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南
很多陋習,都是從小養(yǎng)成的。比如家有上小學的孩子,家長們就覺得應辛苦點,早上6點起床,準備好一切,吃完早餐,匆匆送孩子上學。每天,并無“聞雞起舞”那么富有詩情畫意,夫妻倆一聽見鬧鐘心里就煩,星期一就盼望著星期六早點到來,可以睡一個自然醒。但想到全國就讀小學的學生家長都能忍受,為何我就不能?還不是為了孩子讀書好嗎?于是,擺出一副融入生活、主動積極的狀態(tài)。爺爺、奶奶、公公、婆婆也高度重視,一人讀書,全家緊張。一般是6人圍著一人轉,6人在陪讀,不少陋習開始產(chǎn)生。
什么陋習呢?分數(shù)掛帥,分數(shù)決定論,一切按照升學排名、高考指揮捧轉,誰的話都不聽,只聽老師的,只聽班主任的;能有高分就行,能選名校就行,心中有了大方向,有陋習也放行,不少人的價值觀就此形成!
于是,家有高分的孩子,臉上有光,全家走路“咚咚”響,全小區(qū)都能聽到;家有低分的孩子,全家愁眉苦臉,心神不定,出門忘帶鑰匙,買菜忘拿錢包。家人一見面,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母親早上6點開始批評小孩,晚上一直監(jiān)督到10點半還在批評;家中有分數(shù)中等的小孩,全家充滿期待,像飛機場迎接外賓的心情一樣,希望孩子像那些尊敬的外賓那么出色,那么威武。所以,他們到處搜索有什么可以補腦的神藥,到處看有什么可以幫孩子提高分數(shù)的名師,然后報名,到處活動就為了分數(shù)上躥一點。
結果,高有高的難,要穩(wěn)定很不容易。一放松別人就追上來了,高處不勝寒;中有中的難,中不溜秋沒人看,就像拔河,放在中間的人一般是湊數(shù)的,可有可無,真煩;低有低的難,無臉見人,孩子“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以后選不了名校,讀不了大學,只能讀技校、中專,當一個藍領。唉,一聲長嘆。
為了孩子讀書好,能專心用心,父母苦煞了心。禁止他們過多接觸外界,免得分心??刂扑麄兊纳鐣煌?、社會接觸,不能擾亂他們求學的心。所以,孩子就偷偷地上網(wǎng),從小就有了網(wǎng)絡文化熏陶。不少人相信網(wǎng)絡,不相信現(xiàn)實,或者戴個耳機聽聽歌,知道一群歌星,歌星每到一地,就偷偷去追星。一看見心儀的歌星,跺腳、擁抱、飛吻,全情投入。遇到同學有苦、有不幸、有困難,冷眼相看,誰叫你是我的競爭對手,我才不管你。這些陋習,這些不良習氣,屢見不鮮。
讀了大學,再到社會工作,那些陋習一一顯露。例如,書本外的東西一律不了解,生活的規(guī)矩十分淺薄,沒有掌握標準;離開了父母、長輩的照顧,融入社會就十分困難,覺得一切都不習慣;從小被分數(shù)、被指令限制慣了,一旦相對有點自由,竟不會發(fā)揮,沒有自我主張、主見,只懂跟著人家跑。人家說考公務員好就排隊去考,人家說傳銷賺錢就去傳銷,沒別的,就習慣于跟著走。
我們的父母,我們的長輩,他們一手一腳參與了這些陋習的制造,他們很久之后才知道,孩子必須以德為先,分數(shù)是很虛幻的東西。中國的歷史如按5000年文明看,有一大半以上的歷史是不看分數(shù)的,不看名校的,不是照樣寫出燦爛的篇章嗎?老子、孔子、孟子、莊子、韓非子、李時珍又是哪一名校的呢?名師、名校有時固然重要,但德和智哪一樣為先呢?必須考慮。人們在反思,一出社會,為什么排前幾名的學生,他們的成功率反而很低,排中間的學生可塑性、發(fā)展能力卻很強,成功的事例特別多。
還有,藍領有什么不好呢?去德國,你就知道藍領的價值。再問:你愿意生活在一個每人分數(shù)都很高,學歷也很高,但很自私、很自我的人群里,還是生活在一個正直、善良、樸實,但沒什么高學歷,這些人讀書分數(shù)也不那么高的人群里呢?這道題可考出人的價值取向。不一定作出回答,但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一看便知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