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惠娟 韓雪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二院·哈爾濱 150001)
白癜風是一種后天色素脫失性皮膚黏膜疾病,臨床常見,可發(fā)于任何年齡,多發(fā)于暴露部位或摩擦損傷處,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迄今尚不完全明確,本病在治療上比較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外貌及心理健康,目前,雖然治療方法很多,但療效多不滿意,筆者運用火針配合灸法療法治療尋常型穩(wěn)定期白癜風與外用卡泊三醇軟膏治療進行對照觀察研究,前者優(yōu)于后者,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所用病例均來自2011年01月至2013年06月我院門診的尋常型穩(wěn)定期白癜風患者,共100 例。根據病人首次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火針艾灸組)與對照組(卡泊三醇外用組),治療組符合療效分析47 例,其中男23 例,女24 例,年齡18~56 歲,平均38.1±2.3 歲,病程2 個月至4年,平均2.6年,對照組符合療效分析45 例,其中男22 例,女23 例,年齡18~54 歲,平均37.7±2.7 歲,病程3 個月至5年,平均 2.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⑴符合《臨床皮膚病學》[1]中尋常型穩(wěn)定期白癜風的診斷標準;⑵年齡范圍為18~60 歲,性別不限,病程不超過5年;⑶1 個月未接受過免疫調節(jié)劑及糖皮質激素的系統治療,2 周內未接受過局部治療;⑷能遵守治療方案,簽署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⑴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⑵對火針極度畏懼者;⑶不符合納入標準的其他病例。
1.2.3 剔除標準 ⑴自行使用其他治療方法或藥物而影響臨床觀察者;⑵未完成規(guī)定治療退出者。
1.3 治療方法
1.3.1 觀察組 ⑴火針:取穴:阿是穴(局部皮損)、足三里(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 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器材:選用貴州安迪藥械有限公司生產的無菌針灸針,對每位患者使用統一的針具,規(guī)格為35mm×25mm。具體操作方法:①阿是穴:患者取安靜舒適位,暴露皮損,先用75%酒精常規(guī)消毒患處及周圍皮膚,再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做患處周圍皮膚的局部麻醉,之后操作者左手持點燃的酒精燈,右手拇、食、中指持針,置針體于火焰中心,待針尖燒紅后,對準皮損部位快、準、穩(wěn)刺入,迅速拔出,針刺深度不超過基底層,如此反復地由病變部位外緣向中心點刺,稀疏均勻,針尖距離為3~5mm,以局部潮紅為度。②足三里穴:針刺深淺根據病情、體質、年齡等因素,一般進針2cm,每次每穴三針,操作完畢后用干棉球按壓針孔。以上操作7 天一次,4 次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三個療程觀察療效。
⑵艾灸施灸部位:同上。灸材:選用蘇州市東方艾絨廠生產的清艾條,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32021062,對每位患者使用統一的艾條。操作方法:患者取安靜舒適位,暴露皮損及足三里,點燃艾條一端后熏灸,灸火約距皮膚0.5 至1 寸,采用溫和懸灸法,以能夠忍受為宜,病灶多且散在分布可分批灸治,每次時間30 分鐘,灸至皮膚變深紅或接近患者正常膚色為佳,每日一次,一般4 周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三個月觀察療效。
1.3.2 對照組 使用方法:每天睡前外用一次卡泊三醇軟膏,次日曬太陽10~15 分鐘,每2 天1 次,12 周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觀察療效。
1.3.3 注意事項 ⑴火針治療囑患者保持針孔干燥,3 天內治療處不沾水。⑵囑患者在治療期間避免過度暴露于日光或外用遮光劑。⑶火針操作后應第二天施行艾灸治療。⑷對照組要定期檢查患者肝腎功能等,觀察藥物應用的不良反應。
1.4 觀察項目與療效判斷 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皮損的分布和面積、色素恢復情況,有無新發(fā)皮損,有無不良反應等。療效評價依據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會色素病學組制定的《白癜風的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⑴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⑵顯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50%皮損面積;⑶有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面積占皮損面積10%~49%;(4)無效:白斑無色素再生或范圍擴大,或恢復正常膚色面積占皮損面積不足10%。三個月治療結束后判斷療效。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成組設計等級資料應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92 例患者均按規(guī)定療程完成治療。如表一所示兩組總有效率無顯著差異(p>0.05),但治療組愈顯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組間差異經秩和檢驗有統計學意義(z =-2.212,P=0.027),說明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一 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無明顯不良反應,僅個別患者火針后沾水,皮膚出現輕微發(fā)紅,外用百多邦后,不影響后續(xù)治療;對照組外用卡泊三醇軟膏的不良反應較少,多為使用初期偶見輕度灼熱或刺痛等,均不影響繼續(xù)治療。
