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與外科手術病理診斷胃癌價值的對比分析

        2014-09-02 10:29:55梁廷紅陳守國楊洋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4年19期
        關鍵詞:診斷胃癌

        梁廷紅++++++陳守國++++++楊洋++++++周張雷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與外科手術病理對胃癌的診斷價值。 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52例,分別采用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和外科手術病理檢查兩種方法對其進行診斷,并對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研究。 結果 以外科手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為標準,胃鏡活體組織檢查中確診率、疑診率分別為93.4%和4.6%,兩者病變形態(tài)中的BorrmannⅣ型和分化程度的判斷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對胃癌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但在胃癌全面評估時,仍然需要以外科手術病理診斷結果為主,才能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更加準確的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 胃癌;胃鏡活體組織檢查;外科病理;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7(a)-0022-02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可發(fā)生于胃的各個部位,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和廣度[1]。胃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癌癥,居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首位,主要與遺傳、自身免疫、幽門螺桿菌感染、生活環(huán)境和飲食等多種因素有關。由于早期胃癌患者多無癥狀,一般情況良好,僅在胃癌普查或其他胃部疾病的隨訪中發(fā)現(xiàn)[2],因此,對于探索胃癌早期準確的診斷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本院對收治的152例胃癌患者分別采用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和外科手術病理檢查兩種方法進行診斷,并對這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探討胃鏡用于胃癌診斷的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52例,其中男98例,女54例,年齡23~81歲,平均(50.8±12.3)歲;病程3~20個月,平均(7.8±1.7)個月;臨床表現(xiàn):上腹疼痛67例,上腹不適24例,上腹脹35例,上消化道出血14例,其他癥狀l2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并經過外科手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同時進行腫瘤切除等相關治療。所有患者均排除嚴重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且無其他慢性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規(guī)范進行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和手術切除標本取材。采用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病理診斷方法,取黏膜位置具體如下:平坦型在四周以及中央區(qū)域取材;潰瘍型在四周或者接近內側的區(qū)域取材;隆起型在頂部和基底部取材[3]。為了減少活體組織檢查同時取材局限性的影響,常規(guī)均取3~5塊組織進行活體組織檢查,以提高確診率。外科病理檢查:對直徑≤1.0 cm的病灶全部取材,直徑>1.0 cm的病灶選擇典型部位取材。標本以常規(guī)10%甲醛溶液固定,隨后用石蠟包埋、切片,最后進行蘇木精-伊紅染色[4]。

        1.3 觀察項目

        以手術后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為標準,在顯微鏡下觀察標本的組織類型、病變形態(tài)和分化程度等,并對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和外科手術組織病理學檢查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與術后病理診斷的符合率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標本中檢出149例,其中確診142例,疑診7例,確診率、疑診率分別為93.4%和4.6%;未確診3例,未確診率為2.0%,胃鏡活體組織檢查具有較高的確診率。

        2.2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與外科手術病理的組織類型、病變形態(tài)和分化程度的比較

        經胃鏡活體組織檢查與外科手術病理診斷后,發(fā)現(xiàn)在除腺癌、黏液細胞癌外的其他組織類型,兩者BorrmannⅣ型及分化程度的診斷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所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以及飲食不規(guī)律等因素,使胃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上的男性,大多數(shù)患者的年齡在40~60歲,且男性多于女性[6]。胃癌主要發(fā)生在胃竇部、胃體小彎和賁門部,胃底部較少見。有資料表明,早期胃癌患者若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生存期可達5年以上,甚至痊愈;而晚期患者即使經過治療,可達5年生存期的也不超過5%[7]。由此可見,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對于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非常重要。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日益成熟,胃鏡下胃黏膜活體組織檢查病理診斷在胃癌的鑒別診斷、預后檢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證實,胃鏡活體組織檢查技術能夠對惡性病變進行準確的診斷,是胃癌術前診斷的“金標準”[8]。但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也有其缺陷,如只能對部分組織選擇性取材,無法客觀全面反映病變組織的特性,也無法像術后切除組織病理診斷對病變組織進行完整的判斷,因而與外科病理診斷結果會有一定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以手術后病理診斷結果為標準,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對胃癌的確診率可高達93.4%。在腺癌和黏液細胞癌的確診率以及BorrmannⅠ、Ⅱ、Ⅲ型的確診率均較高。甚至BorrmannⅠ型的確診率可高達100.0%,BorrmannⅣ型的確診率為53.3%,除腺癌、黏液細胞癌外的其他組織類型的確診率為36.4%。也有研究表明,胃鏡活體組織檢查對組織類型、病變形態(tài)和分化程度的判定只可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依據(jù)[9-10],但最后的判斷結果仍然需要根據(jù)術后病理診斷進行確定。

        綜上所述,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對胃癌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具有較高的確診率,但是仍要結合外科手術病理診斷的結果,才能對胃癌的組織類型、病變形態(tài)等進行準確全面評估,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更加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李軍.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檢查對早期胃癌診斷價值的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1,17(33):60.

