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元
(九江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江西九江 332000)
《野生動物欣賞》公選課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
楊林元
(九江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江西九江 332000)
針對高校大學生生命科學人文素養(yǎng)偏低,動物保護意識比較淡薄的狀況,在高校開設《野生動物欣賞》公選課,通過精選內(nèi)容構建合理完善的課程體系,釆取課堂討論、課外讀書活動、小專題講座、參觀調查實踐活動、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多媒體教學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對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鑒賞水平和陶冶學生熱愛動物、熱愛自然的情操,提高大學生的生命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動物保護意識,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等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野生動物欣賞,公共選修課,課程體系,實踐
中國是世界上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隨著人口的增長以及對大自然的破壞、生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環(huán)境的污染、外來種的引入等,使物種的生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脅,乃至瀕于滅絕的危險境地,野生動物資源狀況令人擔憂。與此同時,發(fā)生在大學校園以及在社會上虐待動物,傷害動物的事件時有發(fā)生。高等院校非生物專業(yè)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到相關課程,希望能通過在全校開設公選課的形式,讓有興趣并想了解動物學知識的同學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在欣賞奇異的野生動物的同時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動物和動物保護的意義,對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欣賞水平和陶冶性情,提高動物保護的意識有較大作用。筆者于2006年至2013年在九江學院開設《野生動物欣賞》公選課,選課學生達到1000人。在公選課的教學中釆取的一些做法,探究在高校開設《野生動物欣賞》公選課的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現(xiàn)總結如下。
1.1教學目的
《野生動物欣賞》課程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一門公共選修課?!兑吧鷦游镄蕾p》課程是應用動物學、美學原理探究野生動物的鑒別方法、實用及仿生學價值、觀賞價值、文化藝術價值、生態(tài)美學價值、醫(yī)藥保健價值等的一門實用技術。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通過動物的自然美了解動物的觀賞價值,生態(tài)美學價值、可以陶冶學生熱愛動物、熱愛自然的情操,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美學素質。了解動物的實用及仿生學價值,還包括動物相關的文化內(nèi)涵即文化藝術價值,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科學文化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通過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了解中國的動物資源現(xiàn)狀,提高學生對珍貴動物的鑒賞能力,理解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及保護途徑,提高學生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
1.2教學內(nèi)容
《野生動物欣賞》公選課學生來源于多專業(yè)、不同學科,有著不同需求愛好和個性特質。公選課的授課對象均非生物專業(yè)學生,他們對生物學知識了解不多,因此教學內(nèi)容專業(yè)性不宜太強,但又要有知識系統(tǒng)性[1]?!兑吧鷦游镄蕾p》課程開設至今已有8年,每次課程開講都要與學生真誠溝通和交流,充分考慮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程序等提出的合理化建議。通過八年的探索和逐步完善,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適合非生物專業(yè)學生學習的教學體系(見表1)?!兑吧鷦游镄蕾p》課程主要內(nèi)容:介紹中國的動物資源現(xiàn)狀,重點介紹中國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分析造成動物瀕危的原因,講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huán)境、維持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介紹中國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工作和成就;介紹主要觀賞動物,并配有不少精彩的動物視頻供欣賞。將野生動物欣賞與動物的文化藝術價值相結合,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生命科學文化素養(yǎng)。
表1 《野生動物欣賞》公選課教學內(nèi)容與計劃安排
教學中主要參照朱曦主編的《觀賞動物學》和陸承平主編的《動物保護概論》來展開[2-3],同時釆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主要形式的課堂教學。結合視頻影像、動物標本、野外觀察等形式講授動物學基本知識,直觀、形象、生動,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融為一體,寓教于樂提高學生對動物的鑒賞水平和動物保護意識。
