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凜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書法在當時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王安石少年有大志,曾挑著書箱行李外出求學。
在名師杜子野先生指導下,他勤奮苦讀,每至深夜。
一天,他翻閱一本書,讀到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長了一朵美麗的花,此后才思橫溢,名聞天下。
于是他拿著書去請教老師是否真有生花筆。杜子野正色回答“有”,欣喜的小安石央求老師送自己一支生花筆。
杜子野抱來了一大捆毛筆,他告訴王安石,這里有九百九十九支毛筆,但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哪一支是生花筆,讓王安石自己尋找。
王安石納悶要怎么才能找到筆,杜子野摸著胡須,沉思片刻,說:“你只有用每支筆去寫文章,寫禿一支再換一支,這樣才能找到。”
從此,王安石按照老師的教導,每日苦讀詩書,勤練文章,足足寫禿了五百支毛筆。
可是這些筆寫出來的文章仍然一般,他有些泄氣,杜子野沒有說什么, 揮筆寫了“鍥而不舍”四個大字送給他。
又過了好久,王安石把筆都寫禿了,僅剩一支。一天深夜,他提起最后這支筆,突然覺得文思潮涌,一篇頗有見地的《策論》一揮而就。他高興地跳了起來,大喊:“我找到生花筆了!”正是長-久以來的勤學苦練,才終于造就了王安石的“妙筆生花”。
王安石做官之后,一直樸素廉潔。一次,他的親戚路過京城,前來拜訪。這位親戚平日里驕縱奢侈,王安石有意邀請他來家里吃飯。
第二天,親戚盛裝出席,以為王安石必定會以盛宴相待。誰知桌上根本沒有菜肴。
喝了幾杯酒后,仆人才上了兩塊餅和一些簡單的菜。親戚滿心不高興,把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挑著吃了。王安石把剩下的四邊取來自己吃,親戚感到很羞愧。
回到南京隱居的王安石,寄情于詩詞書法,為后世留下了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也成就了一代名相書法家的美名。
其實,王安石雖身居要職,但一生都勤儉節(jié)約,不鋪張浪費。晚年,他辭官回家隱居,臨走時一點官府之物都不帶。
小鏈接
提到北宋名相王安石,人們往往想到他作為政治家、文學家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作為書法家的一面。王安石擅長行草,他的字“清勁峭拔,飄飄不凡”?!端问贰酚涊d,少年王安石就寫得一手好字,他常常動筆如飛,看似不經(jīng)意地書寫,可寫成之后,看了的人都佩服他字寫得精妙。
王安石的墨跡傳世極少,最有名的當屬《楞嚴經(jīng)旨要卷》了。此卷正書中稍帶行書的筆意,結(jié)字修長緊聚。用淡墨書寫,每個字僅指尖大小,筆畫清勁。雖然行與行之間很緊密,幾乎沒有空白,卻沒有繚亂板滯之感。字行間錯落參差,有“橫雨斜風”的氣勢。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曾評價過:“蘇(軾)之詞,米(芾)之書,皆橫絕千古,獨不敢傲介甫(王安石字號),此公若不作宰相,豈至掩其長耶?!笨梢?,如果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王安石最名留青史的可能是他的書法成就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