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蓉
(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yī)院 三病區(qū), 江蘇 揚州, 225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著顯著的變化,而來源于生活各方面的壓力也逐漸增大,給人們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研究[1]顯示,近年來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率有增高趨勢。中國社會正在逐漸步入老齡化狀態(tài),老年人身體機能顯著降低,而又易有精神上的空虛,這使得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數(shù)量在不斷上升。針對這些負面情緒與心理障礙,有研究[2-3]指出臨床應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身體機能、內心訴求等內容調整護理策略,以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循證護理(EBN)措施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本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癥老年患者90例,其中男61例,女29例,年齡63~82歲,平均(69.23±4.12)歲。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tǒng)計分類》(第10次修訂本)中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 ① 均為緩解期或恢復期患者; ② 病程均≥1.5 年;③受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下57例,本科及以上33例; ④ 無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嚴重軀體疾病者; ⑤ 排除對治療不能有效配合及拒絕者。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循證組和常規(guī)組,每組45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護理前,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病的對癥治療,相關癥狀均得到有效控制。2組患者均給予基礎護理措施,循證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再予以循證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① 根據(jù)循證護理理念的內容和要求,首先制定循證護理措施,提出循證護理的“三要素”,即可利用的最適宜的護理研究依據(jù),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jīng)驗,患者的實際情況、主觀訴求和愿望[4]。以此3點作為實施護理的基礎,并結合實際進行,注重系統(tǒng)也要兼顧個人,耐心、細致地服務患者; ② 查閱相關資料,收集有價值的數(shù)據(jù)。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是臨床一類特殊的患病群體,其身體與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均較一般人要更弱,查閱文獻時要有的放矢,既要關注患者身體方面的護理,也要留意患者心理方面的變化,對文獻中反映的問題要多留心,在護理時要多注意,做到全面兼顧[5]; ③ 在整個護理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關注患者這一群體,較多考慮患者的情況,而對作為護理主體的護理人員,卻較少關注。護理人員技能的嫻熟與否、經(jīng)驗的豐富與否對護理效果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6]。根據(jù)循證護理的理念,在選取護理人員時,也要優(yōu)先考慮其個人素質,擇優(yōu)選取,爭取獲得更好的臨床護理效果; ④ 患者的主觀訴求與愿望也是影響護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進行臨床護理時,醫(yī)護人員有時會忽略患者的自我感受,給患者造成一種無法親近的感受,輕則導致患者情緒低落、積極性降低,重則產生抵觸情緒,不予以積極的配合[7]。因此,要以患者的主觀訴求與愿望為出發(fā)點,仔細傾聽其想法,并客觀、理智地分析,進而制定出適合患者自身的護理方法; ⑤ 每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情況都不盡相同,護理時要靈活采用不同的方式(如語言的通俗程度、語調的高低等)來進行護理,要爭取獲得患者的信任,共同提高護理的質量和效果。
護理4、8周后,采用住院患者護士觀察量表(NOSIE-30)[8-9]進行療效評定,共有0~4分的5級評分法,最終評分越高,表明總積極因素評分越高,患者恢復狀態(tài)也越好。記錄并比較2組患者護理8周末的臨床依從性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臨床依從性包括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以完全依從計算依從率。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以滿意加一般計算總滿意度。
護理4周時, 2組NOSIE-30評分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8周時,2組NOSIE-30評分均較同組護理4周時有顯著改善,且循證組NOSIE-30中的總積極因素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8周末時,循證組中完全依從36例,部分依從5例,不依從4例,依從率為80.0%; 常規(guī)組中完全依從27例,部分依從8例,不依從10例,依從率為60.0%。循證組臨床依從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滿意度方面,循證組中滿意35例,一般8例,不滿意2例,滿意度為95.5%; 常規(guī)組中滿意21例,一般11例,不滿意13例,滿意度為71.1%。循證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2、4周時NOSIE-30評分比較±s) 分
精神分裂癥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為復雜的一種,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確,多在青壯年緩慢或亞急性起病,是腦的嚴重、慢性、致殘性的疾病。雖然經(jīng)過積極的治療后,患者能獲得治愈,但也易遺留嚴重的后遺癥,并具有隨時復發(fā)、加重或惡化的可能性,給臨床醫(yī)護人員的救治帶來了麻煩,也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不便,對生活、經(jīng)濟、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10-11]。
