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自明 高華宏 趙靜宇 黃雪君 姚楠 曾曉會 陳玉興
(1.廣東省中醫(yī)藥工程技術(shù)研究院 廣東 廣州 510095;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三亞市中醫(yī)院 海南 三亞 572000)
姜黃素是從姜黃、莪術(shù)、郁金等的根莖中提取的一種多酚類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炎、抗凝、抑制血管生成、抗氧化、免疫調(diào)節(jié)和抗腫瘤等多種生物學效應(yīng)[1],但水溶性差、不穩(wěn)定,易氧化、堿性條件下易降解[2]、體內(nèi)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代謝快[3,4],如何制備水溶性好、較為穩(wěn)定、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代謝慢的新型姜黃素制劑已經(jīng)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擬通過觀察復(fù)方姜黃素磷脂復(fù)合物分散片新制劑的藥動學特性,以期開發(fā)出高溶出度、高穩(wěn)定性、高生物利用度、代謝緩慢的新型姜黃素新口服制劑。
1.1 實驗動物 SPF級新西蘭家兔,1.8~2.5kg,雌雄各半,由廣東省醫(yī)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實驗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粵)2010-0059,實驗動物質(zhì)量合格證號:4407207041。動物實驗環(huán)境:廣東省中醫(yī)研究所SPF級動物實驗室,設(shè)施使用許可證號SYXK(粵)2010-0059。
1.2 試藥與試劑 復(fù)方姜黃素(姜黃素、胡椒堿)普通片(普通片,批號:201012)和復(fù)方姜黃素(姜黃素、胡椒堿)磷脂物固體分散體分散片(分散片,批號:201012-1),由廣東省中醫(yī)研究所中藥制劑室提供;姜黃素對照品(批號:110823-200603),購于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乙腈(批號:1674607308),色譜純,德國Merk公司產(chǎn)品,乙酸乙脂(化學純,批號100205),廣州化學試劑廠產(chǎn)品。
1.3 主要儀器 液質(zhì)聯(lián)用系統(tǒng)(ACCELA高效液相系統(tǒng)、TSQ QUANTUM ACCESS MAX質(zhì)譜檢測系統(tǒng))、Hypersil Gold C18色譜柱(50mm×2.1mm,3μm)、電噴霧離子源(ESI源)、Forma-86C ULT Freezer型-86℃冰箱,均為Thermo公司產(chǎn)品;XS205DU型1/10萬電子分析天平,METTLER TOLEDO公司產(chǎn)品;渦旋混合儀,上海青浦滬西儀器廠;5424型小型高速離心機,德國Eppendorf公司;20-200μL移液槍,芬蘭BIOHIT公司;HSC-12A氮吹儀,天津Hengao公司;-20℃冰箱,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SIGMA 3K30高速冷凍離心機,SIGMA公司產(chǎn)品。
1.4 藥動學實驗 12只家兔隨機均分為普通片和分散片2組,每組6只家兔,雌雄各半,各組小鼠給藥前禁食12h,自由飲水。兩種劑型按42mg·kg-1(姜黃素3倍臨床等效劑量[5])姜黃素含量灌胃給藥一次,于給后0、5、10、20、30、45、60、90、120、150、180、240、360和480min,分別自2組家兔耳中動脈取血1.0mL(肝素抗凝),0℃ 3000 r/min離心10min,取上層血漿-20℃冰箱保存?zhèn)溆?。按文獻[6]血樣的處理與檢測方法,在干擾試驗、線性關(guān)系考察、精密度試驗、穩(wěn)定性試驗、回收率試驗基礎(chǔ)上,測定血漿樣品中姜黃素濃度(ng/mL),DAS2.1計算二藥藥動學參數(shù)。
2.1 各時點兩組家兔血漿姜黃素含量比較 給藥前兩組家兔姜黃素血藥濃度均為0,與普通片比較,分散片藥后10、20、30、60、120、150、180、240和360min家兔血漿姜黃素濃度均有顯著性升高(P<0.01),藥后480min家兔血漿姜黃素濃度也有顯著性升高(P<0.05),而藥后5、45和90min家兔血漿姜黃素濃度均有所增加,但差異無顯著性(P>0.05)。
表1 各時點兩組姜黃素血藥濃度比較
注:與普通片相比,*P<0.05,**P<0.01。
圖1 分散片與普通散片中姜黃素家兔血藥濃度藥時變化曲線
2.2 房室模型及藥動學參數(shù)計算方法的選擇 普通片和分散片二種劑型均時效變化趨勢均出現(xiàn)雙峰,普通片血藥濃度峰值分別出現(xiàn)在藥后20和45min,而分散片出現(xiàn)在藥后20和120min,普通片和分散片血藥濃度首峰均遠遠小于次峰;分散片姜黃素藥后5~480min內(nèi)血藥濃度均高于相同給藥時間的普通片,分散片血藥濃度首峰也大于普通片首峰和次峰濃度。由于二制劑均不符合一室、二室和三室模型(擬合效果R2<0.51),見1和圖2,固以統(tǒng)計矩方法計算二制劑藥動學參數(shù)。
2.3 分散片中姜黃素家兔的藥動學參數(shù) 由表2可知,與普通片相比,分散片中姜黃素血藥濃度藥時曲線下面積(AUC0-480)、達峰時間(tmax)和血藥濃度峰值(Cmax)均有顯著性增加(P<0.05),表觀分布容積(Vd)、體內(nèi)平均駐留時間(MRT0-480)有顯著性減小或縮短(P<0.01),體內(nèi)平均駐留時間極值(MRT0-∞)和消除半衰期(t1/2)均有顯著性縮短(P<0.05),而藥時曲線下面積極值(AUC0-∞)和體內(nèi)總清除率(CL)雖有減少趨勢,但差異無顯著性(P>0.05)。