2.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4]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動物學的成就和動物學發(fā)展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翻閱歷代遺留的典籍,從史前至19世紀我國動物學的發(fā)展,關于動物學的知識首推《三海經(jīng)》(公元前30-2世紀),記錄東亞的動物近300種,比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志》(公元前382—322年)還要早。魏、晉、南北朝(約220—580年)時,已開始編撰動、植物圖譜,張華著的《博物志》中有不少動物方面的記述及養(yǎng)蜂方法的詳細敘述,稽含著的《南方草木狀》記載有廣東柑農(nóng)利用黃驚蟻撲滅柑橘害蟲的事例等。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天敵撲滅害蟲的典范。歌謠《詩經(jīng)》(公元前1100年)提到鳥類77次,如鳩、雞、鷺、鶴、鸛、鴛鴦等,為最早記載鳥類的古籍?!稜栄拧肥浅鲎郧睾臀鳚h時期(約在公元前1027)的辭典性著作,精辟定義鳥獸等動物,如“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可算是動物研究的最早記錄?!侗静菥V目》明朝李時珍(1518—1593年)列有動物400種,分隸于蟲、鱗、介、禽、獸等類型,素有“天下第一藥典”之稱,該書馳名中外,被國外譯成多種文字,直到現(xiàn)在仍有參考價值。通過史料介紹,同學們對我國古代在相關領域的發(fā)展概貌有了初步的認識,我國古代動物學的發(fā)展較國外為早。通過中國古代動物學史足以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古代動物學發(fā)展對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巨大,更加激勵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向前人學習,不斷探索動物科學,無愧于華夏文明。
2.2以小專題和課堂討論的形式組織教學
介紹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的特點、瀕危原因、種群現(xiàn)狀及保護對策,如大熊貓專題和老虎專題等[1]。資料詳實,信息量大,圖文并茂,直觀易理解。盡管授課對象是非生物專業(yè)的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覺得很輕松,有趣又有味[1]。
課堂上適當釆用專題討論的形式,如開展大學生能為動物保護做些什么的大討論,要求學生査閱資料充分準備。課堂討論中同學們積極發(fā)言各抒己見。通過討論同學們在諸多方面達成共識如:不吃野味、不買動物皮毛制品,盡可能釆用環(huán)保的,綠色的,簡樸的生活,這樣也是間接的保護野生動物,做的人多了,比直接去救助力量還要大,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通過課堂討論活躍氣氛,打破傳統(tǒng)的老師主宰課堂,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被動局面[1],讓學生成為主體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更有成就感,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掌握知識的效果[1]
教學過程中通過專題視頻和電影的播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掌握知識的效果。如在我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教學中,播放電影《可可西里》,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著大約一百萬只珍貴的高原動物藏羚羊,隨著歐美市場對莎圖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導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絨價格暴漲,中國境內(nèi)的可可西里無人區(qū)爆發(fā)了對藏羚羊的血腥屠殺,各地盜獵分子紛紛涌入可可西里獵殺羚羊。短短幾年間,百萬藏羚羊幾乎被殺戮殆盡,現(xiàn)在可可西里大約只殘存有不到兩萬只藏羚羊??煽晌骼镅采疥牥藗€隊員進山,只有四個人活著出來,他們與盜獵分子作戰(zhàn),與環(huán)境作戰(zhàn),與貧窮作戰(zhàn),場面令人震撼,同學們感觸很深。看后及時布置課外作業(yè),要求同學們深入思考寫感想。
利用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綠色空間》《走近科學》等欄目視頻為教學服務,增強同學們的知識面和動物保護意識。精選了麋鹿、大熊貓繁育、哭泣的野駱駝、拯救中國虎、探秘金絲猴、中華秋沙鴨、小天鵝的遷徙、猛禽的救助、丹頂鶴的故事等視頻,通過鮮活的實例向同學們介紹這些珍稀動物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讓同學們懂得任何動物都有它生存的理由,人類更應當很好地保護它。
2.4通過參觀動物園、自然保護區(qū)和生物標本館,發(fā)揮綜合效應
通過實物觀察特別是結合標本的講解,使抽象的東西更具體形象化,加強了對珍稀野生動物的識別能力。結合本地的實際,利用本地自然資源組織課外興趣小組開展系列參觀學習活動。如參觀鄱陽湖國家級候鳥保護區(qū)和彭澤縣桃紅嶺國家級梅花鹿自然保護區(qū)等,讓同學們加深建立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意義的理解。同學們看到在保護區(qū)的珍禽快樂自由地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自然和諧之美,領悟大自然,更熱愛大自然。領會自然保護區(qū)建設在野生動物保護中的作用,這是在課堂上難以學到的,同學們都覺得收獲很大,受益匪淺。
2.5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
通過校園社團組織如九江學院方舟生態(tài)協(xié)會開展“愛鳥周”等實踐活動。整個活動共分為知識講解、觀看宣傳影片、知識提問、繪畫比賽、問卷調查等環(huán)節(jié)。活動中給學生們分發(fā)了宣傳畫,并由會員講解相關的動物知識;播放宣傳短片等;就動物知識在同學們中間進行知識問答;鼓勵學生們學畫各種動物;分發(fā)有關人與動物關系等問題的調查問卷,并進行講解。此活動寓知識趣味于一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了既定的活動和教育目的,并充分彰顯了方舟學會會員的風采與活力。
2.6野生動物欣賞與動物的文化藝術價值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和綜合素質
