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沖
耶路撒冷老城中仍舊居住著眾多正統(tǒng)基督教徒,他們身著類似中世紀時期的傳統(tǒng)服飾,在21世紀的今天,重復著千百年不變的宗教生活,這使他們成為耶路撒冷的一道風景。
在耶路撒冷——這座被稱為圣城的一平方公里大的石頭城,我每天看到的情景似乎都差不太多:街道上總有幾個頭戴禮帽、身穿黑色禮服的正統(tǒng)猶太教徒,步履匆匆前往哭墻祈禱;數(shù)百年歷史的教堂中,東正教徒好像是從中世紀穿越而來,點亮教堂的蠟燭,青煙飄出一股獨特的香味;街道上聚集著穿得五顏六色的游客,他們小心翼翼地走在老城光亮的石板路上,聽著導游的講解、拍著照片,又想停下來和兩邊售賣紀念品的商販討價還價,忙得不行……從日出到日落,都是這樣的景象。
耶路撒冷可能是以色列知名度最高的地方,但我竊以為,想體驗以色列的多樣魅力,特拉維夫是不可錯過的。這個地中海海濱城市面積雖然不大,卻高樓林立,相當國際化。開放的態(tài)度使特拉維夫的宗教性沒有那么強,街上可以看到各種膚色的人,能找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其中有不少相當正宗。特拉維夫也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同性戀者,每年都會舉辦同性戀游行,甚至被稱為“中東gay都”。不管你是什么種族,有著什么樣的信仰和生活追求,都不會妨礙你在特拉維夫細膩的沙灘上優(yōu)哉游哉地曬太陽,或是在地中海清澈的海水里沖浪、在商業(yè)中心血拼,自在地享受生活。
與以色列一墻之隔的巴勒斯坦,雖然生活水平普遍比鄰國埃及要好很多,但歸屬感缺失,讓巴勒斯坦人臉上總有憂郁的感覺。領(lǐng)導巴勒斯坦人建國的阿拉法特雖然已經(jīng)過世多年,但仍是巴勒斯坦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與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對以色列的仇視態(tài)度不同,阿拉法特以及目前阿巴斯所領(lǐng)導的法塔赫,是倡導以色列和談,從而實現(xiàn)建國夢想。
除了待在以色列,我也免不了會去巴勒斯坦地區(qū),那里的生活是另一番模樣。由于是穆斯林聚居區(qū),巴勒斯坦地區(qū)隨處可見清真寺,城市沒有以色列的那么發(fā)達和干凈,人們平時的生活也挺自在,只是與以色列軍警的沖突時有發(fā)生,讓人總有一種悲傷籠罩的感覺。在這里能看到太多其他地方不曾見過的景象,三個宗教共源而又水火不容,兩個民族的恩仇故事在各處隨機上演。巴勒斯坦人希望在以色列工作,從而得到更高的報酬和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為此他們不得不每天凌晨兩三點起床,排隊經(jīng)過檢查站,歷盡艱辛進入以色列。但同時,很多巴勒斯坦人又對以色列人十分仇視,生存和信仰之間總是磕磕絆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