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卜昌炯 湯涌
王小波的名和利
本刊記者 / 卜昌炯 湯涌
生前寂寂無聲,身后熱鬧喧囂,
王小波終于在死后進入了“王小波時代”。
在中國似乎一步步邁向“盛世”的那幾年,熱愛悶頭寫小說的王小波正試圖改變自己的策略,開始親近媒體。
這位1991年就已經獲得了臺灣《聯(lián)合報》文學獎的作家有著自己的尷尬,他僅僅在小圈子里有自己的讀者。1992年,他用《聯(lián)合報》文學獎的獎金(25萬新臺幣)在順義買了一座小房子,作為他的寫作間。之后,他辭去中國人民大學商品學系的教職,成了一位自由撰稿人。
結束體制內的工作對王小波是一種解脫,大學教師“刷試管”的那段經歷在他的小說《三十而立》當中就有體現(xiàn)。在那部小說里,王二是一個富有才華和幽默感的青年教師,但是說話愛挖苦人,校長賞識他,卻無法在復雜的關系當中護著他。小說中的王二糾結于“領導對我其實還不錯”和“老子是自己的人”的復雜矛盾中。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國務院修改和廢止了400多份約束經商的文件,大批官員和知識分子丟掉鐵飯碗,脫離體制下海經商。如今功成名就的陳東升、郭廣昌、馮侖、王功權、黃怒波等企業(yè)家,便來自于這個群體。王小波亦是其中的一員,不同的是他經營的商品是自己的小說和雜文。
當時,母親宋華曾極力反對,她擔心失去社保和醫(yī)保的王小波依靠微薄的稿費無法養(yǎng)活自己,更擔心寫小說招惹麻煩,“歷史上多少文人作家,因文字獄,受苦喪命”。但在妻子李銀河那里,王小波獲得了無條件支持。
王小波在一大波辭去公職的人當中無聲無息。在大多數(shù)單位中,只有經營地產發(fā)財后開著車回老東家請舊同事吃飯的暴發(fā)戶會被人記起。小說《萬壽寺》中,王小波便勾勒了一個這樣的“表弟”,戴著許多金戒指,請表哥王二吃飯,談論自己的路子,偶爾說起大家共同的姥姥,滴下幾滴眼淚來。
辭職寫小說的王小波在這個時代成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他面臨的是一個經歷著巨變的文學界。
王小波在大二時發(fā)表了小說《天長地久》,這是一個講述三個知青純真友誼和愛情的故事,在1980年代初,懷念或者反思知青生活的小說很容易打動編輯。此外,他的《綠毛水怪》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朋友圈當中流傳著。
1992年的王小波面臨的局面已經全然不同,大多數(shù)文學刊物正迎來體制上的變革,取消主管單位的撥款、開始想辦法創(chuàng)收,純文學刊物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小說轉向報告文學體,一種準現(xiàn)實準新聞的作品開始出現(xiàn)。
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里,《人間指南》有了拉經營的編輯于德利,李東寶和葛玲在采訪包括情感危機在內的社會現(xiàn)實。這部電視劇的編劇是王朔,之前幾年,他的作品在《收獲》、《十月》等文學刊物上走紅,但很快他把注意力轉向電視業(yè),收獲頗豐。電視在當時是不折不扣的新媒體,摧毀著文學刊物的讀者基本面。
在王小波獲得《聯(lián)合報》文學獎之后,辭職變成了一件比較容易的事。而與王小波相比,婚后的李銀河一直都是那個掙錢更多的人。
1982年,李銀河去美國匹茲堡大學留學,兩年后,王小波也前往美國陪讀,在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攻讀研究生,導師是許倬云。
窘迫的時候李銀河在飯館做服務員,王小波在后廚洗碗洗盤子。當教授來吃飯的時候,李銀河會非常尷尬,后來她聽說有議員建議美國對中國留學生進行額外補貼,理由是:“他們都是當?shù)鼐?,不要讓他們遭受貧困,對美國的感受全是陰暗。?/p>
李銀河告訴《博客天下》,王小波甚至幫人拆過房子里的內裝修。不過這個類似于春晚上黃宏塑造“八十、八十”的大錘男角色只干了兩天。