在介紹野生動物的生物學特征時,結合詩詞歌賦讓同學在欣賞動物自然美的同時受到一些文學藝術的薰陶。如介紹魚類多樣性時結合毛澤東同志所作的水調歌頭[游泳]中的名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毛澤東少年時代所作《詠蛙》: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這首詩通過對青蛙所處的環(huán)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態(tài)的描述,深刻地表現(xiàn)出毛澤東少年時期的遠大抱負和博大的胸懷。在講解鳥類的遷徙時,選取六朝詩人庾信《詠雁》“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門關。稻粱均可戀,飛去復飛還”。劉禹錫《烏衣巷》“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宋,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4]。贊美鶴的詩詞如白居易《池鶴》《感鶴》;崔顥《黃鶴樓》;蘇軾《鶴歡》等。使同學既理解了專業(yè)知識,又受到人文的熏陶。
通過動物名字由來了解中國文字的變遷從而認識中國文字的慱大精深?!傍B”字的形成、“鳥”字的發(fā)音,鳥字的演變經(jīng)歷由實物—圖畫—文字三個重要階段。揚子鱷別名 中華鼉,鼉也是一種象形文字;結合動物相關的成語如一琴一鶴、鶴鹿同春、一品當朝、龜鶴齊齡等的詞義了解動物的習性特點。通過動物的自然現(xiàn)象如鱷魚的眼淚,鴕鳥政策,鵲巢鳩占,杜鵑的巢寄生現(xiàn)象,丹頂鶴的“一夫一妻”的單配制,探究動物世界的奧秘。通過動物的美麗傳說如中國大鯢送兒之魚的故事,百鳥朝鳳、勞燕分飛、鵲橋相會、精衛(wèi)填海、鳳凰涅槃、杜鵑啼血等了解生命科學所蘊藏的文化內(nèi)涵。
在鳥類欣賞部分,結合鳥禽文化欣賞內(nèi)容的講解使學生感覺到人們愛鳥,是因為它能給人們帶來視覺上和聽覺上的快感;同時,人們也發(fā)現(xiàn)僅僅停留在觀賞的小天地里,并不能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還應該借助于鳥文化的精神載體,由一般觀賞升華到鑒賞的品位上去,形成對觀賞性鳥類的鑒賞藝術。一只觀賞鳥,若羽色、鳴聲、形態(tài)、動作俱佳,人們在賞鳥中擷取鳥類習性,能激發(fā)起人們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想,如鴿的溫情平和,鷹的銳利進取,天鵝的專一情愛,鶴的高風亮節(jié),鷺的高雅玉潔……有這樣詩情畫意的景色呈現(xiàn)在游覽者面前,能使人賞心悅目,振奮不已。構成中國鳥文化的,有許多著名的鳥禽。最享有盛名的名鳥,如形態(tài)殊異的中華秋沙鴨、相親相愛的鴛鴦、風姿飄逸的“仙鶴”的丹頂鶴、稀世珍禽朱寰、巧舌艷麗的鸚鵡、報春布谷的杜鵑、馳名歌星百靈、喜鳴善斗的畫眉、鶯歌如梭的黃鸝、舉世聞名的褐馬雞等。這些鳥禽已經(jīng)成為國家和民族吉祥如意的象征。古往今來,歷代詩詞大家,有許多贊美鳥的優(yōu)秀詩詞名篇佳作,它會引發(fā)人們從審美的角度來認識鳥類,在人們的心靈深處,產(chǎn)生一種高尚的心靈感應[4],或者說獲得最富有詩意的怡情遣興,在精神上獲得享受。參加這種鑒賞游樂活動,需要掌握一些鳥類的基本知識和有關鳥禽的詩詞典故等,以豐富鑒賞知識,提高欣賞水平,從而增強對各種鳥禽品位的欣賞興趣與弘揚國粹的志趣和熱情。
2.7考核
嚴格考核學生出勤情況,缺課5次以上取消選課資格,學期中不定期布置課外作業(yè)要求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充分利用網(wǎng)絡信息資源。到課率和平時成績作為選修課最終評定成績的依據(jù)之一,學期末要求同學們上交課堂筆記和有關讀書筆記或課程論文作為課程考核的一種形式[1],可以避免傳統(tǒng)的為考試而學習的弊端。
在學期初第一節(jié)課問了同學們3個問題:你為什么選這門公選課?你對珍稀野生動物了解多少?野生動物保護離你有多遠?有同學說因為對動物的興趣,想更多了解動物相關知識拓展知識面;有同學說認為這門課學起來輕松又容易過關好拿學分;野生動物知道得不多,只是從動物園和電視中了解一些,動物保護似乎很遙遠,不關自己的事。學期課程結束時,通過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當問到同學們上完公選課有哪些收獲時,有些同學認為受益匪淺,收獲很大。普遍認為通過課程的學習了解了奇異的動物世界,珍稀動物需要得到保護,動物保護意識普遍提高。有一位同學寫到“保護今天的動物,就是保護明天的人類,它們這么可愛,怎么忍心去傷害它們呢”;還有同學這樣寫到“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讓我了解了不少的野生動物,有的是耳熟能詳?shù)?,有的聞所未聞,讓我產(chǎn)生了極大的好奇心,原來人和動物是可以和諧相處的,我們有責任保護它們?!薄拔艺J為這門課開拓了我們的眼界,對動物有全新的認識,保護動物從我做起,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選這門課”??梢钥闯?,通過課程的學習,同學們從最初的不了解到有了全新認識,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提高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將《野生動物欣賞》作為高校公共選修課,積極引導高校大學生學習相關動物保護知識,提高動物保護意識,自覺加入到動物保護行列中來非常有意義。動物保護是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是責無旁貸[1]。
[1]楊林元.“動物保護學”公選課與大學生動物保護教育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中),2011,27(5):107.
[2]朱曦,觀賞動物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1.
[3]陸承平.動物保護概論(第2版)[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
[4]楊林元.中國動物學發(fā)展史在動物學教學中的作用[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3(10):10.
(責任編輯李平)
2011年九江學院動物生物學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子項目成果之一。
2014-1-6
楊林元,yangly1964@163.com。
G 642.4
A
1674-9545(2014)02-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