討論:
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色素減少或脫失性皮膚病,表現為形狀不規(guī)則、大小不等、邊界清楚的皮膚白斑、無自覺癥狀,中醫(yī)稱為 “白駁風”,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迄今尚不完全明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遺傳、免疫、神經機制等方面,治療的目的就是使白斑皮損處的黑素細胞(MC)數量和功能恢復正常,從而使皮損恢復正常的膚色,白癜風復色治療時間長,療效不確切,治療分為進展期與穩(wěn)定期兩個階段,本研究著眼于尋常型穩(wěn)定期白癜風的治療研究,中醫(yī)認為穩(wěn)定期白癜風主要表現為肝腎不足,瘀血阻絡,治法以補肝腎、活血化瘀為主,根據“肝腎不足,皮毛腠理失養(yǎng)而發(fā)白斑”的觀點,本研究采取火針療法配合艾灸療法治療白癜風,通過刺激腧穴及病損局部達到以下目的:⑴增加人體陽氣,激發(fā)經氣,調節(jié)臟腑機能,使經絡通、氣血行、扶助人體正氣。⑵對病損局部可產生疏通經絡,調氣和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激發(fā)酪氨酸酶活力 ,促進黑色素的生成,從而達到有效治療白癜風的目的[3]。
卡泊三醇是一種維生素D3 的衍生物,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4]??ú慈贾委煱遵帮L的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有實驗表明,維生素D3 增強黑素細胞內酪氨酸酶活性,而表皮黑素細胞表面有維生素D3 受體,卡泊三醇可促進維生素D3 受體的表達,從而使黑素細胞合成黑素的能力增強。另外,白癜風被認為是一種T 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維生素D3 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亦可能是重要的作用機制之一。有研究發(fā)現,皮膚黑素細胞可表達1,25(OH)-D 受體,維生素D 衍生物可與該受體結合調節(jié)黑素細胞增生,參與黑素合成,并可誘導酪氨酸酶活性升高促進黑素合成[5,6],大量的臨床實驗已證明其臨床療效確切[7,8],但目前缺乏對卡泊三醇治療前后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的研究,所以卡泊三醇作局部長期應用的安全性尚不明確,從而需要長期隨訪來評價卡泊三醇治療白癜風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
筆者通過前期臨床實踐,首次運用科學系統的研究方法對火針聯合艾灸治療尋常型穩(wěn)定期白癜風進行療效評價,結果顯示:火針聯合艾灸治療尋常型穩(wěn)定期白癜風具有較好的療效,能夠明顯促進白癜風皮損的消退,同時具有無不良反應,操作安全、簡便、易于掌握等優(yōu)點,為該病提供了新的臨床治療方法,由于本研究對象是尋常型穩(wěn)定期白癜風患者,對進行期患者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 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47-1048
[2]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的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4,3(1):65
[3] 趙玉雪,黃石璽,趙宏.改良火針規(guī)范化方案治療白癜風[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4):40-41.
[4] Milde P ,Hauser U ,Simon T ,etal.Expression of 1,23-dihydroxy vitamin D3 receptors in normal and Psoriaticskin[J] .InvestDermatol,1991,97(2):230-239.
[5] Schallreuter-Wood KU,Pittelkow MR,Swanson NN.Defective calcium transport in vitiliginous melanocytas[J].Arch Dermatol Res.1996.288(1):11-13.
[6] Milde P,Hauser U ,Simon T,Expression of 1,25-Dihydroxyvitamin D3 Receptors in Normal and PsoriaticSkin[J].InvestDermatol,1991,97(2):230-239.
[7] Norris,D.A.Horikawa,T.andMorelli,J.G.Melanocyte Destruction and Repopulation in Vitiligo,Pigment Cell & melanoma Research,1994.7(4),193-203.
[8] Prisana Kullavanijaya,Topical calcilpotriene and 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in the treatment of vitiligo,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2004;20: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