李銀河不希望王小波把太多時間放在這樣的簡單勞動上。她逐漸不讓王小波打工,而讓他把寶貴的時間放在寫作上。后來他們一直保持著類似的關系,李銀河掙錢,王小波去摘取寫作的榮耀。為此李銀河的母親一度很不滿意,李銀河的說法則是:“我不忍心讓那樣一個智慧的頭腦去干粗活。”
王小波充滿奇思妙想,諷刺挖苦人毫不留情,但是不愿意跟人打交道,尤其是不愿意起爭執(zhí)。
一次兩人出去旅游,在蓬萊長島買船票時遇到了大批游客排隊加塞,王小波看著他們不愿意加入,李銀河只好奮力擠進去買票。
還有一次李銀河在公主墳買了一臺錄音機,結果發(fā)現(xiàn)質量有問題,后來是她拿回去退的,“當時差點跟對方打起來了,那個人急了,拿手杵我”。這樣的事情在她看來,正常情況下應該是由男人去做的。但那個一米八幾的壯實男人恰恰不是做這些事用的。
《聯(lián)合報》文學獎是給家庭的一個交代,意味著這條路正在走向光明。1995年,王小波的小說《未來世界》第二次獲得該獎。
王小波可以用獎金買個小房子,但他不可能靠偶然性比較大的獎金活著。
王小波1997年4月去世之后,前來為他送行的人有300多人,有許多是從外地趕來的讀者。
“奇怪的是,當中沒有作家協(xié)會人員,沒有一個小說家?!蓖跣〔ā皶r代三部曲”的責任編輯鐘潔玲感慨。她的觀察折射了王小波生前的真實處境,也隱隱傳達出王小波與體制的微妙關系。
“聽說有一個文學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王小波曾這樣說。
王小波厭惡圈子,他聽見別人對他過分的稱贊,會無動于衷,毫無表示。
在漫長的求出版過程中,李銀河說,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她在前方奔走,托身邊的熟人,聯(lián)系出版社,創(chuàng)造一切可能的機會,“王小波比較內向,太沒有攻擊性,不愿求人”。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在國內公開出版的第一部作品,能出來實屬運氣。
李銀河與華夏出版社社科類圖書編輯室主任趙潔平的丈夫同在社科院工作,但彼此并不認識。一次,趙潔平出版了一本有關波普政治學的書,托丈夫向李銀河的單位推銷,沒想到反被同事推銷了“王二風流史”(《黃金時代》在香港出版時的名字)。
李銀河說,趙潔平是在總編出差不在的情況下,個人拍板決定的,“好像還挨批了,大病了一場”。在此之前,王小波的書稿已經在北京轉手了四五家出版社。
李銀河有一個舅舅,是個不太出名的小作家,但也是作家協(xié)會會員。這個關系到中國作家前途的團體只要有兩人介紹就可以加入。在那個時代,無非是一頓酒飯幾句好話的事,更何況已經有了一個親戚,不過王小波始終沒有做過加入作協(xié)的努力。
王小波一度用自行車拉著書去各個書店,先送幾本,但是直到他逝世前,他早期出版的小說仍然沒有能全賣出去。
通俗淺近的作品那幾年非常火,1990年,和王小波從小一個院長大的汪國真那時已經成了著名詩人,成年后,王小波沒有和這位曾被小伙伴們叫作“果汁兒”的名人來往。
在王小波辛苦賣書的時候,許多文學刊物卻在用關系稿和收取版面費的稿子填充版面。那個圈子越收越緊,王小波則在開發(fā)新的陣地。1990年代的頭幾年,所有出國留學見過世面的人,一般都可以從談國外見聞入手開始自己的雜文生涯,寫得好的能夠很快成為專欄作家。隨著一批報紙期刊走向市場化,可讀性更高、風趣幽默的文字越來越有含金量。
從1993年在《四川文學》上發(fā)表《域外雜談·衣》開始,王小波在小說創(chuàng)作之余,寫下了大量短文、隨筆。直至去世前夕,他還在《南方周末》、《三聯(lián)生活周刊》等媒體上為自己的專欄奮筆疾書。
王小波在《南方周末》上的專欄開設時間較晚,1996年7月他發(fā)表了第一篇作品,該報的發(fā)行量和影響力比過去的雜志專欄要流傳更廣。當時的邀請人是著名雜文家鄢烈山,對接的編輯是何保勝。
接受《博客天下》采訪時,現(xiàn)已在央視工作的何保勝表示之前并不知道王小波:“他給我們寫稿的時候,我還問了一句,王小波是誰???”
