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英國迄今為止最大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下水,這讓英國皇家海軍異常振奮——即將結束“30多年無新航母可用”的窘境。這艘航母除名字頗具英國特色外,在艦載機的選擇、航母甲板形式以及動力系統(tǒng)等關鍵技術方面,處處彰顯著它的英倫范兒。
滑躍甲板:英國的發(fā)明
“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滿載排水量達到6.5萬噸,其飛行甲板長280米,最寬處達73米,已非常接近美國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該航母一條長162米的跑道位于艦體左側,為滑躍式起飛模式,跑道上翹角度達到12度,與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上翹角度相同。
當初,英國曾考慮過使用普通傾斜甲板加彈射器和攔阻索的方案,但最終英國國防部還是決定采用滑躍式甲板。因為最早的滑躍甲板就是英國人發(fā)明的,他們對此情有獨鐘。1973年,英國海軍中校道格拉斯·泰勒發(fā)表論文,提出飛機在上翹的斜坡面上進行滑躍起飛的概念。英國皇家空軍研究院經過多年研究,于1976年完成了陸上原型的建造。1977年和1978年兩年間,英國共利用“鷂”式戰(zhàn)機進行了400多次起落試驗,甲板上翹角度范圍為6—17.5度。1978年,英國皇家海軍在所造的“無敵”號航母前段建了一個角度為7度的滑躍甲板。試驗表明,該滑躍甲板可使飛機的載荷增加20%,或在同樣載荷的情況下,使滑跑距離縮短40%。后來,英國改造“競技神”號航母時,滑躍甲板采用了12度角,達到最佳效果。
滑躍起飛型航母在艦艏的結構布局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滑躍甲板占據整個艦艏甲板,如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另一種是滑躍甲板只占據艦艏甲板的一部分,如“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前者的好處是可設置兩條起飛跑道,可增加艦載機的出動率;后者雖只有一條起飛跑道,但可用“空地”增加艦載機的數量。英國的滑躍甲板通常選擇后者。因此,從這個角度上看,“伊麗莎白女王”號有著典型的英國特點。
事實上,彈射器與攔阻索也是英國人發(fā)明的,但后來基本上被美國人發(fā)揚光大了,以至于現(xiàn)在只有美國能夠生產。當然,英國選擇滑躍甲板,更重要的原因是出于成本和作戰(zhàn)需求考慮,其建造技術難度相對較低,且風險小、費用少。
艦載機:英國的基因
航母的戰(zhàn)斗力主要取決于艦載機的性能和數量,所以艦載機的選擇對于一艘航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在設計新航母時,選擇艦載機與選擇航母甲板形式是個同步一體的過程,選擇了航母甲板形式,也就決定了艦載機類型。
“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選擇了美英聯(lián)合研制的可“短距離起飛和垂直降落”的F—35B戰(zhàn)斗機作為艦載機。F—35B有顯著的英國基因——英國雖然不是唯一一個研制短距離起飛和垂直降落飛機的國家,但是卻是第一個裝備這種飛機的國家。從“鷂”式戰(zhàn)機開始,英國航母就一直使用“短距離起飛和垂直降落”戰(zhàn)機。在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的馬島戰(zhàn)爭中,“鷂”式戰(zhàn)機就在空戰(zhàn)中取得了驕人戰(zhàn)績?,F(xiàn)在很多國家的“短距離起飛和垂直降落”飛機,都是從英國購買的。就連美國的AV—8B戰(zhàn)機,也是在“鷂”式戰(zhàn)機的基礎上研制而成的。同樣,英國公司參與的F—35B戰(zhàn)機研制,更是將“短距離起飛和垂直降落”的“血液”注入了其中。
