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純,陳志偉,崔鵬飛,趙 劍
(1.常州工學院江蘇省數字化電化學加工重點建設實驗室,江蘇常州 213002)
(2.江蘇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江蘇鎮(zhèn)江 212013)
機床再制造是一種基于廢舊機床循環(huán)利用的機床制造模式。它充分利用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數控及自動化技術等高新技術對廢舊機床進行可再制造性評估、拆卸以及創(chuàng)新性再設計、再制造、再裝配,從而制造出功能和性能均得到恢復、提升且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新機床。綠色再制造技術采用的先進成形技術包括高新表面工程技術、數控化改造技術、快速成形技術及其他加工技術。在機床再制造領域內,為了恢復機床的精度、性能,提高自動化能力、產品質量和生產力水平等,采用最為普遍的是數控化改造技術。
產品的綠色度是指產品符合綠色產品要求的程度。產品的綠色度有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的含義,其中狹義的產品綠色度是指產品對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的友好程度;而廣義的產品綠色度是指產品的環(huán)境性、經濟性和技術性的綜合最優(yōu)的組合。機電產品的綠色度指的是廣義的產品綠色度,其綠色度體現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1]。機電產品的綠色度評價是對產品的環(huán)境性、經濟性和技術性的綜合評價,是面向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評價問題[1],也可說是指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對資源和能源的輸入量、對環(huán)境的輸出量以及這些輸入輸出對環(huán)境的友好程度的綜合指標的評價[2]。
舊機床的數控化再制造可以提高機床精度、延長機床壽命,如對其進行綠色度評價,那么產品的環(huán)境性和經濟性達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其技術可行性就成為檢驗改造方案是否可行的關鍵指標。
隨著機床使用役齡的增加,機床的機械傳動部件,如導軌、絲杠、軸承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損。機床數控化再制造過程中的首要任務是對舊機床進行類似于通常機床大修的修整,以恢復機床精度,達到新機床的性能指標。因此,機床數控化再制造可以結合機床的大修來進行。但機床數控化對機床精度的要求與普通機床的大修是有區(qū)別的,即整個機床精度的恢復與機械傳動部分的改進,都要為滿足數控機床的結構特點和數控自動加工的要求來進行,并應具有批量大修的特征,通常采用納米表面技術、復表面技術和其他表面工程技術(如模具修復技術、高強度納米修補技術等),修復與強化機床導軌、溜板、尾座等磨損、劃傷表面,并提高其尺寸、形狀和位置精度。機床的潤滑系統(tǒng)及動配合部位采用納米潤滑添加劑和納米潤滑脂、納米固體潤滑干膜等材料,可以進一步提高機床的性能。
由于數控系統(tǒng)是整個數控機床的指揮中心,因此數控系統(tǒng)的選擇對改造后的機床性能是至關重要的,在選擇時除了考慮各項功能滿足要求外,還一定要確保系統(tǒng)工作可靠性。一般以性能價格比來選取,并適當考慮售后服務和故障維修等有關情況。如選用企業(yè)內已有數控機床中相同型號的數控系統(tǒng),將對今后操作、編程、維修等都帶來較大的方便。伺服驅動系統(tǒng)的選取也按再制造數控機床的性能要求決定。若采用同一家公司配套供應的數控系統(tǒng)和伺服驅動系統(tǒng),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和維修更容易得到保證。
在機床數控化再制造過程中,要根據機床的控制功能選取輔助裝置。如選取四方或六角電動換刀架來實現刀具自動轉換功能,刀位數的選擇主要由被加工工件的工藝要求決定。由于大部分數控機床的輔助裝置目前在國內已有不少生產廠家配套供應,所以選取后即可按其產品說明書在機床相應位置上進行安裝、調整。