何保勝很快被王小波的文章所吸引。“作為編輯非常有幸能第一時間看到。每篇文章都非常喜歡,會反復地看。喜歡他的機智、幽默,以及那些藏在靈動的文字后面的東西?!?/p>
王小波在《南方周末》的專欄通常是一月一篇,有時候會被調成兩篇?!安皇且驗槿备澹且驗槠珢??!焙伪僬f《南方周末》內部有很多王小波的粉絲。
王小波很早就接觸電腦,自詡為互聯(lián)網專業(yè)人士。
王小波的專欄文章高產,他給每個報刊的稿子都兢兢業(yè)業(yè),1996年6月15日《三聯(lián)生活周刊》最后一頁上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是他那些雜文的經典名篇。
那是王小波生前最高調也最有人氣的一段時光,他關注常識、人性,強調個人尊嚴、智慧和趣味,擅長用黑色幽默挖苦生活中的種種荒誕,并借此為自己培養(yǎng)出了最初的一群讀者。有不少人稱是沖著他的名字去的。作家林白就曾說:“沒有王小波文章的《三聯(lián)生活周刊》總是有一兩分不像。”
自由主義信徒王小波是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人,這個理工科畢業(yè)生沒有老派文人的那種才子氣,到做版前夜找不到人的事不會有,他早早使用電腦寫作,這對雜志編輯來說非常方便。
這個做事靠譜的作者對約稿來者不拒,且從不一稿兩投,在那個文人們急于賺錢的時代簡直是一個圣人,這是王小波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創(chuàng)作了大量雜文和隨筆的直接動因。
“他很難拒絕別人?!崩钽y河對《博客天下》說。
一些推不掉的稿子,王小波會選用近乎慘烈的方式來應對。曾經有個編輯約王小波為張抗抗的《赤彤丹朱》寫書評,張小波對這部描寫紅色父輩的作品完全沒興趣(王小波的父親是邏輯學教授,在1952年就已經被打倒),但又多次推辭不掉,最后還是寫了。
后來李銀河在報紙上看到該文,感覺從此不敢再見張抗抗,“他按他的標準,給人家評得簡直是—太難堪了”。李銀河對王小波說他的攻擊力實在太強,應該指向的是惡本身,而不該指向一人一書。
這篇書評后來仍然收進了王小波的雜文集,名為《由〈赤彤丹朱〉想到的》,最初題目叫《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王小波在雜文界出名的同時,大量寫約稿也嚴重消耗了他的時間和精力。
曾向王小波約稿的《中華讀書報》前編輯祝曉風在紀念文章中直接稱王小波是累死的,“有的報紙實在是很不出名的地方小報,他也應約給人家寫”。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主編朱偉也表示,他能感受到王小波陷入“越來越深的疲憊”。1997年春節(jié)前,王小波給他去了一封短信,告訴他近來越來越感困惑,“專欄好像沒有突破的可能,是不是把它停了”。
何保勝收到王小波發(fā)給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在1997年3月底。王小波的文章一直都是通過傳真?zhèn)魉偷?,但他用的并不是傳真機,而是電腦上的軟件,這讓剛剛才用上電腦的何保勝感到很驚訝:太難以想象了。
那些天王小波的生命正在一點點地耗盡,他曾經對一位電影刊物的記者朋友說:“我有病,我快要死了?!?/p>
王小波的心臟有問題,靜脈血跟動脈血會發(fā)生混合,這毛病會讓大部分人變成一個動一動就氣喘的病夫,但王小波的肺功能超乎尋常地好,當年在人大上學時可以把肺活量計吹爆表。這可能掩蓋了他心臟的問題。他似乎也對自己的情況有了解,在《我的舅舅》和《2010》里,他都提到過強大的肺活量,以及能把一整副撲克牌撕開的強壯男子在心臟發(fā)病之后變得嘴唇發(fā)紫,什么都不是。
接收王小波的最后一篇稿子時,何保勝前后接收了3次才成功,前兩次都是白紙。
為此,以互聯(lián)網資深人士自詡的王小波還在電話那頭抱怨了幾句,“覺得很丟人”。他沒有預料到的是,身體也和軟件一樣出了問題。
