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天宇,馮國紅,張猛猛,胡定林
(東北林業(yè)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哈爾濱 15004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逐漸成為人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是與此同時交通事故的發(fā)生頻率也在不斷上升。交通運輸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安全問題。據文獻介紹[1-2],全世界每年因為交通事故而導致的死亡人數達60萬,世界衛(wèi)生組織2009年的研究分析表明,37.91%的交通事故是由疲勞駕駛引起的。疲勞駕駛已經成為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3-4]。
為了減少因疲勞駕駛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本文將設計出一套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集疲勞駕駛計時功能、疲勞駕駛檢測功能、疲勞駕駛警示燈顯示功能、GPS疲勞語音提示功能及GPS定位功能于一體的防疲勞駕駛系統(tǒng)。
防疲勞駕駛系統(tǒng)包括計時系統(tǒng)、疲勞駕駛檢測系統(tǒng)、語音和警示系統(tǒng)及GPS定位系統(tǒng)四個部分。其中計時系統(tǒng)主要負責測定駕駛員是否進入疲勞駕駛時間,如果是,就啟動疲勞檢測系統(tǒng);疲勞檢測系統(tǒng)主要負責檢測駕駛員的疲勞程度,并把疲勞程度通過不同燈光顏色反映在車體外部警示燈上,以提醒周圍車主注意安全;語音提示系統(tǒng)主要負責提醒車主保持清醒,安全行車;GPS系統(tǒng)負責定位,尋找最近的停車休息點。其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防疲勞駕駛系統(tǒng)總體框架
目前研究的疲勞駕駛檢測方法主要有[5-8]:頭部位置檢測系統(tǒng)、車道偏離報警系統(tǒng)、轉向盤監(jiān)測系統(tǒng)、駕駛員警示系統(tǒng)、PERCLOS系統(tǒng)等。哪種檢測方法更適合應用于本系統(tǒng)?為此,本文通過模擬駕駛器(如圖2所示)模擬實際駕駛,對各種檢測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
圖2 模擬駕駛器
模擬結果發(fā)現,頭部位置檢測系統(tǒng)會因為駕駛員身高不同以及駕駛員在駕駛時的個人原因(如吸煙、喝水、電話等)而使頭部位置偏離,致使檢測結果不準確;車道偏離報警系統(tǒng)檢測時,由于疲勞時眼睛閉合,此時方向盤一般不會動,這樣就會導致駕駛員雖然已經疲勞,汽車卻并沒有偏離車道,從而使檢測失效;轉向盤監(jiān)測系統(tǒng)檢測時,由于疲勞駕駛多發(fā)生在高速公路或者長途行駛時,這樣的路段多為直線,可能經常保持方向盤4秒不動,這就會造成駕駛員沒有疲勞駕駛,卻一直報警,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駕駛員警示方法要涉及對駕駛員的行為進行記錄,這在無人的情況下實施難度很大,沒有現行的裝備可供使用參考,所以該方法可行性不高;PERCLOS系統(tǒng)通過實時監(jiān)測眼睛閉合情況,并實時比較前后閉眼情況,來判斷駕駛員是否疲勞,符合身體疲勞特征,受外界干擾小,比較有科學依據,可行性較高。
因此,PERCLOS系統(tǒng)為最優(yōu)疲勞駕駛檢測方法。
警示燈可以放置在車頂四角、前后窗角、與車前后大燈布置在一起、車窗骨架上,如圖3所示。
圖3 警示燈位置
圖3(a)的車燈放置位置比較醒目,但是影響外觀美觀,而且并排車輛不容易注意;圖3(b)的車燈布置會影響外觀,技術難度較高,不容易實現;圖3(c)的車燈可實踐性強,但是并排車輛不容易發(fā)現;圖3(d)車燈布置不影響外觀,能使前后左右車輛及時發(fā)現,并且車燈與車體結合,電線內置,比較有可行性和實踐性。
因此,圖3(d)為最佳布置方案。
通過人因工程相關知識可知[9],綠色代表安全、可通行,黃色代表警示,紅色代表禁止。本文選用這三種顏色作為警示燈的顏色。當檢測到駕駛員為正常行駛時,警示燈顯示為綠色;當檢測到駕
駛員為一般疲勞駕駛時,警示燈顯示為黃色,提醒周圍車輛該車駕駛員已經駕駛疲勞,請保持車距和提高警惕;當檢測到駕駛員為嚴重疲勞駕駛時,警示燈顯示為紅色,告訴周圍車輛應該遠離,不要尾隨或并排行駛。
本文設計的防疲勞駕駛系統(tǒng),一方面能夠由內防止司機疲勞駕駛,由外提醒周圍車主注意周邊疲勞車輛;另一方面,該系統(tǒng)將疲勞測定方法及GPS定位系統(tǒng)結合起來,能同時獲得駕駛者的疲勞狀態(tài)及駕駛者的位置,當檢測到駕駛者處于疲勞狀態(tài)時,利用GPS的定位功能能迅速找到安全休息位置。該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能夠更有效的預防疲勞駕駛帶來的危害。
【參 考 文 獻】
[1] 孫顯彬.疲勞駕駛的腦電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2006.
[2] 周 鵬.疲勞事故隱患消除技術與方法[J].汽車電器,1998(8):27-30.
[3] Nobe S A,Wang F Y.An over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utomated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vehicle controls[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C[C].2001:3447-3452.
[4] Wang R,Guo K,Shi S,et al.A monitoring method of driver fatigue behavior based on machine vision[A].Proc of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C],2003:110-113.
[5] 楊 瑞,孫成啟.汽車行駛平順性的模擬與仿真[J].森林工程,2010,26(2):62-67.
[6] 王 磊,吳曉娟.駕駛疲勞/瞌睡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07,24(1):245-248.
[7] 劉志強,汪 洋.基于機器視覺的駕駛疲勞檢測方法[J],中國制造業(yè)信息化,2006,35(3):63-66.
[8] 袁 翔,孫香梅.疲勞測試方法研究進展[J],汽車工程學報,2012,2(3):157-162.
[9] 郭 伏,錢省三.人因工程學[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