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內(nèi)容摘要:承諾(commitment)是文明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也是現(xiàn)代社會日常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博弈中,人們試圖通過承諾向對方施加影響,從而促使對自己有利結果的出現(xiàn)。盡管承諾從本質上而言都是“不可置信”的,但可以通過承諾行動、聲譽機制以及非理性因素來使承諾“可信化”。本文試圖通過博弈論的視角來探討承諾的定義、種類和可信性問題。
關鍵詞:承諾 博弈論 威脅
引言
承諾是文明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也是現(xiàn)代社會日常運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通過交易來提高彼此的收益,并通過契約來保證交易的實施?,F(xiàn)代社會中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因此任何交易的安排和契約的簽訂都包含有承諾的成分。放眼世界,上至國際貿(mào)易條約的談判和簽訂,下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往,承諾的提出和實施無不發(fā)揮著重要影響。
托馬斯·謝林在《沖突的策略》(Schelling,1960)中首次系統(tǒng)地闡述了“承諾”一詞的含義和應用。從此以后,承諾就成為了博弈論中重要的概念,許多文獻都從博弈論的角度對承諾的作用進行了探討。例如麥克納馬拉和休斯頓(McNamara & Houston, 2002)通過信號傳遞模型研究了承諾的可信性問題;赫舒拉發(fā)(Hirshleifer,1984;1992)研究了使承諾可信化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承諾的概念在現(xiàn)實生活也有廣泛應用,如基德蘭德和普利斯科特(Kydland & Prescott, 1977)研究了承諾的時間一致性,并且探討了政府的承諾與宏觀經(jīng)濟政策時間不一致性的關系;費納斯(Finas, 2001)和摩羅(Morrow, 1999)分別研究了承諾在國際環(huán)境保護和國際政治談判當中的作用等等。
承諾理論概述
(一)“承諾”概念的歷史淵源
根據(jù)托馬斯·謝林(1960)廣為流傳的觀點,承諾的概念最早可見色諾芬的《遠征記》,這本書記載了公元前401年色諾芬參加希臘雇傭軍助小居魯士爭奪波斯王位的一段經(jīng)歷。其中寫到色諾芬被波斯人追趕到一道無法跨越的峽谷邊,面對看似無路可逃的困境,色諾芬卻鎮(zhèn)定自若地認為,這是戰(zhàn)場上求之不得的一種情況。士兵們會意識到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選擇就是與敵人拼死一戰(zhàn)。而敵人卻因為存在撤退的可能性而會在戰(zhàn)爭中有所保留。
(二)承諾的定義
正如前文所說,國外文獻中并沒有對“承諾”這一概念的明確定義。托馬斯·謝林指出,“承諾……通常具有以下特點,參與人通過明顯可見且不可撤銷的方式選擇性地降低他的某些收益”,“承諾意味著要放棄一些選擇和放棄自己未來行為的一些控制”。Daniel B. Klein, Brendan OFlaherty(1993)指出“人們會因為種種原因進行‘博弈前行動(pre-play move),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種:信息披露;相互協(xié)調的廉價磋商;給對方施加戰(zhàn)略影響”。
根據(jù)以上的說法,承諾是一種“博弈前行動”,這種行動旨在提高承諾方在博弈中的收益,而且承諾方往往不惜以降低自己的收益為代價來保證自己的承諾得以實施。綜上所述,可將“承諾”作如下定義:為了提高自身的收益水平,行動者通過有選擇性地降低自己某些行為的收益水平,來對博弈中的其他參與者施加影響的“博弈前行動”。
一個帶有承諾的博弈通常可以用以下二階段博弈來表示:一是承諾方提出自己的承諾;二是在承諾已成為共同知識的前提下,雙方進行博弈。
(三)許諾與威脅
根據(jù)謝林(2009)的觀點,許諾和威脅是承諾的兩個子集。許諾和威脅可做如下定義,在承諾中,承諾方(甲)向對方(乙)作出保證:如果乙按照甲的要求行事,甲就對乙進行獎勵(盡管獎勵行為并不符合甲的利益),這種承諾稱為“許諾”。反之如果乙不按照甲的要求行事,甲就對乙進行懲罰(盡管懲罰行為并不符合甲的利益),這種承諾稱為“威脅”。