        [2] 陳曉宇,施堯.胃鏡活組織檢查和內鏡下黏膜切除標本的病理檢查規(guī)范[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0,4(3):252-255.

        [3] 易智君.胃鏡與外科病理對胃癌診斷對比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0,23(3):642-643.

        [4] 李曉軍.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診斷胃癌臨床對比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35):45-46.

        [5] 吳偉剛.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檢查對早期胃癌診斷價值的比較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3,26(2):169-170.

        [6] 趙梅莘,丁士剛,劉琳娜,等.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栓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異同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 15(8):874-878.

        [7] 閆同慶,史文忠,張允定.胃鏡檢查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17):76-77.

        [8] 孔偉梁.胃鏡活檢病理與手術病理檢查對胃癌診斷差異比較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3,15(10):1580-1581.

        [9] 朱書霞.胃鏡下活檢對胃癌診斷的臨床價值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11):2117-2118.

        [10] 任麗華.臨床早期胃癌32例的內鏡診斷及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4):1138-1139.

        (收稿日期:2014-05-21 本文編輯:林利利)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與外科手術病理對胃癌的診斷價值。 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52例,分別采用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和外科手術病理檢查兩種方法對其進行診斷,并對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研究。 結果 以外科手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為標準,胃鏡活體組織檢查中確診率、疑診率分別為93.4%和4.6%,兩者病變形態(tài)中的BorrmannⅣ型和分化程度的判斷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對胃癌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但在胃癌全面評估時,仍然需要以外科手術病理診斷結果為主,才能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更加準確的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 胃癌;胃鏡活體組織檢查;外科病理;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7(a)-0022-02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可發(fā)生于胃的各個部位,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和廣度[1]。胃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癌癥,居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首位,主要與遺傳、自身免疫、幽門螺桿菌感染、生活環(huán)境和飲食等多種因素有關。由于早期胃癌患者多無癥狀,一般情況良好,僅在胃癌普查或其他胃部疾病的隨訪中發(fā)現(xiàn)[2],因此,對于探索胃癌早期準確的診斷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本院對收治的152例胃癌患者分別采用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和外科手術病理檢查兩種方法進行診斷,并對這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探討胃鏡用于胃癌診斷的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52例,其中男98例,女54例,年齡23~81歲,平均(50.8±12.3)歲;病程3~20個月,平均(7.8±1.7)個月;臨床表現(xiàn):上腹疼痛67例,上腹不適24例,上腹脹35例,上消化道出血14例,其他癥狀l2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并經過外科手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同時進行腫瘤切除等相關治療。所有患者均排除嚴重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且無其他慢性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規(guī)范進行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和手術切除標本取材。采用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病理診斷方法,取黏膜位置具體如下:平坦型在四周以及中央區(qū)域取材;潰瘍型在四周或者接近內側的區(qū)域取材;隆起型在頂部和基底部取材[3]。為了減少活體組織檢查同時取材局限性的影響,常規(guī)均取3~5塊組織進行活體組織檢查,以提高確診率。外科病理檢查:對直徑≤1.0 cm的病灶全部取材,直徑>1.0 cm的病灶選擇典型部位取材。標本以常規(guī)10%甲醛溶液固定,隨后用石蠟包埋、切片,最后進行蘇木精-伊紅染色[4]。

        1.3 觀察項目

        以手術后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為標準,在顯微鏡下觀察標本的組織類型、病變形態(tài)和分化程度等,并對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和外科手術組織病理學檢查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與術后病理診斷的符合率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標本中檢出149例,其中確診142例,疑診7例,確診率、疑診率分別為93.4%和4.6%;未確診3例,未確診率為2.0%,胃鏡活體組織檢查具有較高的確診率。

        2.2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與外科手術病理的組織類型、病變形態(tài)和分化程度的比較

