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素霞
摘要:風濕病又稱痹癥,是指由風、寒、濕三種邪氣閉阻身軀或內臟經絡所引起的病癥。該病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易誤導,因而治愈率不高?,F將其中一病例治療經過作一簡述。
關鍵詞:奶牛;風濕?。环乐?/p>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4-0031-01
1發(fā)病情況
2014年3月上旬,筆者接診一奶牛,3歲,主訴該牛體況較差,在活動場地摔了一跤,當時前肢跪地,后肢拖地磕了一下,前肢肘部有輕微擦傷,尚能走回圈舍,走路時輕微跛行。次日該牛走路困難,3 d后前肢肘部腫脹,后肢拖地走,但飲食、糞便正常。請了當地獸醫(yī)診療,用中藥紅花、桃仁、乳香、沒藥、牛漆、田三七、接骨丹等服用,3 d后腫脹消退但不能行走。后病情加重,四肢僵硬,倒地不能站立,頭頸僵直。又用天麻、烏蛇、嬋皮、桑螵蛸、地龍、阿膠等中藥治療,并囑其關好門窗,盡量避免聲光刺激。服藥后該奶牛頭頸和四肢稍靈活,但僵硬未根本好轉,也不能站立行走,吃草和大小便正常。畜主嫌費用高,療效不明顯,停止治療。10 d后病情日趨嚴重,故前來求治。
2臨床癥狀
病牛側臥于地,前肢前伸后肢后伸,頭頸僵硬向后彎曲仰起,類似角弓反張,對光聲等刺激反應不敏感,體溫37.5 ℃,心率54次/min,結膜蒼白,鼻鏡濕潤,舌苔薄白,胃腸蠕動音正常,大便稍軟,四肢關節(jié)僵硬不能彎曲,能吃草,未發(fā)現陳舊性創(chuàng)傷。
3診斷
根據主述和臨床癥狀,初步診斷為風寒濕痹。
4治療
治以祛風燥濕、舒經活絡、驅寒止痛為原則。處方:制川烏40 g,烏蛇25 g,蜈蚣1條,羌活、獨活、川芎、
姜黃各30 g,蠶沙50 g,細辛20 g,艾葉、活石藤、膽南星、威靈仙、大伸筋各30 g,制附子20 g,甘草20 g,蜂蜜100 mL,水煎候溫灌服,日服一劑,連服3劑,服時黃酒250 mL為引。另配消炎痛8~10片(每片25 mg)連服3 d,并囑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多翻身,以防褥瘡。
3 d后復診,該牛四肢關節(jié)伸屈大有好轉,頭頸轉動靈活,精神良好。擬繼續(xù)通經活絡,散寒止痛,并燥濕健脾。處方:蜈蚣1條,羌活、絡石藤、艾葉、威靈仙各30 g,蒼術、蠶沙各40 g,厚樸、白芍各30 g,川芎25 g,牛膝30 g,制附子15 g,甘草15 g,紅糖250 g,黃酒250 mL為引,候溫灌服,日服一劑,連服5劑。同時多翻身,并加強飼養(yǎng)管理。10 d后隨訪,病牛能站立行走,吃食及活動自如,基本痊愈。
5討論
奶牛痹病,又稱風濕寒病,往往病起風寒。若風寒入絡夾濕,則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而凝滯,不通則痛。癥見四肢關節(jié)僵直,頭頸僵硬而疼痛。由于該病發(fā)展緩慢,開始時易被畜主忽視,導致病程延長,病情加重。
該病的某一階段與破傷風等病的癥狀相似,易相互混淆,增加了診治難度。該病發(fā)病率不高,但易誤診,治愈率低,對養(yǎng)牛業(yè)是一大損失。該病的治療以祛風燥濕、舒經活絡、散寒止痛為原則,方中制川烏、膽南星、威靈仙祛風、燥濕、止痛;烏蛇、蜈蚣解痙;姜黃、附子、艾葉祛寒燥濕;川芎、絡石藤、羌活、獨活通絡、舒經、活血,行氣止痛;蜂蜜解烏頭毒;黃酒引諸藥布全身,諸藥相配,起到祛風燥濕,舒經活血,散寒止痛的效果。
該病重在預防。針對該病多發(fā)于初春季節(jié)和老弱及年幼牛等特點,必須加強奶牛冬季飼養(yǎng)管理,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同時注意做好防寒保暖、防雨淋等工作。產奶母牛每日可補喂1~2 kg精料,同時可增喂青貯料、胡蘿卜等多汁飼料,有條件的農戶可喂給混合精料,適當添加一些骨粉和食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