循證護理(EBN)是隨著循證醫(yī)學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護理學理念,已迅速發(fā)展為一種新的臨床護理觀念及方法,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重視。中國的循證護理的研究與實踐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其將成為推進經(jīng)驗護理向科學化護理邁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研究[12]顯示,循證護理對護理科研、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及臨床護理等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計劃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地、明確地、明智地將科研結論與臨床經(jīng)驗、患者愿望相結合,獲取證據(jù),作為臨床護理決策依據(jù)的過程,也是循證醫(yī)學和循證保健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EBN開展主要包括5個具體步驟: ① 尋找臨床實踐中的問題,并將其特定化、結構化; ② 根據(jù)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相關文獻的系統(tǒng)綜述,以尋找來源于研究的外部證據(jù); ③ 對科研證據(jù)的有效性和推廣性進行審慎評審; ④ 將所獲得的科研證據(jù)與臨床專門知識和經(jīng)驗、患者需求相結合,即將科研證據(jù)轉化為臨床證據(jù),并根據(jù)臨床證據(jù)做出符合患者需求的護理計劃; ⑤ 實施該護理計劃,并通過自評、同行評議、評審等方式監(jiān)測臨床證據(jù)的實施效果。本研究采用循證護理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護理過程中嚴格遵守循證護理的“三要素”,既強調科學依據(jù)、理論,又注重經(jīng)驗與技能,同時還積極關注患者的主觀訴求,結果發(fā)現(xiàn)護理4周時,2組NOSIE-30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 護理8周時,2組NOSIE-30評分均較同組護理4周時有顯著改善,且循證組NOSIE-30中的總積極因素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明循證護理能顯著改善患者的消極狀態(tài),這與相關研究[13]結果一致。同時,循證組患者的臨床依從率和護理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表明實施循證護理的患者主觀上更能積極地配合治療,其內心的訴求也能得到肯定和滿足,因而對護理的滿意度也較高。循證護理加強了醫(yī)、護、患的溝通,改善了護患關系,加強了醫(yī)護合作,從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依從性,與邢改書等[14]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措施能顯著提高護理質量,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是一種有效的、合理的、易于使患者接受的護理措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丁炎明. 以人為本護理服務的探索及實踐[J]. 中華護理雜志, 2004, 39(1): 39.
[2] 宋錦平, 成翼娟. 循證護理學[J]. 護士進修雜志, 2003, 18(4): 292.
[3] 沈漁屯. 精神病學[M]. 4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1: 197.
[4] 朱萍.護理干預對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2, 16(24): 117.
[5] 鐘玉君, 何聲槿.老年期精神分裂癥與健康老年人EEG、BEAM對照研究[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0, 8(6): 683.
[6] 陳文琦, 喬瑋, 蔡文通.精神病患者康復期心理干預治療效果臨床分析[J]. 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0, 36(4): 793.
[7] 彭愛琴, 葛網(wǎng)平, 丁小平, 等.護理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2, 16(18): 43.
[8] 張躍蘭, 邢改書, 張潤蘭, 等. 循證護理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依從性的影響研究[J]. 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 2007, 7(12): 862.
[9] Adams J. The nursing role in the use of insulin coma therapy for schizophrenia in Britain, 1936-1965[J]. J Adv Nurs, 2014, 25: Epub ahead of print.
[10] 張明園主編. 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213.
[11] El-Mallakh P, Howard P B, Rayens M K, et al. Organizational fidelity to a medication management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J]. J Psychosoc Nurs Ment Health Serv, 2013, 51(11): 35.
[12] Meerwijk E L, van Meijel B, van den Bout J,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guideline for nursing care of suicidal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 Perspect Psychiatr Care, 2010, 46(1): 65.
[13] 吳英麗, 孫麗, 劉情情. 循證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的影響[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2, 29(9B): 35.
[14] 邢改書, 關恒永, 張躍蘭, 等. 影響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依從性的有關因素研究[J]. 中國民康醫(yī)學雜志, 2003, 15(12):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