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恭韶
驅蟲斑鳩菊點狀皮下注射治療白癜風臨床觀察
杜恭韶
目的 探討驅蟲斑鳩菊點狀皮下注射治療白癜風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白癜風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43例,給予兩組患者常規(guī)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同時采用驅蟲斑鳩菊點狀皮下注射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參考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4.4%,數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驅蟲斑鳩菊點狀皮下注射治療,效果顯著,起效快,安全性高,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
驅蟲斑鳩菊注射液;點狀皮下注射;白癜風
白癜風是臨床常見后天性色素性皮膚病,主要是由毛囊及皮膚黑色素脫落導致,臨床治療難度較大。疾病不會對患者正常生理健康造成影響,然而外部皮膚疾病極易導致患者生活、學習、社會交往等出現嚴重障礙,生活質量降低,因此探討有效的治療方法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1]。目前臨床治療白癜風主要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然而效果并不顯著,驅蟲斑鳩菊注射液主要成分為中藥,在白癜風的治療中效果顯著,作者對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6例白癜風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白癜風患者,均符合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制定發(fā)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白癜風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肉眼可見原因不明、形態(tài)大小不一的色素脫失斑,斑外周色素加深,無明顯自覺癥狀。中醫(yī)診斷辨證分型符合《白駁風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標準》。男46例,女40例,年齡18~67歲,平均年齡(46.25±3.17)歲,病程為1月~32年,平均病程為(13.65±2.14)年,其中尋常型23例、泛發(fā)型31例、暈痣型11例,局限型21例。排除嚴重內分泌系統(tǒng)、心腦血管、精神神經疾病、肝腎造血系統(tǒng)、自身免疫性、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排除妊娠、哺乳婦女,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4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皮質類固醇激素、左旋咪唑和鈣泊三醇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驅蟲斑鳩菊注射液(生產公司:安徽金太陽生化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63652)肌內注射,2 ml/次,每天早晨8:00~9:00時注射。
1.3 療效判定 具體參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yè)委員會色素病學組有關白癜風的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痊愈:白斑完全消退,膚色恢復正常;顯效:白斑明顯縮小,正常膚色大于靶皮損面積的50%;有效:部分白斑消退,正常膚色占靶皮損面積的10%~50%;無效:白斑無明顯變化,正常膚色面積占靶皮損面積10%以下。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明顯大于參考組治療總有效率74.4%,數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2例輕度瘙癢,停用西藥后3 d內痊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7%,參考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1例輕微紅斑,停藥后痊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數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現代醫(yī)學將白癜風發(fā)病機制歸類于以下幾點:神經精神學說、自身免疫學說、黑素細胞自毀學說、遺傳學等。目前臨床治療白癜風方法較多,PUVA、激素、植皮術、口服類固醇激素、重要補骨脂素治療等,然而不同藥物在治療中均存在一定的缺陷,PUVA可灼傷皮膚,導致皮膚癌、皮膚老化現象的出現,尤其是面部照射可導致角膜損傷、白內障等副作用;激素可導致毛細血管擴張、皮膚萎縮及激素性痤瘡等,治療效果并不顯著[2]。類固醇絲素等西藥在治療中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患者需長期服藥,機體損傷較大,同時藥物依從性較差。近年來中藥治療白癜風在臨床廣泛使用,實踐證明驅蟲斑鳩菊注射液在治療中效果顯著。
祖國醫(yī)學將白癜風作為“白癜” 、“白駁風”范疇,祖國醫(yī)學認為氣血失和、外受風邪、肝腎不足等與白癜風的發(fā)作有著較大關系[3]。白癜風中醫(yī)辨證分型主要有肝腎不足型、肝郁氣滯型、濕熱阻滯型、氣血不和型,不同分型,患者臨床表現亦不同,而辯證治療方案亦存在一定的差異。目前臨床治療白癜風的手法較多,拔罐、局部涂藥、刮痧、針灸、埋線療法等,白癜風治療主要原則為滋陰養(yǎng)血、補益肝腎。驅蟲斑鳩菊能夠促進色素沉著。散寒止痛、燥濕消腫、驅蟲等,在白癜風治療中可提高黑色素與高酪氨酸酶合成能力,促進黑色素分合成能力。藥物可提高體液免疫功能,提高血清銅鋅含量,從而提高臨床治愈能力。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采用驅蟲斑鳩菊治療白癜風效果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中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驅蟲斑鳩菊點狀皮下注射治療白癜風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愈率,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藥物耐受性好,值得推廣使用。
[1] 馮秀玲.萌爾夫軟膏合恩膚霜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15(01):50-51.
[2] 張瑜.局部皮下注射治療外陰白色病變108例臨床觀察.中國醫(yī)藥指南,2009,02(7):59-60.
[3] 陳殷.他卡西醇軟膏聯合鹵米松乳膏治療白癜風效果觀察.交通醫(yī)學,2006,25(06):63-64.
455000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y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