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平
先講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創(chuàng)辦了南開大學和南開女中的張伯苓先生。某一年,南開女中舉行畢業(yè)典禮。作為校長,先生上臺,給畢業(yè)生們講話。話不長,也簡單:“你們將來結(jié)婚后,要相夫教子,要襄助丈夫一心為公、一心為國,一定不要勸自己的丈夫升官發(fā)財。因為,男人升官發(fā)財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想著要休掉你這個原配,換個小老婆?!?/p>
筆者晚生福薄,無緣得聞先生這番驚世妙語,但還是能體味出先生對于學生們的愛護之情:試想,如果學生們都能從先生之言,婚后勉勵丈夫一心為公為國,做人有做人的骨氣,為官有為官的節(jié)操,而不是為了物質(zhì)上的享受,一味要求丈夫升官發(fā)財,如此,丈夫們言端行正,人生之路必無大錯,而作為妻子,她們也定然能安享幸福,快樂一生!
2012年,中國校友會網(wǎng)發(fā)布《中國大學杰出校友排行榜》,榜單顯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清華大學培養(yǎng)和造就了八十四名億萬富豪,校友財富合計近三千億元,超越北大成為中國大學造富排行榜冠軍。
被清華大學一舉超越的北京大學,其實完全不必沮喪,因為北大在另一個方面依舊領袖群雄:有媒體報道說,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擁有北大教育背景、曾在北大就讀的本科生、研究生中,在任的副省部級以上官員共有五十七人,而這一人數(shù)還在呈明顯上升趨勢。
由此,如果把清華北大稱為培養(yǎng)富豪和高官的搖籃,恐怕沒人會否認。不過,培養(yǎng)高官和富豪最多,卻未必是一種榮耀,更不應該成為炫耀的資本。因為從世界范圍來看,一流大學之所以是一流大學,在于其培養(yǎng)出眾多成就杰出的人才。以美國哈佛大學為例,迄今為止,走出哈佛校門的畢業(yè)生中先后誕生了七位美國總統(tǒng),這當然令哈佛人感到榮耀。但事實上,真正令哈佛人自豪和驕傲的是,先后有四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出自哈佛。在哈佛人看來,四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誕生,顯示了哈佛作為一所世界超一流大學所應該具有的教學質(zhì)量、科研氛圍和學術高度,而這才是一所大學的精髓所在。
但在國內(nèi),情況或許恰恰相反。幾年前,北京一所著名大學迎來百年校慶。該大學的一位畢業(yè)生有這樣一段記錄:“校園里擠滿了從世界各地而來的校友,從西南聯(lián)大時期的白發(fā)蒼蒼的老先生,到剛剛畢業(yè)的年輕人,但他們似乎不是這一事件的主角。只有那些達到一定級別的高官和大名鼎鼎的億萬富豪,才被眾星捧月地奉為座上賓。學校里盒飯和各種紀念品的兜售,使校園像是一個大型的市場,出版商與電視臺不斷地推出與學校相關的產(chǎn)品,但是當我試圖尋找一本完整的關于學校的歷史著作或影像作品時,卻毫無收獲。我們還被不斷告知,因為這場慶典,學校又收到了多少捐款,它將用于修建多少層的高樓……”
被譽為清華“終身校長”的梅貽琦先生早就說過“大學之大,并非有大樓也,乃有大師也”。蔡元培主政北大時曾說過:“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規(guī)?!辩H鏘大師之言,擲地如金石之音;坦蕩文人風骨,隔空有驚世回響。時隔近百年的2013年,就任北大校長的王恩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明確表示:一個人的成功,沒有什么固定統(tǒng)一的標準,不是掙錢多、當官大,才是成功——但就在當時當下,這些年來真實的狀況卻是,許多大學校園內(nèi)的建筑越來越高大、堂皇,而大學本身卻從學術和思想的搖籃變成了經(jīng)濟和政治精英批發(fā)量產(chǎn)的基地。大樓林立,罕見大師——校園里難得一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為莘莘學子傾心授業(yè)的大師的身影,只有一個個富豪班,一個個官員博士,渲染著校園里的浮華。王恩哥校長說,“不是掙錢多、當官大,才是成功”,但在老師和大學生們心里,早已認定了只有成為富豪和大官才是成功,才能得到人生的諸多榮耀。
【原載2014年第12期《中國青年》】
插圖 / “一葉障目” / 佚 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