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娜
(河西學院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零件加工表面質(zhì)量直接影響機器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壽命,表面粗糙度是衡量工件表面質(zhì)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現(xiàn)代工藝設(shè)備中復雜形貌的零件越來越多,因此,對復雜型面零件表面粗糙度的預測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xiàn)實意義。Boolean算法是處理二值性關(guān)系的邏輯數(shù)學計算法,包括聯(lián)合、相交和相減。多值邏輯運算是布爾運算的一個重要推廣,它更準確地刻畫了離散值動態(tài)模型[1-2]。
金屬切削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利用刀具將工件表面上多余的金屬層切除,得到理想的加工表面的過程。首先假定刀具的切削刃絕對鋒利,即切削刃圓角半徑r=0,并且后刀面不與工件接觸。但實際上,刀具的切削刃不可能磨得絕對鋒利,即r≠0,這使得切削過程變得異常復雜[3-4]。
常用的球頭銑刀刀刃有平面刃和螺旋刃2種,這里選擇螺旋刃銑刀,其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螺旋銑刀任意點的坐標
螺旋銑刀上任意點P的坐標為:
螺旋刃上任意點P的坐標矩陣形式可表示為:
γ為螺旋角;R為刀具半徑;α為刀刃上點P的位置角。
仿真模型采用五軸聯(lián)動銑床,旋轉(zhuǎn)軸為B和C軸。加工表面粗糙度模型可通過刀具的空間運動包絡(luò)體與工件的Boolean交叉運算得到。
刀具的空間運動包絡(luò)面可以用下式表示:
M(t)=M1M2…Mk為各個時刻刀具運動空間轉(zhuǎn)換矩陣的乘積;r(α)為刀具刃線表達式。
在本課題中,選取了8個空間轉(zhuǎn)換矩陣,為了更好的進行矩陣運算,M(t)做了如下修改:M0為刀具制造及安裝偏心矩陣;M1為刀具受切削力變形影響矩陣;M2為刀具受切削熱變形影響矩陣;M3為刀刃轉(zhuǎn)換矩陣;M4為刀具旋轉(zhuǎn)矩陣;M5為刀具球心坐標矩陣;M6為B軸轉(zhuǎn)動矩陣;M7為C軸轉(zhuǎn)動矩陣。
仿真采用保留最小Z值法,即求得螺旋刃上任意一點P的坐標值(X,Y,Z)后,在每一個選定的參考平面上,比較刀刃上P點Z坐標值與工件表面上同一點處的Z坐標值,將刀具刃線上的最小Z值保留下來,形成最終零件加工表面殘留高度。仿真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仿真流程
試驗條件和參數(shù)與參考文獻[5]相同,工件材料為ZG0Cr13Ni5Mo馬氏體不銹鋼,刀具為硬質(zhì)合金螺旋刃球頭銑刀 MS2MBR0300。仿真結(jié)果與文獻的實驗結(jié)果進行比較,如表1所示,相對誤差保持在7%以內(nèi),驗證了所提方法的正確性。
表1 仿真結(jié)果和實驗結(jié)果
取切削速度vc分別為86m/min,118m/min,150m/min,182m/min,214m/min,246m/min,278m/min,刀具傾角ζ分別為5°,10°,15°,20°,軸向切削深度αp為0.15mm。表面粗糙度Ra隨切削速度及加工傾角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3所示。
a.由圖3可知,切削速度越高,表面粗糙度值越小,當切削速度達到一定程度以后,粗糙度值變化不大。這是由于高速切削時,切削速度達到一定程度,工藝系統(tǒng)將不會再產(chǎn)生強迫振動,而且當工件加工產(chǎn)生的熱量與散發(fā)的熱量達到動態(tài)平衡時,刀具磨損趨于穩(wěn)定,粗糙度也就趨于穩(wěn)定。
圖3 切削速度及加工傾角對表面粗糙度的影晌
b.當ζ=15°時,加工表面粗糙度最低,表面質(zhì)量也最好,當ζ超過15°時,表面粗糙度開始增大。這是因為刀具作用在垂直刀具軸線方向的切削力增大,刀具剛性較差。
c.想要改善工件已加工表面質(zhì)量,可以增大切削速度,但是也不能無限制的增大,并確定最佳或臨界刀具傾斜角度,使得表面粗糙度趨于穩(wěn)定。
此研究模型是在不考慮工件塑性流動、刀具磨損、機床和刀具震動等的理想狀態(tài)下得出的,而實際加工過程相當復雜。今后的工作盡可能全面考慮表面粗糙度影響因素,改進粗糙度預測模型,進而更加準確預測表面形貌,優(yōu)化切削參數(shù),進一步提高難加工材料的加工精度。
[1]Sasao T.Switching theory for logic synthesis[M].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2]Li Z,Cheng D.Algebraic approach to dynamics of multivalued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2010,20(2):561-582.
[3]潘建新.淬硬模具型腔高速銑削加工參數(shù)優(yōu)化的試驗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06.
[4]陳建滿.高速銑削形貌的仿真與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2.
[5]楊國艷.球頭銑刀數(shù)控加工表面形貌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