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巖
(通化師范學院 外語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應用文學教學法提高中學英語文化教學質量的探究與實踐*
任 巖
(通化師范學院 外語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嘗試引入詞匯表達力比對應用法、句群文化背景釋義法、語篇邏輯對比分析實踐法三種以文化教學為主導的文學課堂常規(guī)教學法,選用適合初中學生理解和學習能力的英語母語語料資源,設計了三套旨在創(chuàng)建母語學習環(huán)境機制,模擬母語文化思維,提高第二語言學習質量的教學方案,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為突破應試教學模式下初中英語課堂在詞匯、閱讀和寫作三個方面的教學瓶頸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文學教學法;語篇邏輯;環(huán)境機制;教學瓶頸
國家教委最新修訂的2012版《中學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了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fā)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其中“綜合”一詞既突出了英漢兩種語言交際功能的轉換能力,同時也強調了通過兩種語言技能的掌握還要實現(xiàn)兩種文化溝通理解交融的期望.即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這里出現(xiàn)的兩個名詞“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顯然包括了不同層次的涵義.此處的“意識”是指受某種文化熏陶影響下形成的較持久的觀念信條,而“能力”則側重在穩(wěn)定的文化意識基礎上進行語言表達的技巧.可見,國家教委對基礎教育階段英語的文化學習是相當重視的.
1.1教學瓶頸
然而,長期以來在英語基礎教學實踐中,基本口語交際訓練和應試技能培養(yǎng)一直占據(jù)教學的中心位置,教師迫于中考升學壓力不得不在詞法、語法方面孤注一擲,學生則疲于應付各種類型的題海,無暇顧及語言背后的文化學習,久而久之,教學雙方都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語言技能本身的訓練之中,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學生也僅僅是一大堆詞匯用法、句型及語法條文的記憶機器,除了適應標準化考試,會幾句簡單的日??谡Z,基本上對語言載體背后的文化一無所知,經(jīng)年寒窗苦讀收效甚微實在令人惋惜.由此可見,目前我國中學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瓶頸之一是如何將語言學習從形式引向深入,從第二語言的外圍引向具有文化內涵的核心,使學生從入門階段就不再面對漢式英語的人為屏障,接觸到地道的母語似語料氛圍,在教師的引導下較為全面地掌握語言的形式技巧和文化內核,從而自然地形成能夠進行近似母語的準確地道性的理解和表達的語言能力.
1.2 認識誤區(qū)
過去從認識上我們很自然地將其歸結為程度的問題,認為只有初學者積累了大量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基礎之后才能過渡到文化層面的學習,然而結果卻是詞匯量大、語法操作能力強的學生語言實際表達能力并不突出,反而什么基礎都沒有的學生在英語母語環(huán)境的影響下卻能講出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語來,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詞匯、語法和文化語境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并非是單向線性的,文化語境滲透在語法和詞匯之中的內容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有效的發(fā)掘,教材的制定者和教育者主觀上的邏輯認識干擾了學生正常的學習途徑,從而形成了語言學習和教學的文化瓶頸.
1.3 適用條件
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及其研究團隊基于多年文化教學實踐經(jīng)驗深入探究了文學教學法適用于中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可行性,認為文學課雖然是英語專業(yè)大學本科三年級課程,但國內部分高中已使用該課程較簡單語料作為課外補充課程,且其教學方法最主要的特征是注重對表達語言的淺表意義和深層內涵進行多重解讀,能夠有助于學生站在異文化的角度審視思考語言載體本身具有的豐富性,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xiàn)自我表達能力的提高.在素材的使用方面,文學課全部采用經(jīng)典的英語詩歌、散文和小說作為品讀語料,為學生提供了純母語閱讀資源,再結合相應的文學歷史知識介紹和作者生平軼事語錄,使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地獲取相關信息,自然形成對異文化特殊性的多角度認知.某種程度上具備了創(chuàng)建文化語境,提高英語文化教學質量的基礎條件.
基于以上特色和資源,筆者選取若干適于中學生能夠接受難度的語料結合文學教學常用的教學法如詞匯表達力比對應用法、句群文化背景釋義法、語篇邏輯對比分析實踐法等設計了旨在提高中學生英語詞匯、閱讀及寫作能力的三套教學方案,并在某中學三個年級開展了課堂教學實驗,其過程與效果統(tǒng)計如下:
2.1 運用表達力比對法增量詞匯
詞匯表達力比對法是通過替換選讀語料中特定詞語進而對比分析意義相近的兩個或一組詞語在同一語境下產(chǎn)生的修飾效果差異.文學課通常以此來分析修飾成分的唯美性和契合度.由于這一分析過程使詞語的文化涵義得到了廣義上的認知,所以在理論上具備了拓展型詞匯學習的輔助功能,某種程度上對中學英語教學是很有助益的.