        經胃鏡活體組織檢查與外科手術病理診斷后,發(fā)現(xiàn)在除腺癌、黏液細胞癌外的其他組織類型,兩者BorrmannⅣ型及分化程度的診斷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所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以及飲食不規(guī)律等因素,使胃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上的男性,大多數(shù)患者的年齡在40~60歲,且男性多于女性[6]。胃癌主要發(fā)生在胃竇部、胃體小彎和賁門部,胃底部較少見。有資料表明,早期胃癌患者若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生存期可達5年以上,甚至痊愈;而晚期患者即使經過治療,可達5年生存期的也不超過5%[7]。由此可見,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對于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非常重要。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日益成熟,胃鏡下胃黏膜活體組織檢查病理診斷在胃癌的鑒別診斷、預后檢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證實,胃鏡活體組織檢查技術能夠對惡性病變進行準確的診斷,是胃癌術前診斷的“金標準”[8]。但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也有其缺陷,如只能對部分組織選擇性取材,無法客觀全面反映病變組織的特性,也無法像術后切除組織病理診斷對病變組織進行完整的判斷,因而與外科病理診斷結果會有一定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以手術后病理診斷結果為標準,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對胃癌的確診率可高達93.4%。在腺癌和黏液細胞癌的確診率以及BorrmannⅠ、Ⅱ、Ⅲ型的確診率均較高。甚至BorrmannⅠ型的確診率可高達100.0%,BorrmannⅣ型的確診率為53.3%,除腺癌、黏液細胞癌外的其他組織類型的確診率為36.4%。也有研究表明,胃鏡活體組織檢查對組織類型、病變形態(tài)和分化程度的判定只可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依據(jù)[9-10],但最后的判斷結果仍然需要根據(jù)術后病理診斷進行確定。

        綜上所述,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對胃癌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具有較高的確診率,但是仍要結合外科手術病理診斷的結果,才能對胃癌的組織類型、病變形態(tài)等進行準確全面評估,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更加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李軍.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檢查對早期胃癌診斷價值的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1,17(33):60.

        [2] 陳曉宇,施堯.胃鏡活組織檢查和內鏡下黏膜切除標本的病理檢查規(guī)范[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0,4(3):252-255.

        [3] 易智君.胃鏡與外科病理對胃癌診斷對比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0,23(3):642-643.

        [4] 李曉軍.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診斷胃癌臨床對比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35):45-46.

        [5] 吳偉剛.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檢查對早期胃癌診斷價值的比較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3,26(2):169-170.

        [6] 趙梅莘,丁士剛,劉琳娜,等.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栓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異同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 15(8):874-878.

        [7] 閆同慶,史文忠,張允定.胃鏡檢查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17):76-77.

        [8] 孔偉梁.胃鏡活檢病理與手術病理檢查對胃癌診斷差異比較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3,15(10):1580-1581.

        [9] 朱書霞.胃鏡下活檢對胃癌診斷的臨床價值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11):2117-2118.

        [10] 任麗華.臨床早期胃癌32例的內鏡診斷及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4):1138-1139.

        (收稿日期:2014-05-21 本文編輯:林利利)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與外科手術病理對胃癌的診斷價值。 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52例,分別采用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和外科手術病理檢查兩種方法對其進行診斷,并對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研究。 結果 以外科手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為標準,胃鏡活體組織檢查中確診率、疑診率分別為93.4%和4.6%,兩者病變形態(tài)中的BorrmannⅣ型和分化程度的判斷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對胃癌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但在胃癌全面評估時,仍然需要以外科手術病理診斷結果為主,才能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更加準確的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 胃癌;胃鏡活體組織檢查;外科病理;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7(a)-0022-02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可發(fā)生于胃的各個部位,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和廣度[1]。胃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癌癥,居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首位,主要與遺傳、自身免疫、幽門螺桿菌感染、生活環(huán)境和飲食等多種因素有關。由于早期胃癌患者多無癥狀,一般情況良好,僅在胃癌普查或其他胃部疾病的隨訪中發(fā)現(xiàn)[2],因此,對于探索胃癌早期準確的診斷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本院對收治的152例胃癌患者分別采用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和外科手術病理檢查兩種方法進行診斷,并對這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探討胃鏡用于胃癌診斷的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52例,其中男98例,女54例,年齡23~81歲,平均(50.8±12.3)歲;病程3~20個月,平均(7.8±1.7)個月;臨床表現(xiàn):上腹疼痛67例,上腹不適24例,上腹脹35例,上消化道出血14例,其他癥狀l2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并經過外科手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同時進行腫瘤切除等相關治療。所有患者均排除嚴重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且無其他慢性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規(guī)范進行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和手術切除標本取材。采用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病理診斷方法,取黏膜位置具體如下:平坦型在四周以及中央區(qū)域取材;潰瘍型在四周或者接近內側的區(qū)域取材;隆起型在頂部和基底部取材[3]。為了減少活體組織檢查同時取材局限性的影響,常規(guī)均取3~5塊組織進行活體組織檢查,以提高確診率。外科病理檢查:對直徑≤1.0 cm的病灶全部取材,直徑>1.0 cm的病灶選擇典型部位取材。標本以常規(guī)10%甲醛溶液固定,隨后用石蠟包埋、切片,最后進行蘇木精-伊紅染色[4]。