許諾和威脅的一個重要區(qū)別體現(xiàn)在:對于許諾,兌現(xiàn)承諾的行為只有在承諾發(fā)生效果的情況下才出現(xiàn);而對于威脅而言,兌現(xiàn)承諾的行為則是在承諾無效的情況下才出現(xiàn)。以下我們分別舉出許諾和威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例一,一個身上綁著炸藥的歹徒在繁華的市中心廣場威脅道,如果政府不答應他的要求,他就引爆身上的炸藥與眾人同歸于盡,這樣的行動構成了一個威脅;例二,一個綁匪在綁架了人質后突然心生悔意,盡管人質向綁匪發(fā)誓一旦獲釋后絕不報警,綁匪卻擔心放走人質后會因為人質會報警而入獄,在這里,人質的誓言構成了一個許諾。用承諾的定義對二者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兩個例子中歹徒和人質都試圖通過博弈前行為來影響對方的行動,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兌現(xiàn)承諾無一例外地意味著自身利益的降低,因此它們都屬于承諾的范疇。
(四)“不可置信”的承諾
當講到威脅和許諾時,很多人會使用“不可置信的威脅”或是“不可置信的許諾”的概念,如克瑞普斯(Kreps,1990)等對例一進行分析的結果表明,(不同意,引爆)并不構成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也就是說歹徒引爆炸藥的威脅是不可置信的。因為對歹徒而言,如果政府不同意他的要求,引爆炸彈非但沒有任何益處,只會導致自己的死亡,因此理性的歹徒是不愿意這么做的。同樣,在例二中如果綁匪選擇放走人質,人質最優(yōu)的選擇應該是報警,因此他對歹徒的許諾也是不可置信的。事實上根據(jù)承諾的定義,兌現(xiàn)承諾意味著對自身利益的損害,因此承諾在本質上都是不可置信的。盡管在事前(ex ante)承諾方為了提高自己在博弈中的收益,愿意作出某些承諾,但一旦對方選擇了自己的行為,承諾方將不會兌現(xiàn)自己的承諾。
然而問題是,既然承諾本質上是不可置信的,那么理性的參與人也不會相信對方的承諾。在剛才的例子中,政府知道即使不答應歹徒的要求,歹徒也不會引爆炸藥;同樣綁匪也知道一旦他放走了人質,人質就會違背他的許諾。如果博弈雙方都是理性的,那么結局必然是歹徒的想法落空,人質也只能慘遭厄運。結論是承諾都是不可置信的,而不可置信的承諾是沒有任何效力的。因此,對本質上“不可置信”的承諾的“可信化”變得尤為重要。endprint
承諾可以置信的條件與促進機制
(一)承諾行動
如果參與人能在博弈開始前采取某種措施改變自己的行動空間,就可以使原來的承諾變得可信,我們將能夠改變博弈結果而采取的行動稱為“承諾行動”(preemptive action)。承諾行動是無法撤銷的,而且它使得違反承諾的成本大于兌現(xiàn)承諾的成本。例如在“鷹鴿博弈”中,如果一方選擇進攻,另一方的最優(yōu)策略應該是退卻,但先行動的一方可以通過承諾行動提高自己退卻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他唯一可行的策略就變成了進攻,從而使得他們決一死戰(zhàn)的威脅變得可以置信。在這個威脅之下,對方最佳的應對策略變成了退卻。
在很多情況下,承諾行動是借助第三方來實現(xiàn)的。承諾者可以通過與第三方達成一個公開且有約束力的合約來保證自己提出的承諾的可信性。例如工會主席可以在勞資談判前公開宣稱,如果沒有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就辭職。這種承諾行動會使資方相信勞方在談判中不會讓步(如果工會主席讓步就必須辭職),這種強硬的立場使勞方更容易在談判中占得有利地位。
(二)重復博弈和聲譽機制
弗蘭克(Frank, 1988)指出,稅務機關之所以愿意為某人漏稅100美元的行為花10000美元的訴訟費用,其意在于制造一種強硬的態(tài)度,從而遏制將來人們可能的偷稅行為。
如果博弈只進行一次,承諾方為了提高自己的收益將不會兌現(xiàn)承諾,從而使承諾不可置信;如果博弈重復進行,那么承諾方就會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將來的影響,從而愿意兌現(xiàn)承諾以換取自己將來更高的收益。不僅如此,在現(xiàn)代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網(wǎng)絡中,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注視中,他的行為也通過旁觀者(interested audience)的小道消息(gossip)傳播到整個人群,從而建立起他的聲譽(reputation)。而在交易中擁有誠實守信的聲譽無疑有利于參與者的利益,因為此時他作出的承諾具有更高的可信性。對于在承諾當中食言(不兌現(xiàn)承諾)的參與者,盡管自己的當前利益可以得到提高,但這樣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一個壞名聲,并使他無法在將來的交易中作出任何可信的承諾,從而降低他的長遠利益。弗登伯格和馬斯金(Fudenberg & Maskin, 1986)證明,類似無限次重復博弈的“無名氏定理”在不完全信息有限次重復博弈中也成立,即只要博弈重復的次數(shù)足夠長,合作的結果可以作為序貫均衡結果出現(xiàn)。
(三)非理性的因素—激情
