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慶
有段話說得好,“人心不能傷。城破了可以重建,人心傷了就是想拉也拉不回來?!笔聦嵣希趯ΥR的問題上,在對待知識分子的問題上,確實存在著傷人心還是得人心的問題。
翻看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貫穿著大國興衰的過程,有著一條明線和一條暗線。明線就是關于人才的選拔和使用,但凡能夠公平選拔人才、有效使用人才的時代,往往都會興旺發(fā)達。而暗線則是如何能夠兼聽則明,如何能夠充分地“走群眾路線”,了解到民眾的疾苦和時代的需求,做出正確的政治決定和經(jīng)濟選擇。
最近熱播中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就很能說明問題。在前十幾集中,有大量的篇幅講著影響中國改革開放及中國命運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尊重知識,選拔人才。而小平同志決定性的歷史貢獻也正是在于他能夠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及時地恢復高考制度以選拔和培養(yǎng)人才。
令后人都頗為感慨的是,在那個紛亂復雜的年代,小平同志能夠敏銳地認識到:中國未來最大的機遇就是人力資源。事實證明,改革開放能有今天的碩果,一個決定性因素就是人的潛能的釋放,是科學和教育的大發(fā)展。
在劇中,人們曾發(fā)過數(shù)次的感慨說小平同志是如此之睿智、如此之敏銳、如此之精力充沛,竟然能注意到其他人都未必能注意到的事情。但換個角度說,這也恰恰是小平高明的地方,就是他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核心所在。在中國歷經(jīng)十年浩劫后,小平同志能夠把人才、把科技和教育這條主線拽出來以振興中華、開啟改革開放之大業(yè),可謂歷史性的貢獻。
感慨之余,我們也有某種遺憾,那就是三十多年過去了,我們對教育、科技尤其是對知識的態(tài)度卻沒有完全做到與時俱進,很多領導者與小平同志三十年多前的認識相去甚遠。
一個標志性的問題就是稿費標準?,F(xiàn)在的稿費標準仍然沿襲二三十年前的標準,也即千字40到60元。在物價和房價漲了N倍的情況下,我們的稿費標準卻幾十年不動,這又從哪里能看得出對知識和文化的尊重呢?
同樣可笑的是稿費扣稅的起征點。800元起征,這也是幾十年前的標準,在當時800元相當于一個人幾個月的工資,是很高的標準,而現(xiàn)在的800元也就是一個人幾天的工資。這種天差地別足以反映出相關部門的不作為,相當一部分人對知識的不尊重,對知識產(chǎn)權的不尊重。
還有就是對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小平同志身為國家領導人,無論是對科學家還是對學子都非常尊重,非常地愛惜人才,從來都是懂得傾聽,也用心關懷。盡管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的人,但他仍然將這些科學家、這些知識分子視為自己的老師,這是多么難得的一種精神,一種胸懷?
事實上,這也是與國際接軌的認識。在西方的大學、研究所,專家、教授都被視為寶貝,會配備著專門的學術助手為他們服務,還有學術輔助人員幫他們收集資料、借閱圖書、處理瑣事,一切都是為了盡可能地讓他們集中注意力進行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這已成為社會共識。所以我們看到,許多知名大學的校長、知名研究機構的領導人都曾笑言:“我是為教授們服務的?!币舱窃谶@種尊重知識、尊重科學的良好氛圍下,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才會長期在科學、教育領域領先世界,而美國更是贏得了海量的諾貝爾獎。
在中國面臨巨大國際挑戰(zhàn),又蘊含著巨大時代機遇的今天,我們尤其需要向小平同志學習,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我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盡快修訂稿費標準及個稅起征點,提高十倍都不為過!
因為人才難得。因為知識無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