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大偉 賴佐發(fā) 廖寶源
(贛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 江西 贛州 341000)
筆管草為木賊科植物筆管草EquisetumdebileRoxb.的干燥的地上部分。全年可采,割取地上部分,除去雜質(zhì),曬干。用于急性結(jié)膜炎,急性黃疸型肝炎,痢疾,尿道炎,蕁麻疹。微苦、甘,平。歸肝經(jīng)。清熱利濕,明目退翳。分布于江西(贛州)、廣東、福建(泉州、廈門、龍巖、三明、南平)等省區(qū),生于山谷溪邊潮濕地,為江西省贛南地區(qū)民間常用藥[5]。本品收載于《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九冊(1994年版),原標準只有簡單的性狀、顯微鑒別和化學(xué)反應(yīng),未對藥效成分進行定性、定量檢測,難以保障其藥材及其成方制劑的質(zhì)量和臨床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因此,本文在筆管草原標準基礎(chǔ)上,建立了水分、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山柰素的薄層鑒別和含量測定方法,為筆管草藥材及其成方制劑的質(zhì)量控制提供了依據(jù)。
Agilent1260高效液相色譜儀(VWD檢測器、四元低壓混合泵、柱溫箱、自動進樣器、ChemStation色譜工作站);DM500攝影攝影顯微鏡(德國萊卡;USC302超聲波清洗器(上海波龍電子設(shè)備有限公司);GZX-DH-40ⅹ45-BS電熱恒溫干燥箱(上海躍進醫(yī)療器械廠);SX2-5-12 C0149箱式電阻爐(上海實驗儀器廠有限公司);梅特勒AB265-S型電子天平。
乙腈為色譜純,水為重蒸餾水,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山柰素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10861-200808,含量為95.9%)。10批筆管草藥材為采自贛州市信豐小江(暫定批號為1 -10),經(jīng)贛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劉志輝鑒定為木賊科植物筆管草EquisetumdebileRoxb.的干燥的地上部分。
2.1 植物來源[5]多年生草本,高18~100cm,硬且粗糙。根莖橫走,黑或黑褐色。莖綠色,直立,直徑2~15mm,中空,基部節(jié)上有2~5分枝,稀無分枝或僅有1小枝,有棱脊6~20條,棱脊上有1列小疣狀突起或小橫紋,溝中有氣孔線1列。葉小,輪生,下部聯(lián)合成鞘筒,疏松地包圍莖節(jié),鞘片背上無棱脊,鞘齒短三角形,黑色,有易脫落的膜質(zhì)尖尾,孢子束穗生于分枝及主莖頂端,矩圓形,有小尖頭,長0.5~2.5cm,無柄;孢子同型,圓球狀,有長彈絲4,或十字形,平時緊繞在孢子外面,遇水即彈開。孢子成熟8~10月。
2.2 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桿狀,長30~50cm,直徑0.2~0.5cm,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6~20條棱背,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2~9cm,葉鞘基部和鞘齒黑棕色,鞘齒短三角形,有的可見膜質(zhì)尖尾,每節(jié)輪生枝2~5條。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手捻之有粗糙感,斷面中空,內(nèi)表面白色膜質(zhì)。氣微,味淡微甘。
2.3 薄層色譜鑒別
2.3.1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1g,加75%甲醇25mL,鹽酸1mL,加熱水解1 h,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10mL溶解,用乙酸乙酯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1]
2.3.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另取山柰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2.3.3 薄層色譜的展開 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采用雙槽展開缸,以環(huán)已烷-乙酸乙酯-甲酸(8∶4∶0.4)為展開劑,上行展開,展距8~15 cm。
2.3.4 顯色 5%三氯化鋁乙醇溶液,立即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 山奈素;2~11. 筆管草藥材
2.3.5 樣品檢識 按上述條件對10批土黃連藥材進行薄層色譜鑒別,結(jié)果各斑點分離良好,顯色清晰,且各批藥材薄層鑒別結(jié)果一致性較好。見圖1。
2.4 檢查
2.4.1 水分 按照《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Ⅸ H第一法測定[8]。見表1。
2.4.2 總灰分 按照《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Ⅸ K測定。見表1。
2.4.3 酸不溶性灰分 按照《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Ⅸ K測定。見表1。
2.5 浸出物 用水作溶劑作溶劑,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Ⅹ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見表1。
表1 筆管草水分、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含量測定結(jié)果
圖2 對照品溶液(A)和供試品溶液(B)的HPLC色譜圖
2.6 含量測定 筆管草主要含山柰素,因此本文采用HPLC法建立了筆管草藥材中山柰素含量測定方法。
2.6.1 色譜條件 色譜柱:Diamonsil(鉆石)C18柱(4.6mm×250mm,5μm);流動相:乙腈-0.4%磷酸溶液(50∶50);檢測波長:365nm;進樣量:10μL;流速:1.0mL/min;柱溫:35℃。理論板數(shù)按山奈素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3000。見圖2。