表1 表達力比對法增量詞匯的示例
簡單日常對話是中學英語低年級教材的主體內容,學生通過課堂練習能夠掌握單一語境下對話所需要的基本詞匯和句型.實際上這些詞匯中有70%以上都在小學階段學習過,所以對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難度并不大,因此可以考慮在詞匯學習方面適當加大點兒難度,進行文化引申較之加大詞匯量不失為一種更優(yōu)化的選擇.以上方案根據(jù)對話單詞選取了與之相對應的英語母語語境,即英國詩人FeliciaDorotheaHemans(1793-1835)8歲時寫的一首童詩《致我母親的生日》.其中clad一詞是對話中clothes的同源動詞clothe的古體過去式和過去分詞形式,詩中取其形容詞用法,意為“被覆蓋的”借以形容母親生日當天晴朗的天氣和由之襯托的蘊藏在母女之間的溫馨和諧的親情摯愛.至此,學生們獲取了這樣一些關于clothes一詞的文化信息:英語詞語和漢語一樣具有時代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詞語本身的面貌和用法也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古英語用于詩歌中表現(xiàn)語言自身的古韻,較現(xiàn)代詞語更能體現(xiàn)出感情的自然與厚重.“green”一詞許多同學甚至在幼兒園里就已經(jīng)學過了,但是綠色本身有很多種,深綠、淺綠、翠綠、墨綠等等,倘若僅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會使被形容的事物顯得很枯燥乏味,缺乏特質,所以適當?shù)卦黾右恍┩x詞也是很必要的.“verdant”既有“青翠的”涵義又指“繁茂的”,將色彩與形狀疊加在一起描繪了森林、草原生機盎然的景象,也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表達了對迎接母親生日的歡呼雀躍之情.同理,其余的四個詞“tuneful”“l(fā)ay”“thy”“natal”分別對應左欄對話中的“beautiful”“tone”“your”“birth”,都在不同層面上加深了學生對已掌握的簡單詞匯的理解,拓展了他們對英語語言文化的了解.從效果上看,筆者及其研究團隊在該中學初一年級十個班做了同樣內容的試講,時間為一節(jié)課45分鐘,課后在未經(jīng)復習的前提下對學生在兩種語境情況中單詞掌握能力做了抽樣跟蹤測試,結果如下:
表2 表達力比對法增量詞匯的教學效果抽樣統(tǒng)計
該結果顯示:按每分鐘三個單詞的測考速度,在相同時間、相同測試量的前提下,全體學生簡單語境單詞考核的準確率略高于全體學生同步輔助語境考核單詞的準確率,這主要是因為增補單詞均為新單詞,學生以前沒有背過,理解記憶的難度自然較大,再加上學生自身的記憶能力和聽課的認真程度還存在個體差異,所以90.66%的準確率應該還在理想范圍內,也就是說學生的單詞理解能力完全能夠達到增量要求.只要教材的制定者能夠根據(jù)相應的難度設置備選語料,教師能夠做到較為全面的平行講解和引申兩種語境所涉及的知識點,使學生能夠體會出與母語具有相似特性的表現(xiàn)力,那么這個方案就基本上具備了實施的可行性.
2.2 運用文化背景釋義法提高篇章閱讀質量
在閱讀方面,瀏覽式閱讀是中學英語重點培養(yǎng)和鞏固的能力,其具體指標包括時間查詢、地點查詢、人物查詢、事件順序查詢以及句內簡單意義分析等等,其邏輯特征為單向、線性、片段式.對能夠正常跟進教材進度,掌握所需單詞量的學生而言很容易達到要求,但提高卻是一個問題,由于缺乏相應的訓練課程,教師只能在題海中抽取個案作為范例,就題論題,無法帶領學生遵循語言思維水平提高模式進行系統(tǒng)訓練,
文化背景釋義法通常是文學課用以分析句子與句子之間關聯(lián)性進而揭示語言背后文化內涵的授課方法.因其在句群關系分析能力、綜合概括能力、特征總結能力、詞匯辨析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優(yōu)勢也常被引入閱讀教學實踐,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簡單瀏覽式閱讀在技能培養(yǎng)方面的缺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下表為筆者研究團隊以英國作家JBPriesley的散文FirstSnow節(jié)選為語料設計的閱讀指標差異對比分析表.