那是何保勝最后一次與王小波通話,王小波依舊隨和、天真、讓人信任。但在文章發(fā)表時,何保勝不得不忍痛在王小波的名字上加了黑框。
王小波與妻子李銀河。
“受欺負?他那張嘴,他不欺負別人就不錯了?!崩钽y河告訴《博客天下》,“他諷刺挖苦人很厲害,最擅長的是起外號,一個人如果被他起了外號,那就永遠那么叫下去了。就像《革命時代的愛情》里提到的那個‘氈巴’?!?/p>
不容易在罵戰(zhàn)中吃虧的王小波曾經卷入過幾場論戰(zhàn),那幾場論戰(zhàn)充斥著1990年代的時代特點,比如“國粹熱”和“說不熱”。
《迷信與邪門書》是王小波1995年7月12日發(fā)表在《中華讀書報》上的一篇文章,文中他通過個人經歷來駁斥特異功能和氣功的不可信:“現(xiàn)在市面上有些書,使我懷疑某人是這么想的:我就是個卑鄙小人,從事著齷齪的事業(yè)?!?/p>
這篇文章背后是從1980年代開始的氣功、特異功能熱潮愈演愈洶。1995年初,氣功大師張宏堡將他的個人崇拜發(fā)展到極致,要求弟子在家中懸掛他的頭像和“宗師真像”;之后,作家柯云路出版了一套3本的《柯云路生命科學文化》,宣揚氣功奧秘,并帶領一班特異功能大師“健康萬里行”,還沒有被通緝的李洪志則在各地賣書和辦培訓班。這些“大師”是信科學的王小波所無法容忍的。
另一場論戰(zhàn)與國內迅速升溫的民族主義思潮有關。
1992年之后中國逐漸恢復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很快顯示出一種崛起態(tài)勢,加上關于香港回歸的談判比較順利,關于民族復興的話題成為報端的熱門話題。
暢銷書《中國可以說不》充當著一波民族主義熱情的完美主力。一位名叫鐘曉勇的青年就是狂熱讀者中的一員,他一次性買了3本《中國可以說不》,自稱“當時有人塞給我一枚炸彈,讓我去搞自殺式襲擊,我一定就去了”。
王小波發(fā)表于1996年9月13日《南方周末》上的《百姓·洋人·官》,是王小波對當時狂熱的民粹主義的一次滑稽展示。他借《官場現(xiàn)形記》里的“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來暗諷被一些人的思維邏輯不過是武俠小說里的隔山打牛、隔物傳功之法。
鐘曉勇看到王小波的這篇雜文之后開始逐漸思考關于民族、政府、國家和個人的關系,這位地方報刊記者逐漸改變了一些看法,2000年,他加入了《南方周末》,后來成了一個自由派,以連岳的筆名寫專欄,成為王小波之后可能是最成功的專欄作家。
“說不”系列是非常成功的一次策劃,背景是1996年臺灣“大選”前,美國人把“獨立”號航空母艦開進了臺灣海峽,在媒體的宣傳下,國內民間民族主義情緒驟升。
民族主義者們故作神秘,仿佛背后是黃河泰山,讀者們趨之若鶩,好像要摸清一個時代的天意,這時的王小波卻以百姓、洋人、官和義和團大師兄來設喻,這一下子傷了不少人的財路。
《百姓·洋人·官》見報后,何保勝說編輯部收到了一大堆謾罵王小波的來信,不過更多的人在看了他的文章后,表示“開始帶著懷疑的態(tài)度去審視這本書和這樣一種社會現(xiàn)象”。
王小波生前最后一封電子郵件是發(fā)給他的同學劉曉陽的。他說:“我正在出一本雜文集,名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大體意思是說:……我輩現(xiàn)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系—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p>
這是王小波生前最后一次表態(tài),簡短、決絕、有力,就像百米賽跑前擺出的一個干練的Pose,鉚足了勁—沒想到突然被取消了比賽資格。
“自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一個被過濾的詞匯,即使被提及,往往也變了味?!按饲白杂梢恢笔琴H義詞,意思大致等同于隨地吐痰、搞小動作、不遵守紀律。”李銀河說,“這是毛澤東的那篇《反對自由主義》帶給人們的一貫認識?!?/p>
