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縱火,來自甘肅國家扶貧重點開發(fā)縣的農(nóng)民工包來旭成了“名人”。
這個叫漳縣的地方本來鮮為人知,直到一個來自該縣的三十四歲的農(nóng)民工包來旭帶著詭異的微笑,將杭州的一輛公交車用香蕉水點燃,造成二十九名乘客被燒傷,其中十四人因嚴重?zé)齻麣夤鼙磺虚_,兩名六歲兒童迄今尚未脫離生命危險。包來旭自己也重度燒傷,至今無法說話。包來旭如此匪夷所思的殺人加自殺行徑無比猛烈地撞擊著所有人的神經(jīng),令人不寒而栗。
包來旭與他試圖燒死的乘客無冤無仇,而且公交車上多是為生計奔忙的普通人,同樣來自底層的包來旭卻人性泯滅地要帶著他們一起走向毀滅。整個事件充斥著殘忍、冷漠、自私和絕望。
2008年,在三兄弟中排行最小、已經(jīng)二十八歲的包來旭不甘于在貧困鄉(xiāng)村繼續(xù)消磨自己所剩不多的青春,決定離家遠行。
從此他再也沒有回過家鄉(xiāng),甚至連親人也不再聯(lián)系。直到杭州縱火案轟動全國,他的母親才等來了一個噩耗:“我想兒子,等兒子回來,常常一個人偷偷地哭。我盼了六年,最后盼來的卻是一個‘害人的消息?!?/p>
媒體報道,包來旭或是抱著努力打拼、衣錦還鄉(xiāng)的信念出走的。但二十八歲、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缺乏專業(yè)技能的大齡農(nóng)民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大城市脫穎而出,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在包來旭六年漂泊的過程中,他從蘭州到廣州,再到浙江,一直在苦苦尋找命運的彼岸。但他幾乎沒有在任何一個地方待滿一年。加上他身患肺結(jié)核,性格越發(fā)孤僻內(nèi)向,厭世情緒越來越嚴重。
在一次次失望的催化下,他逐漸關(guān)上心靈的大門,最終喪心病狂地決定用一次挑戰(zhàn)法律和人性底線的方式獲得一次存在感——讓長期習(xí)慣俯視我、無視我的世界關(guān)注我。
這種深度絕望的背后,是精神貧困的縮影。
這是一個極端的個案,但其中蘊含的深層原因依舊值得認真探究。至少在貧富差距嚴峻的當下,直面底層群眾日益突顯的精神貧困、情感危機問題已迫在眉睫。包來旭轉(zhuǎn)身成魔,罪不可恕,更是警鐘。
【原載2014年7月13日《工人日報·民生觀點》】
插圖 / 拒載 / 陶小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