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德武 童建安
[摘要] “庫恩損失”是庫恩科學發(fā)展觀中的重要觀點之一。它告訴人們:科學革命意味著新理論取代舊理論,但新理論并非在所有方面都比舊理論優(yōu)越,而是有所不及,即存在某些方面的損失。這一觀點揭示出了科學發(fā)展中得與失、進與退、對與錯、成與敗等方面的辯證法。認識到這一點,對于人們在新舊理論間進行恰當?shù)脑u價和選擇,推動科學健康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庫恩損失”;辯證法蘊涵;舊理論;新理論
[中圖分類號]B7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4)03-0048-06
對于庫恩哲學,學界保持著持續(xù)的研究熱情,形成的各類文獻可謂汗牛充棟。整體而言,眾多研究成果所反映出來的,是人們對庫恩哲學主要內(nèi)容和基本觀點的全面、深刻而又堪稱準確的認識。但這樣說絕不意味著對庫恩哲學的研究已經(jīng)是完成時,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已經(jīng)失去。只要對庫恩著作進行較深入地品讀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所涉及的不少問題并沒有得到研究者足夠的重視,對它們的研究、討論都很不充分,更遑論解決,“庫恩損失”即是其中典型一例。鑒于目前學界對“庫恩損失”研究欠充分、認識較模糊的狀況,本文從辯證法視角對其基本內(nèi)涵和意義做嘗試性的探討,以期引起大家對這一問題更深入研究的興趣。
一、“庫恩損失”:含義、內(nèi)容及其特征
學術界命名的“庫恩損失”,源于庫恩本人的如下表述:“化學界轉變到拉瓦錫范式,就像物理學轉變到牛頓范式一樣,不僅意味著喪失了一些可以問的問題,而且也失去了已得到的它們的解答?!盵1]134“當一個科學共同體拋棄一個過去的范式時,它也同時拋棄了具體體現(xiàn)這一范式的大部分書籍和論文,即不再把它們作為專業(yè)核查時的適當依據(jù)。”[1]150“革命常會使共同體的專業(yè)關注范圍變狹窄,使它的專門化程度增加,并使它與其他的科學或普通的團體間的溝通更加困難?!盵1]152這些表述表明,科學革命表現(xiàn)為新理論取代舊理論,也就是庫恩所說的舊范式的失敗和新范式的確立,但新理論或新范式與舊理論、舊范式相比,前者并非全面占據(jù)優(yōu)勢,而是在某些方面可能還處于劣勢,其能夠說明的內(nèi)容不是增多而是減少了。這也就是說,科學革命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收獲,原來的收獲有可能在革命中遭受損失,此即“庫恩損失”。
“庫恩損失”這一結論,是庫恩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其基本理論觀點的一個邏輯結果。在庫恩看來,不同范式之間具有不可通約性,這意味著“競爭著的范式的支持者在不同的世界中從事他們的事業(yè)”,而“兩組在不同的世界中工作的科學家從同一點注視同一方向時,他們看到不同的東西”[1]135。既然革命是新范式取代舊范式,那么“在革命之后,科學家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1]101。在新范式指引下,科學家們會關注新的研究領域,試圖去解決新的問題,采用的是與原來根本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如此一來,相信舊范式的科學家們所關注的那些舊領域、老問題,以及所使用的傳統(tǒng)方法和工具,就變得不合時宜,它們的喪失是必然的。這實際上有點類似于“另起爐灶”,雖然可以在某些方面和某種程度上使面貌煥然一新,但不能否認的是,原來已經(jīng)獲得的成果將無法得到完全的繼承,一定會有所損失。
“庫恩損失”包括哪些具體內(nèi)容?庫恩本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在某些方面是具體而明確的,但在另一些方面卻有些含混,需要通過認真品讀和仔細體會才能挖掘出來。
首先,是問題及其解答方面的損失。問題對于人類科學事業(y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科學活動的起始點,又能夠引導科研工作走向深入??茖W的發(fā)展,有賴于一個在科學家看來值得追求的既定目標,這個目標甚至會成為科學家從事科學活動的精神支柱。對科學既定目標的追求過程表現(xiàn)為一系列問題的解答,正是因為對問題的不斷深入研究、探索并不斷提出行之有效的解答方案,才使得科學家確信距離目標越來越近。但是在庫恩看來,這種情況只能發(fā)生在常規(guī)科學時期,即科學共同體遵循一個共同的范式而展開研究的時期。“科學共同體取得一個范式就是有了一個選擇問題的標準,當范式被視為理所當然時,這些選擇的問題可以被認為是有解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對這些問題,科學共同體才承認是科學的問題,才會鼓勵它的成員去研究它們。”