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發(fā)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醫(yī)院 普外科, 湖北 鄂州, 436000)
創(chuàng)傷性休克因病情嚴重、變化快、死亡率高等特點,是急診科和外科醫(yī)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創(chuàng)傷性休克早期,及時準確地評估創(chuàng)傷嚴重程度對創(chuàng)傷患者的正確處理及預后極為重要。降鈣素原(PCT)是近10多年來研究較多的生物學標記物,對創(chuàng)傷后感染、膿毒癥等并發(fā)癥診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較好。C反應蛋白(CRP)為臨床常用的炎癥指標。前白蛋白(PA)不僅是一種靈敏的營養(yǎng)蛋白質指標,對提示急性炎癥的發(fā)展和預后有指導作用。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2011年—2012年重癥監(jiān)護室64例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PCT、CRP、PA檢測情況,結合患者預后,探討PCT、CRP、PA在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血清濃度的升高程度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以及對患者預后評估的臨床應用價值。
64例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中男36例,女28例,年齡53~67歲,平均(56.8±3.3)歲,受傷至送入急診室時間為0.5~4.5 h, 平均(.6±1.1) h。受傷原因:交通意外傷38例,墜落傷15例,刀刺傷8例,打擊傷3例。治療結果: 64例患者死亡11例,入院3 d內死亡3例, 3~7 d死亡9例。根據患者預后將研究對象分為預后不良組18例及預后良好組46例,預后良好組入選條件:患者出院病情呈顯著改善;預后不良組入選條件:患者死亡或在重癥監(jiān)護室住院時間超過1個月。比較2組患者在治療后第1、4、7天PCT、CRP及前白蛋白濃度變化趨勢。
患者入院治療后第1、4、7天清晨空腹取血分別檢測PCT、CRP及前白蛋白濃度,PCT檢測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儀器為羅氏Cobas6000,試劑由廠家配套提供,CRP及PA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儀器為日立HITACHI7600,試劑由寧波美康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試劑說明書操作。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6.0進行分析處理, 2組均值方差齊性采用t檢驗分析比較,方差不齊采用改良t檢驗分析比較, 2組均值比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預后不良組第1、4、7天PCT、CRP濃度明顯高于同期預后良好組,第1、4、7天PA血清濃度均低于同期預后良好組血清濃度,經t檢驗分析,2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組縱向比較,經方差分析,預后良好組PCT(F=123.99,P<0.05)、PA(F=127.55,P<0.05)呈上升趨勢,CRP(F=13.08,P<0.05)呈下降趨勢,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預后不良組PCT(F=142.96,P<0.05)呈上升趨勢,PA(F=7.51,P<0.05)呈下降趨勢,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CRP(F=1.78,P=0.178)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均維持在高濃度水平。見表1。
創(chuàng)傷后休克常伴膿毒癥、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發(fā)癥,病情嚴重,變化快,及時準確地評估創(chuàng)傷嚴重程度及創(chuàng)傷后感染相關并發(fā)癥對指導正確處理及評估預后極為重要。炎癥生物學標記物一直是近年研究的熱點。PCT、CRP及PA的敏感性及特異性較好,在臨床應用日漸廣泛。CRP是正性急性時相蛋白,當機體處于創(chuàng)傷、感染、炎癥、外科手術等狀態(tài)時,急性期濃度可迅速上升,而炎癥或創(chuàng)傷等過急性期時,CRP水平則迅速下降,因此CRP是反映機體組織損傷及其敏感的指標[1]。CRP在健康正常人群中濃度很低,血清CRP持續(xù)較高水平則提示病情危重及預后不良,因此動態(tài)觀察血清CRP變化有助于及時判斷病情危重程度[2]。PCT為降鈣素的前肽物質。在炎癥或創(chuàng)傷等病理狀態(tài)下PCT由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大量產生。有研究[3-4]報道,PCT為導致內毒素休克的主要介質,其濃度升高程度與休克發(fā)生預后不佳密切相關[5]。還有研究[6]認為,PCT也可作為判斷創(chuàng)傷后并發(fā)癥的指標,其血清濃度與創(chuàng)傷的嚴重程度及預后相關。早期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清 PCT 水平有助于判斷創(chuàng)傷后感染及膿毒癥等的發(fā)生,可作為早期采取積極臨床治療策略的依據[7-10]。