表3 閱讀指標差異對比分析示例
根據(jù)瀏覽式閱讀技能培養(yǎng)的四項指標,學生通過閱讀S1很容易找到Q1-1的答案firstfallofsnow,從而順利完成句內信息理解任務,看上去水到渠成,實際正是問題的所在,由于Q2-1要求查詢地點,于是學生無暇顧及S1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關鍵詞magical與下文的聯(lián)系,匆匆翻閱其另一個主題的信息來,原文本來連貫一致的信息被閱讀任務割裂,即使全部指標都做對了,也未必真正讀懂讀透文章本身想要表達的涵義,僅僅是提煉出一個事件的基本框架或某個細枝末節(jié),語言的潛情韻味被完全荒廢,品讀為技巧所替代.更為嚴重的是,如此機械化閱讀會對學習者造成一種反作用力,長期的經(jīng)驗形成思維定勢,使閱讀主體不再著意于文字的涵義、句段的關聯(lián)、通篇的表達內容和效果,僅僅是憑借簡單的形式邏輯經(jīng)驗作對考題,然后沾沾自喜匆匆了事,只要題答對了,一切就都對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閱讀模式在基礎教育階段是普遍存在的,由于標準化考試的推動,該模式已然成為公認的正確的閱讀標準.盡管閱讀的本身訴求不同,可粗可略,但是從語言學習質量的長效性上說,如果僅僅只停留在粗略閱讀的層次,恐怕很難過渡到精讀能力的培養(yǎng),更談不上提高.語言倘若僅僅只是個信息工具,大可不必麻煩人腦去熟悉,計算機的識記能力比人腦優(yōu)越到不可比擬的程度,但至今為止卻沒有任何一款翻譯軟件能夠完全勝任信息轉換的工作,專業(yè)性、技術性、文化性結合的完美翻譯事實證明只有人腦能夠完成,可見瀏覽式閱讀絕不可以作為閱讀技能培養(yǎng)的單一標準,相比之下,注重整體細讀的分析式閱讀法不失為一種更為理想的閱讀模式.同樣是針對S1和S2的閱讀,倘若學生接受Q1-2的任務,則必然關注S1中magical一詞在S2中的解釋,這不僅讓學生們理解了S1和S2的關聯(lián)性,同時也有助于理解S2中很顯眼的生詞enchantment的含義,因為起床前后外面景致的巨大差異是未曾料想的,所以很自然會聯(lián)想到被施加了魔法,生詞在連續(xù)的思考型閱讀引導下迎刃而解,這才是真正的水到渠成.不僅如此,通過enchantment一詞的出現(xiàn),學生開始能夠體會出作者借以抒發(fā)的天真無邪的童趣,由此而喚起自身的生活體驗,并進而產(chǎn)生了情感的共鳴,閱讀于是處于一種交流的狀態(tài),語言的潛在功能被激活,閱讀的障礙漸漸消除,所謂的技能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本著這樣一種閱讀理念,筆者及其研究團隊選擇了適合初中二年級中等學生能夠駕馭的語篇素材,分別用瀏覽式閱讀模式和分析式閱讀模式設計了兩套閱讀任務指標測試方案,在未經(jīng)示范講解的情況下使用方案A對全年級553名同學進行了等量測試,獲取了兩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其中瀏覽式閱讀達標率98.7%,而分析式閱讀達標率僅為42.5%,數(shù)據(jù)對比說明閱讀教學模式單一化、機械化的局面較嚴重,閱讀難度增加后效率下降較大,分析式閱讀待提高空間高達57.5%.而在對分析式閱讀的一般方法進行初步講解后再選用與方案A同等難度的方案B進行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閱讀效率明顯有大幅度提高,甚至高于瀏覽式閱讀的達標率.實驗結果不僅驗證分析式閱讀方法的有效性,同時也證明了其應用于教學實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表4 文化背景釋義法提高篇章閱讀質量的教學效果跟蹤調查
2.3 運用語篇邏輯對比分析法克服漢式英語書面表達
文化學習的誤區(qū)同樣反映在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上,下表是以HowtolearnEnglishwell為主題的兩篇作文,粗略地對比一下即可判斷A為國內中學生所寫,B為英語母語學生習作.二者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英語語言表達的地道性.A使用了漢語的語篇邏輯和英語的語匯相結合的表達方式,而B則純屬母語表達.這個差異說明了第二語言學習只有深入體會語言表達的內在規(guī)律和習慣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語言表達的密碼,這方面可以適當借鑒文學課堂用于分析鑒別語體風格差異的常規(guī)教學法——語篇邏輯對比分析實踐法在考查句式結構、修辭手段、詞語搭配效果以及系統(tǒng)性邏輯語匯表達習慣等方面的優(yōu)勢,來強化學生對母語和第二語言之間差異性的認識,明確二者的界限,同時尋找并遵循第二語言自身的表達規(guī)律組織自己的習作.