2.6.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山奈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75%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2.6.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7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75%甲醇50mL,密塞,稱定重量,加熱回流1 h,放冷,再稱定重量,用75%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20mL,加鹽酸5mL,置水浴中加熱水解1 h,放冷,轉(zhuǎn)移至50mL量瓶中,加75%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1]
2.6.4 線性關(guān)系考察 精密吸取1.0,2.5,5.0,7.5,10.0μg/mL的山奈素對照品溶液,分別進樣10μL,測定。以進樣量(μg)為橫坐標,山奈素峰面積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回歸方程為Y=4046.3X-18.885,r=0.9993。結(jié)果表明山奈素在0.00998~0.0998μg范圍內(nèi)線性關(guān)系良好。
2.6.5 精密度試驗 取本品(批號20130116)0.75g,精密稱定,按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備,精密吸取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重復(fù)6次,計算山奈素RSD=0.46%,表明精密度良好。
2.6.6 重復(fù)性試驗 取本品(批號20130116)6份,每份0.75g,精密稱定,按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備,精密吸取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記錄山奈素峰面積并計算RSD=0.54%, 表明方法重復(fù)性良好。
2.6.7 穩(wěn)定性試驗 取本品(批號20130116)0.75g,精密稱定,按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備,分別于0,2,4,6,8,12,24h測定,記錄山奈素峰面積并計算RSD=0.38%,結(jié)果表明供試品在24h內(nèi)穩(wěn)定。
表2 山奈素加樣回收率試驗
2.6.8 加樣回收率試驗 取本品(批號20130116)6份,每份0.375g,精密稱定,分別加入0.0125mg/mL的山奈素對照品溶液25mL,按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備,精密吸取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計算山奈素的含量及RSD。結(jié)果山奈素的平均回收率為99.82%,RSD=0.14%,表明該方法回收率良好。見表2。
2.6.9 藥材含量測定 取本品細粉約0.75g,精密稱定,按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成供試品溶液,按上述色譜條件分別測定山柰素的含量,結(jié)果見表1。
3.1 薄層色譜鑒別 實驗考察了供試品溶液的穩(wěn)定性,每隔一定時間點樣一次,在放置0,2,6,24 h內(nèi)點樣,結(jié)果表明:在2 h內(nèi),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證明供試品溶液要臨用新配。
3.2 浸出物測定考察 實驗分別采取熱浸法和冷浸法,熱浸法中用水、50%乙醇、75%乙醇、乙醇分別做溶劑進行考察;冷浸法中用水、50%乙醇、75%乙醇、乙醇做溶劑進行考察,結(jié)果表明:水作溶劑熱浸浸出率最高。故選取水作溶劑熱浸。
3.3 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測定考察 針對本品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測定值較高,實驗分別采取水洗和加10%硝酸銨溶液濕潤后測定。實驗所用樣品均為干燥的地上部分,考慮到樣品是否已洗凈,如果樣品帶有灰塵和泥沙,均會影響最后的檢測結(jié)果。所以,第一步采取水洗,凈制樣品,并延長炭化時間。水洗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有塵土和泥沙。樣品的水洗前和水洗后的測定結(jié)果比較接近??紤]到考慮到樣品炭化后有可能不易灰化,故采取加10%硝酸銨溶液濕潤。具體操作為:當樣品炭化后,放冷,加10%硝酸銨溶液3mL,使殘渣濕潤,置水浴上蒸干,再放進高溫爐內(nèi)進行熾灼,至坩堝內(nèi)容物完全炭化。測定結(jié)果比較接近。因此,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測定值較高是樣品成分原因。
3.4 含量測定
3.4.1 波長選擇 取山柰素對照品適量,用75%甲醇制成適當?shù)臐舛龋?5%甲醇為空白,在400~300nm波長范圍內(nèi)進行光譜掃描,結(jié)果在365nm波長處有穩(wěn)定的吸收,同時參考《中國藥典》中山柰素的檢測波長,確定檢測波長為365nm。
3.4.2 流動相的選擇 參考《中國藥典》中山柰素含量測定方法,采用乙腈-0.4%磷酸溶液(50∶50)為流動相體系,山柰素與其它組分分離完全,結(jié)果滿意。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醫(yī)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285-286.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九冊[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出版,1996:180-181.
[3]北京市衛(wèi)生局.北京中藥材標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8:211.
[4]福建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福建省中藥材標準[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6:211.
[5]中國科學(xué)院植物研究所.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第一冊)[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7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