由于普通機床的電器控制功能要求與數控機床不一樣,所以在對舊機床進行機床數控再制造時,原機床的電器控制部分一般只能報廢,重新按數控化再制造要求進行設計制作。強電控制部分的線路設計,主要根據數控系統(tǒng)輸入、輸出接口的功能和控制要求來進行。當控制功能較復雜時,為簡化強電控制部分的電氣線路,需要配置可編程序控制器(PLC)。數控機床的強電控制部分設計時要特別注意的是數控系統(tǒng)各接口信號的特點和形式要相配,并且在設計過程中應盡量簡化強電控制線路。
舊機床上述各個部件的再制造過程完成后,就可以對組裝的再制造機床各個部件進行調試。一般先對電氣控制部分進行調試,看單個動作是否正常,然后再進入聯(lián)機調試階段。
機床數控化再制造有多種方案,機床類型不同,再制造的內容也不同,所以機床再制造的內容并非一成不變,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方式。
C5225機床是萬能型雙立柱立式車床,可以車削圓柱、圓錐和平面,鏜圓柱與圓錐孔,用于鑄鐵、鋼及有色金屬零件的粗精加工。機床操縱皆集中在懸掛操縱箱上進行。雖然該機床1995年就出廠使用至今,但機床的基礎件基本未受損,幾何精度雖已下降但仍在可修復范圍內,通過修復和保養(yǎng),其基本性能可達到現代同類機床的機械水平,所以實施機床數控化再制造的機械條件和適用性是相當的好。
改造前刀架移動速度為2 500mm/min,改造后要求最快移動速度6 000mm/min,最終可實現0~6 000mm/min無級調速;改造前主傳動為有極調速16級,改造后要求變速檔為4級,最終可實現無級調速。其他基本參數,如最大加工直徑2 500mm,刀架垂直/水平行程1 000mm/1 400mm等保持不變。
a.主傳動變速檔由16級改造為4級,由手工變檔改造為無級調速,采用直流電機和英國歐陸590直流數字化調速系統(tǒng)。
b.主軸、右刀架和橫梁采用日本三菱FX2N-80MR PLC來控制,保證在數控系統(tǒng)發(fā)生故障,左刀架不能進行數控加工時,機床能利用右刀架作常規(guī)加工。
c.左刀架的X軸和Z軸運動改為數控。將原來的T形絲杠替換為滾珠絲杠,以滿足較高精度零件加工要求。將左刀架原有的齒輪傳動系統(tǒng)改造為一對減速齒輪,X,Z軸伺服電機通過減速齒輪與絲桿相連以降低對驅動力矩的要求。
d.進給系統(tǒng)采用西門子SINUMERIK802D數控系統(tǒng)。X軸和Z軸伺服驅動系統(tǒng)采用SIIMODRIVE611UE雙軸驅動模塊和1FK7交流伺服電機,X軸和Z軸伺服電機均帶有內裝式脈沖編碼器,采用半閉環(huán)控制。
e.保留原右刀架、橫梁和主軸的手動加工操作功能,右刀架留作常規(guī)加工或備用。
a.主傳動系統(tǒng)的改造。
C5225立車為大功率、大轉矩加工機床,若主軸采用交流變頻調速,為保證低速時的運行穩(wěn)定性和加工精度,需采用專用變頻電機和大功率變頻器。對于55kW的主軸控制采用交流變頻調速成本在7~8萬元,采用直流數字化調速成本在5萬元左右,再考慮到直流調速的優(yōu)點,本次改造選用直流電機和英國歐陸590直流數字化調速系統(tǒng)。
主軸電氣控制部分則是將原繼電器電氣控制系統(tǒng)改造為PLC控制,保留主軸的手動操作功能。在對主軸進行PLC改造的同時將橫梁和常規(guī)刀架進行PLC改造,采用日本三菱FX2N-80MR PLC來進行控制。這樣既可保證電動刀架正常工作,又可在數控系統(tǒng)發(fā)生故障時,保證主軸正常工作,用常規(guī)刀架進行常規(guī)加工。
b.主軸脈沖發(fā)生器的安裝。
主軸脈沖發(fā)生器是為加工螺紋而安裝的主軸檢測裝置,微機從主軸脈沖發(fā)生器中取出與螺距相應的脈沖數,使主軸旋轉角度與進給量保持一定關系,確保螺距的準確性。主軸脈沖發(fā)生器的安裝方式通常有2種:一種是同軸安裝,另一種是異軸安裝。經濟型數控改造多采用同軸安裝。本設計選用1 200線主軸脈沖發(fā)生器,采用同軸安裝方式并選用波紋管與主軸柔性連接,該連接方式在實現角位移傳遞的同時,能夠吸收車床的部分振動,從而使脈沖發(fā)生器平穩(wěn)轉動。主軸脈沖發(fā)生器的安裝實現了對C5225車床主傳動系統(tǒng)的半閉環(huán)控制。
c.進給系統(tǒng)的改造。
進給系統(tǒng)改造時采用保留一個傳統(tǒng)刀架,而對另一個刀架實現數控化再制造的方案,即在保留左滑座體、左刀架體和左滑枕的基礎上對左刀架作簡易數控化再制造,換裝電動刀架,將原來的T形絲杠替換為滾珠絲杠,將原有的齒輪傳動系統(tǒng)改造為一對減速齒輪,右刀架原機械結構和操作功能保持不變。也就是拆除原機床進給箱、溜板箱、滑動絲杠、光桿、操縱桿、齒條等,將伺服電機減速齒輪箱安裝在原機床的尾端,采用一級齒輪減速。將原來的T形絲杠替換為滾珠絲杠,滾珠絲杠仍安裝在原絲杠的位置,如圖1所示。