表5 漢式英語書面表達與英語母語書面表達差異示例
同樣是強調英語的重要性,SA-1使用了weallknowthat,而SB-1則用therebe結構,不難看出前者表達的是主觀性認識,而后者強調現(xiàn)實狀態(tài),相比較而言,因其表述的客觀性而更有說服力,也更容易被接受.類似的情況還表現(xiàn)在論述的過程中SA-3、SA-4、SA-6分別使用了Ithink,you'll,weshould一類主體性詞匯強調對個體經(jīng)驗的推廣,在語氣上不免有視個人經(jīng)驗為唯一衡量標準之嫌,而在相同語境下,SB-3、SB-4、SB-6則使用youcould和itwill, 強調的是建設性和某行為的客觀性結果,既嚴謹又具有可操作性.此外,在系統(tǒng)性上二者的表達方式也頗為迥異.盡管都以祈使句、不定式短語作主語等結構為主,如SA-5、SA-7、SA-8, 但SB-3、SB-5、SB-6、SB-7、SB-8則注意使用Firstly,Secondly,Thirdly,Fourthly,last增強整體論述的順序性,從而使全文更加層次分明、有條不紊.在結尾的處理上,SA-9繼續(xù)沿用youwill結構,使對結果的期待因主觀性變得渺茫無依,而SB-9則以人們熟知的箴言強化作者與讀者間的共識,從而順理成章地確立了全文的權威性.
為了讓學生通過深入分析語篇邏輯認識到英語表達的獨特模式,并在寫作的實踐中加以貫徹,筆者及教學團隊本著上述思路設計了一套教學方案,讓學生在講解前先完成某一命題的寫作,然后再為其提供一個母語寫作者的版本供學生對比分析,同時引導學生考查差異,尋找規(guī)律,并獨立完成習作的修改任務,最后隨機選取高中二年級三個班級學生的兩份作文進行表達地道性比對分析,記錄變化語匯及結構的全部數(shù)據(jù),得到該教學實踐的抽樣調查結果:
表6 語篇邏輯對比分析法克服漢式英語書面表達的教學效果調查
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訓練后學生習作中英式表達的比率由2.9%、3.5%和0.6%分別提高到47.3%、48.8%和36.7%,而中式表達比率由原來的97.1%、96.5%和99.4%分別降至52.7%、51.2%和63.3%.非常顯著的改進證明了該教學實踐效果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將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中學英語寫作課的教學水準.
當然還應該看到,盡管文學教學法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突破中學英語課堂文化教學的現(xiàn)有瓶頸,但語言教學水平的整體長效提高仍然有賴于一個系統(tǒng)性功能的建立與革新.比如,教材語料庫的更新、教學操作模式的改進以及考試命題方式的修正等等,而這些工程的進行必然依賴于一種意識的提高,即第二語言不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對以該語言為載體的背景文化的認知、尊重與遵循,只有認清了這一點,才能走出誤區(qū),令諸多困境迎刃而解,使語言教學的水準得到切實有效的提高.
[1]崔少元.全球化與文學教學——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教學現(xiàn)狀探微[J].外語教學,2000(03).
[2]黃嶸.中學英語課堂的文學教學[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
[3]呂洪靈.獨白與交往,何去何從?——淺論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08).
[4]劉新民.談英美文學課教學中的幾個問題[J].外語界,1999(01).
[5]馬愛華,霍躍紅,李茜.英語名著教學模式優(yōu)化探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0).
[6]祝智穎.初中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需求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7]徐佳.已有知識的激活對學生詞匯發(fā)展影響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8]Arthur,B.Readingliteratureandlearningasecondlanguage[J].LanguageLearningJournal,1996.
[9]Brown,J,Stephens,E.C.TeachingYoungAdultLiterature[J].SharingtheConnection,1995.
[10]Mckay,S.LiteratureintheESLclassroom[J].TesolQuarterly,1982.
[11]Povey,J.F.LiteratureinTESOLPrograms:TheLanguageandtheCulture[J].TesolQuarterly, 1967,
(責任編輯:徐星華)
2013-12-01
任巖(1973- )女, 吉林通化人, 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教學法.
H
A
1008-7974(2014)01-0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