻味的四合院走出來,帶著剛剛博物館里那些老物件、門牌墻、全景微縮、紀錄片、聲音館等等五花八門的展品,對我視覺和聽覺神經(jīng)的觸動。再看眼前這些散落在胡同里的史家小學、人民藝術劇院宿舍、諸多名人故居等等,這一座座建筑、一棵棵草木仍舊延續(xù)著這條堪稱北京第一代胡同活化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