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洋
因為工作的需要,我經(jīng)常要往返于鄭州市區(qū)和中牟之間,而兩地之間,除了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更有千百年來的天然紐帶——黃河、賈魯河,正所謂“黃袍碧帶系象澤,白沙生金雁鳴渡”。當歷史的畫卷悠悠鋪展開來,我們把目光定格在畫卷中的一人一物、一情一景時,這一切又會重新恢復往日的活力與生機,散射出斑斕的光彩,讓我們驚嘆,使我們欽佩。在元朝末期,賈魯對于黃河與賈魯河的治理都注入了大量心血。他生前因治理黃河決口泛濫而為世人所頌揚,身后更因賈魯河的不朽鐫刻而愈加廣為人知,化為了尋常百姓家的一段戲曲、一個故事。賈魯,注定流芳百世。
賈魯(1297—1353年),字友恒,元代高平人。少年時聰明好學,胸懷大志,成人之后,謀略過人。在元延祐、至治年間(1314—1323年)兩次中舉。元泰定初年(1324年),任東平路儒學教授,后任潞城縣尹,又升為戶部主事,未及上任,服父喪回籍。后被起用為太醫(yī)院都事。時詔修宋遼金三史,又調任宋史局官。書成后,遷燕南山東道奉使宣撫幕官。官員考績中名列第一,又調任中書省檢校官。上書指出當時富戶兼并貧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國家租賦收入流失之弊。不久任監(jiān)察御史,提出御史奏事應直接呈給皇帝,而不應經(jīng)過其他官員。后升任都事,調任山北道廉坊副使。又被召回任工部郎中,提出關于工程建設的19項建議。如果他的人生履歷由此畫上句號的話,也算得上是一位政績顯著的好官,但絕不會是我們現(xiàn)在心目中大禹治水般的英雄了。黃河,給滿目瘡痍的元末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卻也成就了賈魯治河為民功在社稷的璀璨偉業(yè)。
縛住蒼龍一線牽,為民務實彪炳千秋
元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黃河決河改道。河水在山東曹縣向北沖決白茅堤(蘭考縣東北),平地水深二丈有余。六月,又向北沖決金堤(取固若金湯之意而名,是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與河南省濮陽市范縣的分界線,此堤起自河南省安陽市滑縣,經(jīng)濮陽南關外,至莘縣高堤口村西南入古云、大張家、櫻桃園和古城4個鄉(xiāng)鎮(zhèn),至仲子廟北進入陽谷縣境,在張秋鎮(zhèn)東張莊與臨黃左堤銜),沿岸州縣皆遭水患。今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交界地區(qū)成為千里澤國。目睹當時“黃河決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飄室廬,壞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離鄉(xiāng),賣兒賣女的悲慘局面,加之官場爭權奪利、吏治腐敗,賈魯憂憤不已,立志一定治理好黃河。
元至正八年(1348年)二月,元政府在濟寧鄆城立行都水監(jiān),任命賈魯為都水使者,次年五月,立山東、河南等處行都水監(jiān),專治河患。丞相脫脫召大臣研討“治河方略”,賈魯力排眾議,主張“河必當治”、“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復故道,役不大興,害不能已”。此間,賈魯“考察地形,備其要害”。循行河道,往返數(shù)千里,掌握了河患的要害所在,他將觀察所見繪成圖,并提出兩種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橫潰,此法費用最省,但后患無法根除;二是疏塞并舉,挽河東行,以復故道。此法雖耗時費工,但利于黃河長久安瀾無恙”,最后脫脫在賈魯?shù)睦﹃愂鱿聸Q定采用后一方案。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初四,已55歲的賈魯被詔命為工部尚書、充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征發(fā)民工15萬,軍士2萬,興役治河。
賈魯采取的治河方法是疏塞并舉,先疏后塞,采取先易后難的方案。他考慮到疏浚的工程量最大,但比較容易,乘汛期來到之前,使疏浚工程控制在土工范圍內,可大大縮短工期,所以整個治河分為疏浚故河,堵塞黃河故道下游上段各決口、豁口,修筑北岸堤防以及堵塞白茅決口。
首先,疏浚從黃陵崗(位于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東北、山東曹縣西南魯豫交界的一片崗地,即今太行堤水庫北岸)到哈只口(即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鄧彬口以東)的黃河故道和凹里村到楊青樹的減水河(為古黃河的分洪道。源于碭境王灣村,經(jīng)回龍集向南流入河南省永城市境,經(jīng)芒山東麓,于毛橋北入蕭縣境,至崔口與洪河匯流)。由于河道的情況有高有低,有寬有狹,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疏、浚方法。施工是從白茅口南二里的黃陵岡向東開始的,開新河十里到達南白茅,又開河十里至劉莊村,接入故道,這段干流工程共長182里。為防止以后堵口合龍后水勢狂怒,特疏浚凹里村減水河接入故道。這段減水河共長98里54步。兩者全長280里54步。