而真正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自由主義得到言說,正是在王小波去世前后。學者朱學勤在《1998:自由主義學理的言說》中將陳寅恪熱、王小波熱、顧準熱看成是1990年代自由主義發(fā)聲的開端。
1995年底,一部名為《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圖書作品,將一代學人陳寅恪的學術思想和人文風骨展現(xiàn)在眾人面前。緊接著1996年,一系列與陳寅恪相關的著作相繼出版,陳寅恪儼然成了一個公共話題,他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重新得到彰顯。
一年后,王小波的猝然離世延續(xù)了人們對自由主義的討論。朱學勤以王小波的生存方式為例來闡述自由主義的內在精神,它“不是用來談論的,它是用來走路的—貼著地面步行……它并不要求你反抗,也沒有理由要求你辭職,但能提醒你拒絕”。
1998年2月出版的《顧準日記》進一步打開了中國思想界的禁忌,李慎之在序文中將顧準的思想追求明確表述為“自由主義”。
王小波沒有表明他所謂的“自由派”具體指的是什么,原生態(tài)的還是被改良的,但不妨礙擁躉們自我領會,并將這個掌門人缺失的門派發(fā)揚光大。
王小波不僅僅給當年的媒體供稿,他還為這些媒體提供著未來十幾年的人才。這些人往往在自己的簡歷或者心路自白中提到王小波給自己的影響。
曾在大街上揮灑著一腔民族主義熱血的連岳稱王小波為“予人慧命者”。他說:“王小波不是談資,他是陪你長大的兄長;王小波不是車頭招搖的商標,而是看不見的引擎?!?/p>
媒體人安替曾經在一場紀念王小波的沙龍活動上比較過自己和王小波,“我和他都是理工科出身,我們都會編程,如果哪天我們不能以文字謀生,仍然可以生存下去?!?/p>
現(xiàn)在武漢經營一家文化公司的辛心向《博客天下》表示,他在王小波身上獲得的啟發(fā)是:“做人,要耐得住寂寞;做文,要有思想,但還要有趣?!?/p>
1994年夏天,懷揣文學夢的他在朋友的引薦下曾與王小波有過一面之緣。那是他第一次聽說并見到王小波,本想讓對方點評自己作品的他有點兒小失望:王小波似乎根本就沒有看他的小說,“只聽得他一個勁地跟我朋友貧,調侃時政,典型的北京市民無所不知的味兒”。
直到王小波去世,他的書鋪天蓋地地出來之后,辛心才開始系統(tǒng)地研讀王小波:“如見天人,覺得像錯過了一個世紀的夢?!?/p>
王小波留給他印象較深的一幅畫面是,那天王小波在家里用影碟機給他們放莎朗·斯通主演的《本能》?!坝浀卯敃r影片里出現(xiàn)三級鏡頭時,王小波便向李銀河笑道:又在抽(陽平)筋了。李銀河也笑:他們是動不動就抽筋,人家吃的是牛肉,就是不一樣?!?/p>
出版人王水也是王小波熱開始成為文化現(xiàn)象后,才開始閱讀王小波的,當時便覺得相見恨晚。為了表達對王小波的敬意,她甚至為自己設置了一個儀式,一個人在大夏天的中午跑到王小波的墓地去“朝圣”。而她和初戀情人的第一次見面,也是約在這個地方,“對方若不去,就不是我要找的人”。
后來因為工作關系,王水參與了《王小波全集》(十卷本)的編輯工作,并因此與李銀河有了頻繁的接觸。2009年,對王小波懷有特殊感情的她考取了李銀河的博士,成為其關門弟子。
“王小波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對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他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對荒誕事物的絕妙反諷,看似天真,實則老練?!蓖跛嬖V《博客天下》。
和身后的熱鬧相比,最后一年的王小波仍然辛苦而寂寞。