表2 家兔體內(nèi)姜黃素藥動學參數(shù)
注:與普通片相比,*P<0.05,**P<0.01。
姜黃素難溶于水且極不穩(wěn)定的“瓶頸問題”嚴重阻礙著I類新藥的開發(fā)[7],但隨著制劑技術(shù)的發(fā)展,采用固體分散體、微乳、納米混懸劑等技術(shù),可提高難溶藥物的溶出、吸收和生物利用度[8],諸多研究也表明,固體分散體、糊精包合物、脂質(zhì)體、納米粒、微球、微囊等技術(shù)開發(fā)的姜黃素口服新制劑,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姜黃素的溶出,增加穩(wěn)定性、生物利用度和體內(nèi)的吸收[9]。
磷脂復(fù)合物作為藥物載體,通過氫鍵等電荷遷移力作用形成分子絡(luò)合物。有增溶、改變藥物理化性質(zhì)、增加胃腸道吸收、增強脂溶性、細胞膜親和性,促進藥物吸收、降低不良反應(yīng)、延長作用時間和提高藥物有效性等作用[10];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水溶性載體材料將難溶性藥物制成固休分散體后,由于增加了藥物的分散度,可提高難溶性藥物的溶出速率、溶解度,增加血藥濃度、減慢體內(nèi)消除,從而可以提高口服藥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11,12];磷脂復(fù)合與固體分散技術(shù)合用能顯著提高姜黃素體外溶出度[13]。
由結(jié)果可知,與普通片(未采用磷脂復(fù)合和固體分散技術(shù))相比,同等劑量姜黃素的分散片灌胃給藥一次,大鼠血中姜黃素AUC0-480、Cmax顯著性增加,而Vd和t1/2顯著減小;盡管分散片tmax顯著長于普通片,但藥后5~480min內(nèi)分散片姜黃素血藥濃度均高于同一時間普通片,提示磷脂復(fù)合與PVPk30固體分散技術(shù)合用所制備的復(fù)方姜黃素固體分散片,可通過促進藥物崩解、自腸道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總量,以及減慢消除速度、抑制體內(nèi)分布,從而增加姜黃素480min內(nèi)生物利用度。由于姜黃素毒性極低,姜黃素血藥濃度崜值的增加和高濃度持續(xù)時間的延長,姜黃素同等劑量的分散片的最大藥理效應(yīng)和藥理效應(yīng)持續(xù)時間均明顯增加和延長。
綜上所述,姜黃素與胡椒堿合用,采用磷脂復(fù)合和固體分散技術(shù)所制備的姜黃素分散片,可大大提高姜黃素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藥物效應(yīng)并延長效應(yīng)持續(xù)時間,是一種較普通片更好的新型制劑。
[1]徐麗麗,沈建軍,胡智勇,等.姜黃素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3,93(11):875-878.
[2]侯麗麗,任海霞,孫曉丹,等.好多元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研究姜黃素的性質(zhì)及降解過程[J].計算機與應(yīng)用化學,2012,29(12):1 443-1 446.
[3]王旗,王夔.姜黃素的代謝研究[J].中國藥理通報,2003,19(10):1 097.
[4]Ireson CR, Jones DJ, Orr S, et al. Metabolism of the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gent curcumin in human and rat intestine[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2,11(1):105-111.
[5]趙一,孫瑞元.劑量估換計算.見:陳奇主編.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33-36.
[6]羅文匯,孫冬梅,高華宏等.LC-MS/MS法測定血漿中姜黃素的血藥濃度[J].中國藥事,2012,26(11):1 246-1 248.
[7]Xue Y, Xia T, Zhao J B1 Advances in the studies on anti-cancer mechanism of curcum in[J].China Tradit Herb Drugs(中草藥).2000,31 (2):150-152.
[8]白志華,方曉玲.難溶性藥物的口服制劑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2005,40(15):1 124-1 127.
[9]王彪,殷志楊.姜黃素劑型研究進展[J].首都醫(yī)藥,2012,(6):55-56.
[10]Yanyu X, Yunmei S, Zhipeng C, et al. The preparation of silybin-phospholipid complex and the study on its pharmacokinetics in rats[J].Int J Pharm. 2006 Jan 3;307(1):77-82.
[11]楊秋霞,陳建明.水飛薊素高生物利用度新劑型的研究概況[J].藥學實踐雜志,2010,28(3):164-166,180.
[12]唐曉蕎,楊祥良.燈盞花素磷脂復(fù)合物改善大鼠小腸吸收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3):222-225.
[13]張立超,張和平,全山叢,等.固體分散技術(shù)提高磷脂復(fù)合物中姜黃素的溶出度[J].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2008,39(12):905-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