人類是理性與激情的結合體,理性使人們可以冷靜地衡量自己的得失,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而激情則是一種難以抑制的猛烈的沖動,因此是一種非理性的因素。弗蘭克(Frank, 1988)的研究表明,理性無法總是幫助人們獲得最大的收益。而人們經(jīng)??梢栽诩で榈淖饔孟绿岣咦约涸诓┺闹械氖找妫驗榧で榭梢宰鳛槭钩兄Z可信化的一種工具。
考慮如下博弈:博弈雙方是一對夫妻,婚后的平淡生活讓妻子有了紅杏出墻的念頭,丈夫要怎么做才能防范于未然。當然他可以對妻子提出以下威脅:如果你膽敢出軌,我就殺了你。但這是一個不可置信的威脅。因為妻子知道,即使丈夫發(fā)現(xiàn)她出軌了,理性的他也不會作出這樣玉石俱焚的舉動。因為殺人會受到法律的嚴懲,殺死妻子給丈夫帶來的負效用會大于放任妻子出軌帶來的負效用,因此丈夫只能自認倒霉。結論:在雙方理性是共同知識的條件下,這個博弈唯一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是妻子選擇出軌,丈夫選擇容忍。
如果我們改變一下博弈的假設條件,在新的情況下,丈夫不再是理性的,相反他會受到激情的驅使去作出非理性的選擇。對此充分了解的妻子就不敢輕舉妄動了,因為她知道一旦丈夫知道自己出軌,憤怒的他會不顧一切采取報復行為,這樣的后果無疑對她是不利的。在這個過程中,憤怒的情緒(也就是激情)讓原本不可置信的承諾變得可信。因此當一個人受到激情而非理性驅使時,他可能會達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結論
人類發(fā)展的歷史是一場沖突與合作的歷史。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我們必須彼此競爭,沖突由此產(chǎn)生,而共同的利益又給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在沖突與合作中,人類正是通過許諾和威脅來協(xié)調彼此的關系,進而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契約將許諾和威脅形成法律和道德。承諾是連結博弈各方在當期的收益和長期的收益之間的一條紐帶,也是遏制沖突和促進合作的重要工具。
由于存在違反承諾的誘惑,承諾經(jīng)常是不可置信的。承諾的不可置信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交易的產(chǎn)生與合作的形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梢酝ㄟ^承諾行動、重復博弈以及激情等非理性因素來提高承諾的可信性。正如謝林(1960)所說,接受一個可信的承諾需要具備相當?shù)闹腔?。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只有大腦高度復雜的人類才能通過可信的承諾建立合作關系,進而在合作中創(chuàng)造出如此燦爛的文明世界。
本文從博弈論的視角探討了承諾的定義、種類和可信性問題。事實上,對于承諾這個概念在理論和應用方面的研究正方興未艾。從理論上說,承諾在多人博弈和不完全信息下的擴展,以及可重新談判(renegotiation)對承諾的影響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課題;在應用方面,包括諸如宏觀經(jīng)濟政策動態(tài)不一致性和改革發(fā)生逆轉的可能性等重要問題都與承諾有密切關系。這些都是將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謝林著,王永欽,薛峰譯.承諾的策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Daniel B. Klein, Brendan OFlaherty, A game-theoretic rendering of promises and threat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3(21)
3.Frank, R. H. Passions within reason[M]. New York: Norton ,1988
4.Jack Hirshleifer, On the emotions as guarantors of threats and promises[A], 1987, in: John Dupre, ed., The latest on the best: Essays on evolution and optimality[C], MIT Press, Cambridge, MA
5.Jack, Hirshleifer. Game-Theoretic Interpretations of Commitment[Z]. UCLA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2000
6.Schelling, Thomas C.,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19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