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艷
解放軍第169醫(yī)院感染內科 湖南 衡陽 421001
肺結核患者伴發(fā)焦慮狀態(tài)的臨床治療方案探討
張海艷陽薇周玲媛尹鳳鳴周友乾
解放軍第169醫(yī)院感染內科 湖南 衡陽 421001
目的:探討抗焦慮藥物對肺結核患者伴發(fā)焦慮狀態(tài)的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136例肺結核伴發(fā)焦慮狀態(tài)住院患者,分為干預組(65例)及對照組(71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抗結核治療方案,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抗焦慮藥物氟哌噻噸美利曲辛(黛力新)( 10.5mg qd 丹麥靈北制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在入院1周內及3個月、9個月后分別進行臨床評估;同時在入院時及9個月后行胸片檢查,觀察病灶吸收情況。結果對照組3個月及9個月后焦慮評分高于干預組(63.71±3.65,51.71±3.25,p<0.05)(65.21±4.56,47.53±5.21 p<0.05);對照組9個月后肺部情況病灶吸收較干預組差(30(46.9),37(61.7),p<0.05)。結論1.肺結核患者焦慮狀態(tài)發(fā)生率高2.早期應用抗焦慮藥物能顯著提高肺結核伴發(fā)焦慮狀態(tài)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肺結核 焦慮狀態(tài) 抗焦慮藥物
肺結核是我國的常見病,近年來有上升趨勢,肺結核患者許多存在焦慮狀態(tài),但由于醫(yī)生及家屬往往只重視肺結核本身的治療,卻忽視了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導致治療的失敗,本文以抗焦慮藥物(黛力新)對肺結核伴發(fā)焦慮狀態(tài)患者進行應用干預,探討其對抗結核治療效果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所有觀察對象均為解放軍第169醫(yī)院傳染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住院的肺結核伴發(fā)焦慮狀態(tài)患者136例,分為干預組(65例)及對照組(71例)。兩組在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地域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別。
1. 1.1 病例的納入標準:
(1) 1) 影像學和病理、CT 確診的肺結核患者 2)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進行評估,得分≥50分。
1.1.2 病例的排除標準:(1)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及血液系統(tǒng)疾??;(2)有引起認知功能改變的疾病史者如抑郁癥、帕金森病及綜合癥,感染性腦病以及其他影響評估的腦?。?) 精神分裂癥患者。
1.2 研究方法
方法:對符合入選要求的患者,在患者入院1周以內由經過培訓的醫(yī)生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進行第一次評估。對照組只進行常規(guī)抗結核治療方案;干預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黛力新(1片 qd 丹麥靈北制藥有限公司), 3個月及9個月后進行第二、三次評估,同時行胸片檢查。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對照組3個月后隨訪因藥物不良反應、家庭經濟或其他疾病失訪4例,其他原因失訪3例,最后共隨訪64例。干預組3個月后因藥物不良反應、消化道潰瘍或其他疾病失訪3例,其他原因失訪2例,最后共隨訪60例。 3個月至第9個月兩組均未見失訪病例。
2. 2 對照組與干預組入院后第一次評估,焦慮自評得分未見明顯差異。(61.07±5.45,62.18±4.77 p>0.05)。
2. 3 評分情況: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在3個月后進行第二次評估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干預組在第9個月進行第三次評估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1)
2. 4 兩組病灶吸收情況: 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9個月后病灶未吸收者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病灶明顯吸收者比例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3個月后及9個月后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9個月后病灶吸收情況 [n (%)]
肺結核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中國是世界上結核病非常嚴重的國家之一, 發(fā)病率排世界第二,占全世界所有結核病的 15% 左右。肺結核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居國內傳染病首位。由于我國目前醫(yī)學知識普及所限,民眾對結核知識了解不夠,肺結核患者除了要承擔醫(yī)療費、 忍受疾病本身所帶來的痛苦之外, 可能還要承受親友及周圍人的歧視和躲避,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導致焦慮[1]。
不少患者產生焦慮癥狀之后,本人及家庭并未予以重視,往往將注意點集中在結核本身上,忽略了焦慮的治療,患者缺乏家庭關愛和社會支持。負性心理反應增強,治療的依從性降低、免疫和神經內分泌功能進一步下降,導致治療形成惡性循環(huán)[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抗結核桿菌及消除結核毒素的能力相應不足,造成結核患者發(fā)病較重,病灶多,浸潤較廣泛,肝腎功能更易受損害,治療困難,復發(fā)率較高[3]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及早對肺結核伴發(fā)焦慮患者進行篩查和干預,患者焦慮情緒明顯減輕,焦慮癥狀好轉。同時,由于情緒改善,免疫功能增強,能積極配合治療,療效明顯提高[4],9個月后病灶較未干預者明顯吸收。
因此,對于肺結核伴發(fā)焦慮患者,正確及時地采用有效藥物干預, 配合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能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消除焦慮癥狀,縮短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崔秀琴, 肖志堅, 曹霞, 等. 肺結核患者抑郁抑郁狀態(tài)的原因分析.河南醫(yī)藥信息, 2002, 10(23) : 20-21.
[2]鄭作詳,謝桂蘭, 張金蘭, 主編. 臨床心理護理. 第 1 版.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216-218
[3]Sos G,Arvieux C,Cazalets C,et a1.Factofs of immuno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J .Presse Med,2005,34(6):420-424
[4]陳康寧, 瞿偉等. 焦慮抑郁障礙患者 ET 的變化[ J ] .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4, 26( 16) : 1425.
R521
B
1009-6019(2014)08-02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