[1]34但在科學革命后,科學共同體有了與以前截然不同的目標,它們所信奉和遵循的范式也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舊范式視野中的問題將不再是新范式所認定的問題,對相應問題的解答自然也不再有效。對于那些對舊范式還抱有同情的科學家和習慣了舊范式的普通社會公眾而言,這個過程中的損失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是具體知識和研究經(jīng)驗方面的損失。在某個范式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常規(guī)科學時期,科學家可以心無旁騖,對自然界的某個領域做長期細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這種定向研究必然會積累起日漸豐富的關于事實方面的具體知識和關于工具、方法應用方面的操作經(jīng)驗,它們中的大部分存在于教科書和學術論文中,還有一小部分需要依附于特定的研究者個人。但是,這些知識和經(jīng)驗是在舊范式的規(guī)范指導下獲得的,它們是舊范式的具體體現(xiàn),而科學革命則要拋棄舊范式,于是,它們被同時拋棄的命運就無可挽回。首當其沖的是大量的書籍和論文,它們被宣布為無用或錯誤,時間一長便遺失殆盡,少量僥幸留存下來的也只剩下了些許史料價值。那些身負豐富經(jīng)驗和特殊技能的科學家,有的會試圖繼續(xù)維護舊范式和對新范式加以抵制,但隨著新范式的日益強大和占據(jù)主導地位,這一部分科學家就不再被視作科學家了。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當然也是一種損失。
再次,是研究范圍和研究團體間溝通能力、方式、程度等方面的損失。每一次科學革命后,“雖然科學一定會向深度發(fā)展,但卻不一定會在廣度方面有所拓展。如果它確實在廣度上有所拓展,那也主要是表現(xiàn)在科學專業(yè)的激增上,而不是表現(xiàn)在任何一個專業(yè)關注范圍的擴大上”[1]152。事實確實如此,每一次科學的重大進展,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研究深度的增加,與之相伴隨的是專門化程度的提高和難度的加大。在這種情況下,貪大求全的研究方式越來越不再適宜,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也越來越難覓蹤跡。無論是科學家個人還是科學共同體,其關注的研究領域日漸狹窄,一旦選擇了某個領域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基本上意味著這個科學家失去了研究其他問題的可能,“博士”之“博”,越來越失去了“廣博”的意涵,而轉義成為了“?!焙汀吧睢?。而在不同專業(yè)的科學家或科學共同體之間,由于在研究對象的性質(zhì)、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甚至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越來越大的差異,使得他們的交流越來越困難,甚至根本無法找到溝通的渠道。對于這一方面的損失,科學家們有著越來越多的切身感受。
最后,是有效性、精確性以及簡單性等方面的損失。有效性表現(xiàn)為理論對自然現(xiàn)象及其關系的令人信服的描述、詮釋和作出能夠訴諸檢驗的預言;精確性是指理論結果與觀察實驗所獲得的經(jīng)驗結果的符合程度高;簡單性則是用最簡單的理論表述去容納盡可能豐富的經(jīng)驗內(nèi)容。新理論能夠成功地取代舊理論,并不一定意味著前者在有效性、精確性和簡單性方面優(yōu)于后者,實際上情況有可能恰恰相反。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天文體系,在提出以后的相當長時期里,在上述三個方面都有不及托勒密地心體系的表現(xiàn)。第一,地心體系在解釋眾多為人們所熟知的日?,F(xiàn)象時要比日心體系有效得多,日心體系對恒星視差的預言也無法兌現(xiàn),這迫使哥白尼嘗試保留對行星運動的傳統(tǒng)解釋,即便這樣,他的學說里所包含的不和諧也沒有隱藏多久。[2]237第二,哥白尼對精確度的要求也不高,據(jù)說,他曾對弟子雷悌卡斯表示:若理論與實測之間的誤差不超過10′,他即滿意。按照日心說進行推算,得出的結果也確實不如地心說精確。[3]第三,從整體上看,哥白尼體系在簡單性方面要比托勒密體系優(yōu)越,但在某些具體現(xiàn)象的解釋上,前者也有遜色于后者的表現(xiàn)。如在談到太陽高度的季節(jié)性變化時,庫恩就強調(diào)“在實踐中回到托勒密的解釋反而更簡單”[2]159。
既然在新理論、新范式取代舊理論、舊范式時會帶來上述諸多損失,那么前者是如何獲得成功的,其在與后者的競爭中靠什么取勝?庫恩的結論是,科學家們“做出這種選擇,只能基于信念”[1]142。但任何信念都不可能憑空產(chǎn)生,沒有任何支撐的信念是無法想象的。持有某個共同信念的共同體,其大多數(shù)人能夠接受這一信念,依靠的是長期的灌輸、勸說和教育;但在其最初的先驅者那里,產(chǎn)生出這樣的信念卻需要另外的理由,他要確信從屬于這一信念的具體目標的實現(xiàn)會使他以及其所屬共同體有所收獲,并且這種收獲從整體上看要比以往更多更大。對于科學家而言,新理論新范式為他們描繪出來的是一幅比舊理論舊范式更加誘人的美好前景,因而使他們逐步堅定了對它的信念,他們確信它所帶來的好處會更多更大,于是對其趨之若鶩,即便明知道會在某些方面造成損失也在所不惜,義無反顧。由此看來,“庫恩損失”充其量會使科學家在放棄舊理論時有短暫的猶豫,而絕不會使之因此停下自己前進的步伐,因為他們明白,損失只是暫時的和局部的,某一方面的損失可以從其他方面的收獲中得到補償,此時的損失也可能隨著新理論的成熟與完善而在不久的將來得到補償。