血清PA是一種負性急性時相蛋白。由于其半衰期為12 h~1.9 d, 因此測定在血漿中濃度對了解機體代謝狀態(tài)、肝功能不全,比白蛋白和轉鐵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11-13], 同時PA可隨著炎癥的加重而逐漸降低[14]。本文回顧性研究64例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比較預后不良組(18例)及預后良好組(46例)的患者在治療后第1、4、7天PCT、CRP及PA濃度變化趨勢,結果顯示預后良好組治療后PCT、PA呈現上升趨勢,CRP呈現下降趨勢,預后不良組PCT呈現上升趨勢,PA呈現下降趨勢,CRP均維持在高濃度水平,且2組同期比較預后不良組PCT、CRP均高于預后良好組;PA在預后不良組呈進行性下降,預后良好組出現上升。綜上所述, PCT、CRP、PA作為臨床實驗室常檢指標,對判斷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評估預后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具有準確、靈敏等特性,尤其適于基層醫(yī)院的臨床推廣。
表1 2組PCT、CRP及PA比較
[1] 馬玉東, 孟凡鑫, 宋巖. 血清IL-6、CRP和PCT水平對嚴重多發(fā)傷后MODS的預測價值[J]. 解剖學進展, 2013, 19(1): 32.
[2] 吳健, 李澎, 陳衛(wèi)民. 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預測危重癥患者預后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7, 36(3): 358.
[3] 李翠萍, 錢素云. 降鈣素原在危重癥監(jiān)護中的研究進展[J]. 國外醫(yī)學兒科學分冊,2004, 31(2): 84.
[4] 王凱飛, 沈定霞, 劉朝軍, 等. 血清降鈣素原定量檢測與血培養(yǎng)結果的比較[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2, 35(3): 243.
[5] 魯君艷, 姜志剛, 周維新. 血清降鈣素原在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中的意義[J].檢驗醫(yī)學, 2013, 28(1): 40.
[6] 吳健, 王玉, 陳雙葉. 降鈣素原與危重癥患者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藥物與臨床, 2007, 12(7): 77.
[7] 胡畔, 李濤, 丁曉莉, 等. GRP8和CHOP蛋白表達增加與膿毒性休克大鼠肺血管通透性改變的關系[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3, 35(9): 854.
[8] 何雙雙, 林春水, 古妙寧, 等. 鹽酸戊乙奎醚對失血性休克-內毒素二次打擊大鼠腎損傷的保護作用[J]. 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1, 33(5): 899.
[9] 劉良明. 戰(zhàn)創(chuàng)傷休克的研究進展與趨勢[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3, 35(19): 2001.
[10] 劉磊, 王振杰. 活動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體復蘇的研究進展[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1, 9(1): 114.
[11] 王麗, 謝鎰鞠, 唐小唪, 等. 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后腹腔高壓對心肺基礎監(jiān)測指標的影響[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3, 35(20): 2159.
[12] 梁成, 晏紅, 施鑫鶴, 等. 缺血再灌注期實施亞低溫與再建血運治療時間窗的影響[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1, 33(18): 1956.
[13] Sakr Y, Krauss C, Amaral A C,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SAPSⅡ, SAPS 3,APACHEⅡ, and their customized prognostic models in a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J]. Br JAnaesth, 2008, 101(6): 798.
[14] Aguilar-Nascimento J E, Marra J G, Slhessarenko N, et al. Efficacy ofNa 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8com.Acute-phase proteins, and interleukin-6 for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following majo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J]. Sao Paulo Med J, 2007, 125(1):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