其次,堵塞黃河故道缺口、豁口,修筑堤埽。元至正四年河決后,黃河故道兩岸已是千瘡百孔,為使河回故道后不致出現(xiàn)決溢險情,賈魯在疏浚了故道和開鑿減水河的同時,先后筑塞了專固缺口和凹里減水河豁口四處,從哈只口至徐州300余里,修缺口107處。同時又興兩岸埽堤工程,北岸因地勢低洼,修筑護岸堤防,高寬不等,通長254里71步,其中白茅河口至清州板城(即今河北省滄州市青縣)補筑舊堤,長25里85步,板材到英賢村等處,長133里200步,稍岡至碭山縣,長85里20步,亦思刺店縷水月堤,長6里30步,哈只口至徐州缺口107處,共長3里256步。
然后,堵塞白茅決口,力挽黃河回歸故道??梢哉f,這項工程是決定治河成敗的關鍵一役,前面兩步都是為此做鋪墊。在八月開始向疏浚完畢的故道放水之前,賈魯考慮到?jīng)Q河勢大,又正值秋漲汛期,故在口門西側的北岸筑刺水堤二道,總長26里200步,用作挑溜減弱口門流勢。又筑截河大堤19里177步,其中在黃陵北岸的部分,總長10里41步,在口門西側岸上筑上堤伸入水中,修疊埽臺,系龍尾埽,直抵龍口;黃陵南岸總長9里160步。刺水堤及截河大堤筑得較短,而決河南北寬400余步。中流深3丈余,水流量比原來增加了十分之八,兩河爭流、在原先河口的地方,河水沖刷著堤岸向北奔流,回旋湍急,難以下流。如果河水大量涌入決河,將導致故河淤積,前功盡棄。在此關鍵時刻,賈魯經(jīng)過深思熟慮,提出了新的防止河水涌入故河的方案。 賈魯首先采用船堤障水法,逆流排大船27艘,前后連以大桅或長樁,用大麻繩、竹綆綁扎在一起,連成方舟,又用繩索將船身上上下下捆個結實,這時將鐵錨在上流放入水中。又用長達七八百尺的竹綆系在兩岸的木樁上,每根竹綆上或吊兩條船或三條船,使船不會順流而下,船身中稍微鋪些散草,裝滿小石頭,用臺子板釘蓋上,再用埽密布合子覆上,覆上二層或三層,用大麻繩縛住,再把三道橫木系在頭桅上,都用繩維持住,用竹編成笆籠,裝上草石,放在桅前,約長一丈多,稱為水簾桅。然后選水性好的民工,每條船上兩個人,執(zhí)斧鑿,站在船首船尾,只聽岸上擊鼓聲,同時開鑿,沉船阻塞決河口。船沉后,水流入故河道,就再豎水簾,再用前面的方法,然后再如此重復操作。但由于水勢過大,堵口合龍極其驚險,修到河口一二十步時就更加艱難了,決水將大埽沖裂沖陷。這時賈魯表現(xiàn)出驚人的鎮(zhèn)定,依然命令萬余人扎幫、運埽、疊埽,這樣,堵口技術上的重大創(chuàng)造——石船堤障水法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決口的黃河不再泛濫,故道又開始暢通,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賈魯回朝,向順帝上《河平圖》,這就是我國治黃史上著名的“賈魯治河”,賈魯?shù)拿忠惨虼硕惠d入史冊。
小黃河邊守護千年,二龍戲珠耀中原
賈魯河的最早雛形為戰(zhàn)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開通的鴻溝,漢以后稱浪蕩渠;后稱沙水,亦作蔡水;唐、五代、宋稱蔡河,上游叫惠民渠;后為汴水分支脈,又叫小黃河。在此后的歲月中,因河道淤塞,雨季洪水猛漲,經(jīng)常泛濫成災,危害百姓。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賈魯奉詔為總治河防使,征集民工、軍士上萬人,開始加固整修、清淤疏浚小黃河已有古道,同時勘測挖掘部分新河床,他從密縣鑿渠引水,經(jīng)鄭州、中牟,折向南至開封,而后入古運河,直達周口入淮河,這正是今天的賈魯河的流向。賈魯此舉不但平息了水患,為黃河分洪減輕災害,也復興了開封一帶的漕運,商業(yè)也很快興盛起來。朱仙鎮(zhèn)就是在這之后迅速繁榮,盛極一時,成為當時華北地區(qū)最大的水運碼頭,后來還成為享譽全國的四大商業(yè)名鎮(zhèn)之一。豫人感謝賈魯?shù)亩鞯?,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水利家、治黃專家,便把重新疏通的運河改稱“賈魯河”。盡管它不斷面臨淤塞甚至消亡的危險境況,但人民總是不會遺忘它并堅定不移地讓它重新煥發(fā)出活力與光彩?,F(xiàn)在,鄭州市正在大力建設水生態(tài)城市,據(jù)了解,今年將開工建設賈魯河生態(tài)公園,按照“一河、兩區(qū)、三源、七澤湖、八景、十中心”進行布局,圍繞著大小黃河而建的圃田澤、象湖等工程也在順利進行著,同時,中牟縣人民政府也投資5.6億元建設賈魯河生態(tài)治理工程。一切,似乎都在訴說著歷史的崢嶸歲月,一切,又都不甘于此,重新迸發(fā)出生命的光彩。
“少有奇才多篤志,半生治河乞蒼生。可憐伶仃沉亂世,生前身后話千古?!辟Z魯,治理的不僅僅是黃河與賈魯河,更是挽救中華民族的血脈,拯救天下蒼生。盡管他的治河成功并未挽救元朝的滅亡,自己也在兩年后病逝,但他的功績卻永遠鐫刻在賈魯河上,化成了母親河兩岸堅如長城的堤岸,供后人追憶、感思與憑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