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路
清晨,我和妻子去買菜。菜市場外,路邊小販在和城管交涉,對于收攤的要求討價還價。小販說:“再等會兒,再等會兒?!背枪苷f:“不能再等了,你再不走,我就要丟飯碗了!”
我饒有興趣地駐足觀看。妻子很奇怪:“這有什么好看的?全菜市場估計只有你一個人在看?!?/p>
我不好辯解什么。其實,我看到了一種新的東西,一種存于人內(nèi)心的柔軟地帶。社會總是在進步,幾年前,在我的印象中,我們這座南方小城的城管跟小販交流只用動作——飛起一腳,小販的菜籃子隨即像足球一樣飛起。同樣這個地點,我看到過多起。
我站在雙方的立場上去想,好像誰都沒有錯:小販提籃賣點小菜能有什么錯?城管為道路暢通有序而整頓又有什么錯?可是,需要那么尖銳地對立嗎?
幾天前,看過一本書,書中有個細節(jié):
1992年2月,柏林墻倒塌兩年后,守墻士兵亨里奇受到審判。在柏林墻倒塌前,他射殺了一個企圖翻墻的青年。法庭上,亨里奇的律師辯稱,亨里奇僅僅是在執(zhí)行命令,別無選擇。而法官西奧多不以為然,他的一番話振聾發(fā)聵。他說:“作為警察,不執(zhí)行上級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準是無罪的。作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此時此刻,你有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權(quán)利。”把槍口抬高一厘米,這在法律管轄的范疇之外。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人的內(nèi)心不是鐵板一塊,應(yīng)該都能做到。
法律和法規(guī)是堅硬的東西,如果不夠堅硬,人們可以自由觸碰,久而久之便形同虛設(shè)。除此,生活還需要剛性之外的柔軟地帶,人的內(nèi)心,也應(yīng)該有軟硬兩個地帶,硬的是原則,軟的是良知。
絕對的神圣,許多都化成后來的荒誕。因為世間沒有什么是比時間和常識更為強大的東西,它們的檢驗,能夠摧毀人們心中曾經(jīng)毫不懷疑的確信與堅守。因此,在是與非之間,在權(quán)力與欲望之間,需要建立一個緩沖地帶,這個緩沖地帶能給后來的進與退留一點余地,給調(diào)整與糾偏留一點空間。而這,需要人們的內(nèi)心有一塊可以松動的柔軟部分。
早在20世紀20年代,胡適就和魯迅商量著要改寫《西游記》最后一回。到了1934年,胡適終于將《西游記》的最后一回做了改寫。“觀音點簿添一難,唐僧割肉度群魔”——單看題目就知道唐僧做了些什么。
唐僧的內(nèi)心始終有個柔軟地帶,不似悟空見了妖魔一棒打死那么簡單,因為妖魔是打不絕的,而且它們中的許多,還是天神們的坐騎或?qū)櫸?。改寫的部分,胡適讓唐僧終于割肉了,妖魔被唐僧大慈悲感化,為自己的欲望羞愧,每位只吃一小口,或者不吃。最后,待到東方滿天紅霞時,唐僧摸摸全身,肌肉復(fù)生,豐潤如初。
這就是柔軟的力量——對立被緩解,和解也已達成,唐僧也終于將大慈悲進行到底。
(摘自《婦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