實際上,英國選擇艦載機時確實費了不少腦筋。畢竟,對于排水量高達6.5萬噸的大中型航母而言,選擇的余地很多。法國4.5萬噸級的航母,都可使用“陣風”這種常規(guī)起降戰(zhàn)斗機,而印度的“維克拉馬蒂亞”號航母、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以及中國的“遼寧”號航母都采用的是常規(guī)起降的艦載機。當時,除F—35B以外,候選機型還包括歐洲的“臺風”戰(zhàn)機、法國的“陣風”戰(zhàn)機以及美國的F—35C戰(zhàn)機。
有一種看法認為,和常規(guī)戰(zhàn)機相比,采用“短距離起飛和垂直降落”技術的戰(zhàn)機在飛行性能上會遜色一些。以F—35B為例,它在座艙后部的機身上安裝了一個大型的升力風扇,通過傳動軸與發(fā)動機聯(lián)動,主要在起飛時提供垂直的升力。但是起飛后該風扇就用不上了,而且還占用不少空間。因此,艦載F—35B在機動性等方面都比不上于空軍型的F—35A和海軍型的F—35C。
另一方面,“短距離起飛和垂直降落”戰(zhàn)機在技術要求上要比常規(guī)飛機更為復雜,且不易操縱,事故率高。“鷂”式戰(zhàn)機的事故率高出傳統(tǒng)戰(zhàn)機10倍以上,印度引進的“鷂”式戰(zhàn)斗機因事故幾乎損失殆盡。
但是,“短距離起飛和垂直降落”戰(zhàn)機與滑躍甲板則堪稱絕配,滑躍甲板可充分發(fā)揮該型戰(zhàn)機的最大潛能,支持其滿載起飛。相比之下,目前的常規(guī)艦載機若使用滑躍甲板,其戰(zhàn)斗力就會受到限制。以蘇—33為例,該戰(zhàn)機在陸上跑道起飛,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3噸,而在艦上起飛,最大起飛重量只有26噸,不能完全發(fā)揮其作戰(zhàn)潛力。
“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最終選擇F—35B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尤其重要,那就是英國海軍多年來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操作“短距離起飛和垂直降落”戰(zhàn)機的程序和經驗。另外,它是智能化的第五代戰(zhàn)機,英國飛行員試飛后的感覺是“先進、好用”。
燃氣輪機動力:英國的優(yōu)勢
作為大中型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在動力方面也可有多種選擇。從技術角度講,最好的當然是核動力。美國“尼米茲”和“福特”級都使用了核動力,此類航母具有近乎無限的航程,不需要大量專用油料,可為航母節(jié)省大量空間,減少了后勤保障需求。但其技術復雜,造價昂貴。另一種可行的方案是采用普通的蒸汽輪機作動力,美國已退役的“小鷹”級、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印度的“維克拉馬蒂亞”號和中國的“遼寧”號航母均使用蒸汽輪機。這種動力的技術相對簡單,但不足是需要大量的高壓管路輸送蒸汽,熱效率低,維護的工作量巨大,而且體積龐大,需航母攜帶大量重油,目前稍顯落伍。
英國的羅·羅公司是航艦動力界的“大腕”,其研制的艦用燃氣輪機非常成熟可靠。所以,“伊麗莎白女王”號基于國情拋棄了核動力和蒸汽輪機動力,而選擇了先進、經濟的綜合全電力推進方式。簡而言之,這種動力就是先用燃氣輪機和柴油機發(fā)電,再帶動電動機,驅動大型螺旋槳。這種方式省去了復雜的減速器,使動力效率更高,非常便于控制航速,是航母未來發(fā)展的重點方向。具體到“伊麗莎白女王”號上,其動力裝置為兩臺單機功率均為36兆瓦的燃氣渦輪、4臺單機功率均在9兆瓦以上的柴油機,總輸出功率達到110兆瓦(1兆瓦等于1000千瓦)。
選擇這種動力,也是對航速進行精密計算后的結果。美式航母的航速一般在30節(jié)以上,以便形成足夠的“甲板風”幫助艦載機起降。F—35B艦載機采用“短距離起飛和垂直降落”,對甲板風和航速要求降低。因此,“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最高航速設定為26節(jié)。另一方面,航速低,也簡化了艦體結構,降低了艦體費用。
綜上所述,“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的整個設計建造過程,就是基于本國的經濟情況、技術特色以及作戰(zhàn)需求多方面權衡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