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苠
江南暮春的周末,煙雨蒙蒙。開了半天會,回到21層的辦公室。透過落地長窗上一層輕薄的霧氣往外眺望,近處的建筑灰濛濛的,大片綠地和樓下的樹木倔強地伸展著鵝黃和翠綠。遠山朦朦朧朧,山巒在雨霧繚繞下顯得有些混沌。
原計劃今天要重讀《人一生要讀的50篇游記》并寫點東西。這是北京一個出版社2005年出版發(fā)行的“彩色讀書之旅叢書”之一。它已靜靜地躺在我的書架上快十個年頭了。閑時常常翻閱,也總會有不同的感想。
這冊圖書所選的50篇游記都是名家名作,形式多樣,風格各異。書中還配以契合文章的圖片和賞析文字,讓多種視覺要素有機結合,構成一幅幅色彩絢爛、內涵豐富的文化地圖。在這個浮躁的塵世,品讀它實在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書中游記作者從周作人、郁達夫、林語堂、徐志摩,到老舍、豐子愷、俞平伯、聞一多、沈從文……一個個名字,如雷貫耳。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碧野的《天山景物記》、翦伯贊的《內蒙訪古》、余秋雨的《白發(fā)蘇州》,每一篇都耳熟能詳,百讀不厭。尤其那些美文所描述的場景,美得質樸,美得純粹,令人向往。
最令我感慨的是中學時代聽語文老師聲情并茂地講讀過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和《長江三峽》(選編自《長江三日》)。朱自清夜游秦淮的優(yōu)美文字,如行云流水,虛實相間,張弛起伏,靜謐而抒情。而劉白羽的《長江三峽》則氣勢磅礴,以借景抒情手法,通過對三峽景物和穿過黑夜走向黎明的出色描寫,不僅贊嘆了自然界的峻美,也隱喻了一個高歌猛進、跌宕起伏的時代。每每捧讀,都有一種別樣的感受。
游記定格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就如一幅好的攝影作品,有色彩、有內涵、有作者心境等不可復制的元素。這50篇游記,讓人在對美好的景色和事物向往、留戀之際,對照現實,又讓人不能不生發(fā)感慨,生發(fā)物是人非、連“物”也不再是那個“物”的感嘆!
金陵是我所在省份的省會城市,因工作關系,常常往返。偶爾得閑也曾逛過秦淮夜市,雖然比之朱自清先生筆下,現在的秦淮更加五光十色,但早已沒了唉乃的槳聲,只有耀眼的霓虹和喧囂的商肆。
我們現實中的那條長江,也早已不是劉白羽先生筆下那野性的長江了。且不說江水的污染,僅那條橫亙的大壩,使三峽早已不再。我十多年前的那趟三峽之旅,已成為永久的記憶了。
今年初春的假期,我和兒子去了一趟濟南。早晨,趕往城中的趵突泉公園,尋找老舍筆下泉城的意境。泉水依舊汩汩,水面上漂了一層厚厚的柳絮和灰塵。人頭涌動下,我們在刻有趵突泉的石碑旁駐足片刻就怏怏地離去。幸得友人文峰君夜間領著我們去老城街區(qū)和小巷,才依俙找到一點昔日泉城的痕跡。
秋雨先生的《白發(fā)蘇州》,曾令我這個長久地停留在已經被熟視無睹的文明碎片上的土生土長的蘇州人,在精神領域和日益麻木的心靈經歷了一次通透的撫摸,讓我漸漸有點領悟秋雨先生理解的文化、蘇州的歷史和文化的交融。現實中的姑蘇,雖然歷屆政府都很注重古城和文化的保護,但除了城中旅人如織的園林,那小巷、那意境也已大多不再。重建和修復的那些“古跡”,畢竟缺了靈魂……
我也曾在游記散文《岷江憂思》中描述了岷江變“岷溪”的尷尬。昔日奔騰不息的岷江,水土流失、污染,上游不斷建設的小水電站,使這條大自然造就的江流委屈地低頭成了小溪。
我們不斷地從媒體上看到,始建于秦朝的古長城,這個用夯土和青石壘砌的世界建筑奇觀,已面臨著荒漠化的威脅和人為的破壞;蘇東坡初建,康熙重筑的三潭映月慘遭游船撞擊毀壞;云南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火災,古街區(qū)三百余棟房屋被毀……
域外風景更誘人,可境況又如何呢?
鄰國印度的泰姬陵,大理石臺階已磨損并出現裂痕,精美的雕刻和寶石鑲嵌也遭到破壞,尤其是周圍工廠排放氣體導致的酸雨,使昔日潔白的陵園出現了片片黃斑。
以高鹽度海水而聞名世界的死海,人們能輕易地在海里浮游。在漫長的歲月里,死海正在不斷地蒸發(fā)濃縮。惟一向它供水的約旦河水,被用以灌溉。以色烈、約旦兩國過度地取水,已讓死海面臨枯竭的危險。不久的將來,死海也將不復存在!
人間天堂馬爾代夫的美景不僅出現在游記中,也常常出現在電腦、手機的屏幕上??雌饋恚@里天高海闊,風和日麗。而據科學家預測,受溫室效應影響,百年內,這個島國將被逐年上升的海水淹沒。在這之前,也許我們該去那兒走一趟,留下美麗浪漫的印記。
盡管在我們大多數人眼里,南極還是遙遠的。我永遠忘不掉幾年前隨一個礦業(yè)代表團訪南美,從阿根廷首都布里諾斯艾里斯乘飛機到最南邊靠近南極圈的卡拉法特,再從那兒坐油輪登上莫累諾冰川的經歷。雖然南極旅游已開始嚴格限制,但前往南極的船只和游客卻越來越多,將會使那里本來就異常脆弱的生態(tài)系統和生活在那里的野生動物、生物遭受滅頂之災……
我不忍心再將游記和人們熟知的美景一一羅列,又逐一剖開,令你我徒生悲嘆。掩卷而思,心中難免郁郁的,五味雜陳,百感交集。
天色轉晴,窗外的風景已變得清晰起來。沒有了霧霾的江南,這個春天的周末真好。推開窗戶,送來一縷糯糯的帶著一絲濕潤的清新的空氣。近處建筑和綠化在漸亮的光線映耀下顯得清新和勃發(fā),如黛的遠山峰巒也開始層次分明地展現。極目遠眺,西邊那一汪泛著亮色的水面正是煙波浩渺的萬頃太湖。
我所在的這個國家級開發(fā)區(qū)的決策者們提出了從運河時代走向太湖時代,倡導“科字當頭,生態(tài)優(yōu)先”的發(fā)展理念,我們正在努力實現這片土地上生態(tài)、文化和經濟的大融合。
希望更多的城市、更高的決策者們能夠真正認同“生態(tài)優(yōu)先”的發(fā)展理念并付諸實踐,讓我們?yōu)楹笕?、為未來能多留下一片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