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靖
假設你和愛人住在100平的房子里,日常生活足夠用,還略顯寬敞,也沒有添人進口的計劃,但由于收入有限,你倆夢想已久的出國旅游一直沒法實現。這時候,你突然中了大獎,獎品是兩個選擇,一是一套150平的大房子,另一個是未來10年每年一次的出國旅游機會。你會作何選擇呢?
經過一番調查,多數人的選擇是房子。在國人以房為安和升值預期下,這種選擇可謂合理,但經濟學家或許會勸你旅游。這是為什么?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看另一個故事。1978年,美國某大學教授做過一項心理調查,找普通民眾,先對自己的幸福感打1-5之間的分,平均為3.8分,然后預估中了百萬彩票和車禍留下殘疾的人的幸福感,結果他們認為中彩票的人要幸福得多,因為車禍留下殘疾的人一定過得很慘。教授又找到了一些確實中巨獎彩票的人,發(fā)現他們對幸福感的評價竟然和普通民眾相差無幾,真正受過車禍重創(chuàng)的人幾年后,幸福感也比普通人低不了太多。為什么會高估中彩者的幸福感,低估遭遇不幸之人的幸福程度呢?
經濟學家將此歸結為適應性效應:一方面人們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適應性,尤其是對不利環(huán)境的適應力,另一方面,又高估某些事情,尤其是好事情在一段時間后帶來的幸福感。
回到第一個問題,人們常常認為物質條件的改善如換大房子——會帶來永久快樂,其實不然。在剛搬入新房和友人來訪稱贊時,的確會帶來強烈的幸福感,但時間長了,在家庭成員不增加的情況下,150平的房子和100平的房子帶來的幸福感,差別并不大。如果選擇類似每年一次的出國旅游等精神消費,每次都會帶來新的體驗,幸福感自然大增。
做消費選擇時,不妨提前考慮到適應性問題,減少物質攀比,把錢花在能提供長期幸福感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