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嶺
腦卒中合并腦栓塞癥的預防及護理體會
張嶺
目的 對腦卒中合并腦栓塞預防及護理措施進行研究分析。方法 選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45例, 觀察組患者在發(fā)病6 h內給予降纖及抗凝治療, 參考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腦栓塞發(fā)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 參考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7.8%,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腦栓塞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 觀察組腦栓塞發(fā)生率亦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結論 在腦卒中患者發(fā)病早期給予有效綜合護理及治療干預有助于抑制疾病進展, 預防腦栓塞合并癥的發(fā)生, 可推廣使用。
腦卒中;腦栓塞癥;預防;護理
腦血管疾病是臨床常見危及人類安全的重要疾病, 患者發(fā)病后常合并腦梗死等, 疾病進展快, 多在數分鐘內即可發(fā)展至高峰[1], 病情危急,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探討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措施有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對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9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分別給予不同的預防及治療措施, 效果顯著, 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腦卒中患者, 男51例, 女39例, 年齡43~85歲,平均年齡(63.25±5.28)歲, 患者均經MRI及CT掃描等,符合衛(wèi)生部全國高等學教材《神經病學》及中華醫(yī)學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診斷標準, 患者均表現為患肢肌力明顯下降、肌體癱瘓等癥狀等,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4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入院后立即給予脫水利尿劑、抗生素、維生素及電解質等治療, 同時給予依達拉奉 30 mg靜脈滴注, 1次/d, 連續(xù)治療14 d。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同時給予改善腦循環(huán)、控制血壓、預防并發(fā)癥等對癥治療。同時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 進行被動行動活動(翻身訓練、被動活動關節(jié)、站立訓練、坐位訓練、步態(tài)訓練及早起穿衣等),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綜合優(yōu)質護理,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變化及腦栓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觀察。
1.3 療效判定 根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 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程度明顯>(包含)90%,無殘疾;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46%~90%, 殘疾度為1~3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下降<18%, 或者增加[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 明顯大于參考組治療總有效率77.8%, 數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2.2 觀察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7.32±1.65)分, 相較治療前(31.69±3.77)分有明顯下降(P<0.05), 參考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4.66±4.98)分, 相較護理前(22.09±7.88)分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2例腦栓塞癥, 發(fā)生率為4.4%,參考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10例腦栓塞癥, 發(fā)生率為22.2%,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大多臨床研究顯示在患者發(fā)病6 h內給予患者有效的溶栓治療有助于降低再灌注損傷, 當最佳溶栓時機錯過后,氧自由基釋放, 機體處于酸中毒狀態(tài), 鈣超載及脂質過氧化導尿管現象, 極易出現再灌注損傷。臨床報道顯示, 在腦卒中發(fā)生的早期幾個小時內, 梗死血管自發(fā)性自通難度較大,此時唯有最大程度的挽救其功能, 才可促進臨床癥狀的改善。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盡早進行溶栓治療, 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 腦栓塞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 由此證實, 在患者入院后采取有效恰當的治療有助于減少腦栓塞癥的發(fā)生, 促進患者康復。在患者治療期間, 有效的護理干預亦有著顯著的臨床意義。
本次研究中給予參考組患者常規(guī)臨床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優(yōu)質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①常規(guī)護理, 患者入院后保持絕對臥床休息, 減少代謝, 保證各臟器能量供應可滿足[3]。床邊配備污物桶、大小便器等, 同時及時處理。嚴密觀察患者基本生命體征, 尤其是后半夜需要加強巡邏, 避免滲液病癥惡化等;對于重癥患者可給予吸氧治療, 嚴密監(jiān)護其心電及血氣分析;做好搶救準備, 保證患者可隨時接受治療, 根據患者呼吸情況對氧流量進行調整。②營養(yǎng)支持, 腦卒中患者多伴隨不同程度吞咽困難, 引起肺部感染、營養(yǎng)不良及脫水等并發(fā)癥, 因此醫(yī)護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營養(yǎng)支持, 對于自主進食能力喪失患者, 可通過鼻飼進行營養(yǎng)支持;可自主進食患者, 可指導其頭部偏向患側,避免嗆咳等。③ 心理護理, 腦卒中發(fā)病較急, 一旦發(fā)病, 及時治療成功, 患者亦多伴隨生理或腦部后遺癥, 患者極易出現悲觀厭世等情緒, 因此醫(yī)護人員要嚴密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其有效的心理疏導, 盡量以積極樂觀的情緒引導患者, 可用正面例子刺激患者, 增加其求生意識, 提高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④加強對并發(fā)癥的預見護理, 長期臥床患者可出現褥瘡、肌肉萎縮等現象, 因此定期輔助患者翻身, 并對其下肢及受壓部位進行按摩, 保證床單的干燥及平整, 避免褥瘡的出現;患者情況允許下下肢可進行被動活動;加強對呼吸道、口腔及尿道的護理。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變化均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 患者住院期間并發(fā)腦栓塞癥幾率明顯小于參考組(P<0.05), 由此可知, 在腦卒中患者住院期間盡早給予其溶栓等對癥治療, 并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減少神經功能缺損,促進患者康復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軼釗.水中運動訓練對恢復期腦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和步行能力的影響.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3,28(10):929.
[2] 臧運華.三級中醫(yī)綜合康復對腦卒中神經和運動功能的療效.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19(8):752.
[3] 吳婉霞.運動訓練聯合心理治療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3,28(8):770.
453000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