圖1 改造后的C5225進給系統(tǒng)傳動簡圖
選用LD4-6163型四工位立式電動刀架替換原有的左刀架。該型號刀架采用蝸桿傳動、上下齒盤嚙合、螺桿夾緊的工作原理,具有轉位快、定位精度高、切向扭矩大的優(yōu)點。其相關技術參數見表1。
表1 LD4-6163電動刀架相關參數
選配SINUMERK 802D數控系統(tǒng),模塊化的驅動裝置SIMODRIVE611Ue配套1FK6系列伺服電機,為機床進給系統(tǒng)提供動力。通過視窗化的調試工具軟件,可以便捷地設置驅動參數,并對驅動器的控制參數進行動態(tài)優(yōu)化。數控系統(tǒng)的連接總圖如圖2所示,數控單元(PCU)中集成了人機界面、數控運算和可編程控制器,與之配套的有數控編程鍵盤、手輪、機床控制面板、數字量輸入輸出模塊及數字式伺服驅動系統(tǒng)。操作人員可以通過鍵盤、機床控制面板、通信接口,向數控系統(tǒng)發(fā)出控制指令。數控系統(tǒng)經過復雜的計算和處理,通過作為神經中樞的現場總線,向數字量輸入輸出模塊發(fā)出邏輯控制指令,向伺服驅動器發(fā)出速度、位置以及軌跡控制指令,伺服驅動器控制伺服電機完成操作。
圖2 數控系統(tǒng)連接總圖
d.安裝防護。
對C5225普通車床的數控化改造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了相應的防護措施,如滾珠絲杠副精度要求較高,工作時需防塵防灰,尤其不能讓金屬屑進入滾道,所以縱向絲杠安裝了防護罩。大托板與導軌接觸的兩端面貼了橡膠片,以防止雜質進入滑動導軌面損傷導軌。此外還考慮了機床電氣柜安全防護和電磁干擾安全防護等安全防護措施。
機床改造的技術可行性論證就是對機床改造在技術上是否能夠保障成功以及從改造后維護角度論證,具體從機床本身、加工對象的要求和市場可供性三方面進行分析。
a.機床本身。
能否進行機床數控化改造主要取決于機床本身的條件,如機床磨損程度、剛度等[3]。
這臺C5225車床是1995年5月出廠的,主要用于生產活動,機床本身磨損程度大。根據航天部機動設備完好標準規(guī)定,本機床折合使用年限大于13年,機床幾何精度與原新機床相比差距較大。
普通機床機構上有先天的不足:剛度較低、抗震性差、滑動摩擦阻力較大及傳動元件存在間隙等。如前文所述,改造中有目的地改進部分機械結構,可以滿足數控機床最基本的要求。
b.加工對象分析。
機床的加工對象分析主要涉及被加工對象的幾何參數及公差要求。零件的幾何形狀決定了所選數控系統(tǒng)應具備的功能,公差范圍決定了數控系統(tǒng)的控制精度、脈沖當量[3]。
改造后的數控車床,其加工范圍為車臺肩、外圓、內孔、螺紋、錐形體、球體,切槽,切斷等及加工帶有復雜型面的卡盤類零件。加工精度要求小于0.01mm,現在市場上出售的一般經濟型數控系統(tǒng)其脈沖當量為0.005~0.01mm,能夠滿足上述型面的加工要求,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c.市場可供性。
所謂市場可供性就是研究市場是否能夠方便及時地提供改造用的各種配件,以保證配件的供應[3]。機床的數控化改造計劃實施應有本地區(qū)機電一體化供應的基本條件,這樣不僅改造周期短,而且有利于保證維修及技術咨詢服務。就C5225改造而言,市場上已建立了一套機電一體化配套產品代理機構,市場可供性好。
綜上所述,對C5225車床進行數控化再制造符合技術可行性的要求。
根據上述再制造方案改造的C5225車床已在生產中得到應用。通過再制造提高了機床的自動化性能,擴展了機床的功能,解決了機床元器件難以配置,經常停機并且精度下降的問題。由于機床數控化改造后,具有加工對象適應性強、精度高、質量穩(wěn)定、生產效率高的特點,并能實現復雜零件的加工,有利于實現現代化生產管理。同時由于數控機床的高效率,可減少設備數量,從而既能減少生產所需的廠房面積,又能減少設備維修保養(yǎng)的經費。因此C5225車床經數控化再制造后可以獲得明顯的經濟效益。
[1] 張海秀,劉曉敘.機床產品綠色度的評價體系[J].機械制造與自動化,2007,36(6):14-16.
[2] 劉志峰,許永華,劉學平.綠色產品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9(9):968-971.
[3] 張曙.綠色生態(tài)機床和綠色制造[J].現代零部件,2009(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