        1.3 觀察項目

        以手術后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為標準,在顯微鏡下觀察標本的組織類型、病變形態(tài)和分化程度等,并對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和外科手術組織病理學檢查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與術后病理診斷的符合率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標本中檢出149例,其中確診142例,疑診7例,確診率、疑診率分別為93.4%和4.6%;未確診3例,未確診率為2.0%,胃鏡活體組織檢查具有較高的確診率。

        2.2 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與外科手術病理的組織類型、病變形態(tài)和分化程度的比較

        經胃鏡活體組織檢查與外科手術病理診斷后,發(fā)現(xiàn)在除腺癌、黏液細胞癌外的其他組織類型,兩者BorrmannⅣ型及分化程度的診斷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所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以及飲食不規(guī)律等因素,使胃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上的男性,大多數(shù)患者的年齡在40~60歲,且男性多于女性[6]。胃癌主要發(fā)生在胃竇部、胃體小彎和賁門部,胃底部較少見。有資料表明,早期胃癌患者若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生存期可達5年以上,甚至痊愈;而晚期患者即使經過治療,可達5年生存期的也不超過5%[7]。由此可見,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對于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非常重要。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日益成熟,胃鏡下胃黏膜活體組織檢查病理診斷在胃癌的鑒別診斷、預后檢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證實,胃鏡活體組織檢查技術能夠對惡性病變進行準確的診斷,是胃癌術前診斷的“金標準”[8]。但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也有其缺陷,如只能對部分組織選擇性取材,無法客觀全面反映病變組織的特性,也無法像術后切除組織病理診斷對病變組織進行完整的判斷,因而與外科病理診斷結果會有一定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以手術后病理診斷結果為標準,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對胃癌的確診率可高達93.4%。在腺癌和黏液細胞癌的確診率以及BorrmannⅠ、Ⅱ、Ⅲ型的確診率均較高。甚至BorrmannⅠ型的確診率可高達100.0%,BorrmannⅣ型的確診率為53.3%,除腺癌、黏液細胞癌外的其他組織類型的確診率為36.4%。也有研究表明,胃鏡活體組織檢查對組織類型、病變形態(tài)和分化程度的判定只可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依據(jù)[9-10],但最后的判斷結果仍然需要根據(jù)術后病理診斷進行確定。

        綜上所述,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對胃癌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具有較高的確診率,但是仍要結合外科手術病理診斷的結果,才能對胃癌的組織類型、病變形態(tài)等進行準確全面評估,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更加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李軍.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檢查對早期胃癌診斷價值的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1,17(33):60.

        [2] 陳曉宇,施堯.胃鏡活組織檢查和內鏡下黏膜切除標本的病理檢查規(guī)范[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0,4(3):252-255.

        [3] 易智君.胃鏡與外科病理對胃癌診斷對比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0,23(3):642-643.

        [4] 李曉軍.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診斷胃癌臨床對比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35):45-46.

        [5] 吳偉剛.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檢查對早期胃癌診斷價值的比較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3,26(2):169-170.

        [6] 趙梅莘,丁士剛,劉琳娜,等.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栓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異同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 15(8):874-878.

        [7] 閆同慶,史文忠,張允定.胃鏡檢查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17):76-77.

        [8] 孔偉梁.胃鏡活檢病理與手術病理檢查對胃癌診斷差異比較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3,15(10):1580-1581.

        [9] 朱書霞.胃鏡下活檢對胃癌診斷的臨床價值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11):2117-2118.

        [10] 任麗華.臨床早期胃癌32例的內鏡診斷及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4):1138-1139.

        (收稿日期:2014-05-21 本文編輯:林利利)

        猜你喜歡
        診斷胃癌
        常見羽毛球運動軟組織損傷及診斷分析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51:16
        淺談豬喘氣病的病因、診斷及防治
        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技術在當代汽車維修中的應用分析
        紅外線測溫儀在汽車診斷中的應用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8:05
        窄帶成像聯(lián)合放大內鏡在胃黏膜早期病變診斷中的應用
        淺析智能變電站二次設備的運行診斷及其調試
        胃癌組織中PGRN和Ki-67免疫反應性增強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胃癌組織中Her-2、VEGF-C的表達及意義
        胃癌組織中LKB1和VEGF-C的表達及其意義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区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一线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国产精品一区成人亚洲|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亚洲国产高清一区av|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三站 |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av成人无码网天堂|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网址2022| 97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在线a人片免费观看高清| 中文字幕日本韩国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丝袜美腿嫩模视频诱惑| 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 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a级特黄的片子| 色婷婷欧美在线播放内射| 亚洲AV秘 无套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绿色|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成人鲁丝片午夜精品|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在线人| 日韩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 中文字幕乱码熟女人妻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偷|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亚洲 成人 无码 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少妇人妻无奈的跪趴翘起|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hd| 97精品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婷婷俺也去开心| 国产女精品| 日本女优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女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天堂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