在《我為什么寫作》一文里,他寫道:“我寫的東西一點不熱門,不但掙不了錢,有時還要倒貼一些。”
李銀河無意間為王小波拉到過一個電影劇本的活兒,即張元導演的《東宮西宮》。
王小波曾經和李銀河一起做同性戀研究,有年輕男同性戀不愿意對女研究者傾訴心事,這時王小波就派上了用場。那幾段由王小波記錄的學術文字生動活潑,和其他的風格全然不同,被他們的朋友看了一眼認出。
當張元決定拍一部同性戀電影,找李銀河請教同性戀的故事時,她就向張元推薦了王小波當編劇。
這也是王小波生前唯一參與的一部影視作品,但直到去世他都沒有看到成片,僅知道剛剛在阿根廷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最佳編劇獎。王小波去世后的1997年5月,這部電影入圍了戛納電影節(jié)。
張元曾向朋友表示,王小波為這部電影增加了非常多有意思和深度的東西,比如控制和被控制、權力和性、施虐和受虐等,讓影片有了更多的層次。
張元最后一次見到王小波是在1996年《東宮西宮》拍完后。王小波去找張元,恰好趕上一個法國電影節(jié)主席的夫人也在他家?!靶〔翘炷樕浅2缓?,心情顯得很郁悶。我發(fā)現(xiàn)他經常趴在桌子上,或是仰面看著天花板。我就問他,你是怎么搞的?他說最近夜間打E-mail,經常時間是顛倒著的。那天我就覺得他的身體是不是什么有問題……”
王小波的身體弱下去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中他的作品。
李銀河告訴《博客天下》,中國作家中很少有能入他法眼的,他只提到過一個作家(王朔)和一部作品(《楓》)。
王小波稱贊王朔“對死亡比較有感覺”?!稐鳌肥亲骷亦嵙x撰寫的一部描繪“文革”武斗中情侶相殘的小說,曾被改編成電影。
王朔和王小波是一種惺惺相惜的情感,大概是1996年下半年,王朔曾經請王小波去自己的公司,后來李銀河看到王小波拿回來一份合同,合同上有著王朔那種嘻嘻哈哈的氣質—王朔簽下了王小波小說的出版權,沒有書名,就寫著“下一部長篇小說”。王朔瞧不起的人很多,但是從來沒有貶低過王小波和他的作品。
這份充滿英雄氣概的合同因為王小波的猝死而沒能執(zhí)行。
與被媒體追捧的雜文相比,王小波更為看重的小說在他生前卻屢遭冷落。直到他去世前夕,他才為自己的“時代三部曲”找到下家—花城出版社決定冒險嘗試下。遺憾的是,他最終未能看到成書。
王小波去世的前一天,正在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的李銀河收到了王小波發(fā)給她的一封電子郵件:北京風和日麗,我要到郊區(qū)的房子去看看了。之后,王小波在那座房子里心臟病發(fā)去世。
不屬于文學圈的王小波,死后卻在文學上獲得了巨大的勝利:他的小說和雜文集常年暢銷,并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大量的句子和語錄像格言一樣經久流傳。
王小波去世后,李銀河中止了在劍橋大學的學術訪問,把全部心力都放在整理王小波的遺作和出版上。那是李銀河人生最為灰暗的一段時光,“特別痛苦,天天待在家里”。回憶起17年前的那個夏天,李銀河陷入了長時間的停頓。
許久后她講了這樣一件事:香港回歸前夕,在同性戀研究圈頗有名的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羅麗莎來北京找她,之后帶她去參加了在西四羊肉胡同一個樓頂上舉辦的同性戀Party。那天是6月29日,世界同性戀自豪日。
讓她印象深刻的是,Party上的男主人舉起酒杯,帶著口音地喊了一句:“慶祝香港回歸!”
兩天后,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無數(shù)人目睹了這個國家的一個大強國時代到來。這其中不包括曾經給人們講述洋人、百姓和官的王小波,已經永遠沉默的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