“庫恩損失”的暫時性特征,庫恩本人非常清楚,他分析了拉瓦錫化學理論的建立所帶來的損失后指出:“這種損失也不是永久性的。在20世紀,有關化學物質(zhì)的性質(zhì)問題及對它的某些解決一起,又重新進入科學。”[1]134這表明問題及其解答方面的損失是暫時的,在科學后來的發(fā)展中會被重新提及并煥發(fā)新的生機。那些包含著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書籍、論文的被拋棄所造成的損失,則會隨著新范式指導下的新的教科書和研究論文的不斷擴展和充實而得到彌補,它們的一部分會被新范式所修正并容納,只有被確認價值很小或根本沒有價值的那一部分,才被徹底拋棄,這可以使損失降至最低。至于研究范圍變得狹小、溝通交流變得困難而出現(xiàn)的損失,則主要是針對特定科學共同體而言的,這樣的損失可以由其他科學共同體的研究活動加以彌補,就整個人類的科學事業(yè)而言則不存在這一方面的損失。
“庫恩損失”所表現(xiàn)出來的局部性特征,則使人們感覺到這似乎根本構不成什么損失,因為它可由其他局部同時得到的更多的收獲和進步來補償。比如,一個新理論可能在精確性上比不上舊理論,但在簡單性、廣泛性上卻優(yōu)越得多;或者是在一致性方面有損失,但在有效性方面卻有很大的進步,等等。在很多情況下,為了在某些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在另一些方面作出讓步或暫時后退是值得的,有時甚至是必須的。在不同理論之間進行評價和選擇時,科學界常常無法做到“魚”與“熊掌”兼得。正如庫恩所說:“簡單性、精確性以及同用于其他專業(yè)的理論的一致性對科學家來說都是有意義的價值,但它們不是等量齊觀的,而且它們也不都是以同一種方式被運用的?!盵4]26“他們也不時地犧牲一下解釋權力(無論怎么勉強也得如此)?!盵4]25因害怕帶來某方面的損失而不敢提出、選擇新理論,是庸人自擾,不利于科學的進步。
二、一種揭示科學發(fā)展辯證法的獨特視角
“庫恩損失”揭示出了科學發(fā)展的辯證規(guī)律。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對現(xiàn)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xiàn)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盵5]恩格斯說:“辯證的思維方法同樣不知道什么嚴格的界線,不知道什么普遍絕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轉移,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當?shù)牡胤匠姓J‘亦此亦彼!,并使對立通過中介相聯(lián)系。”[6]在庫恩的著作中沒有看到關于辯證法的只言片語,他對辯證法的態(tài)度是個謎。但通觀他那既迥異于累積式科學發(fā)展觀又與“不斷革命”式科學發(fā)展觀根本不同的嶄新觀點,其既強調(diào)常規(guī)科學的進化又強調(diào)科學革命的突進、視科學發(fā)展為兩者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過程的觀點,所蘊含的辯證法思想是不言而喻的,而“庫恩損失”就是這種辯證法意涵的突出表現(xiàn)?!皫於鲹p失”對科學發(fā)展辯證法的揭示,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內(nèi)容。
其一,得與失的辯證法。得與失是一對矛盾,兩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沒有得就無所謂失,沒有失也無所謂得。得與失總是共存于同一過程、同一事件中,兩者在一定條件下還能夠相互轉化。過分追求得,常常引發(fā)意想不到的失;容忍和接受一定程度的失,有可能收獲令人驚喜的得。
科學革命中的“庫恩損失”,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得與失的辯證關系。一種新理論的形成和被接受,總是伴隨著舊理論的衰落和被拋棄。新理論固然在很多方面要優(yōu)于舊理論,但也常常存在不及舊理論的方面,而舊理論中一些具有優(yōu)越性的內(nèi)容和特性,會隨著它的被拋棄而損失掉,因而“庫恩損失”無法避免。但在科學界和一般社會公眾中,存在著一種習慣性的看法:能夠有所收獲,當然令人滿意和欣喜;而一旦失去,則會讓人感到沮喪和不滿。因此,人們愿意看到收獲時的碩果累累,而不愿看到原有的成果遭受損失。在收獲與損失并存的情況下,則常常是報喜不報憂,有意無意夸大收獲而隱瞞損失。正如庫恩所言:“在科學革命中有失也有得,而科學家似乎對前者特別視而不見?!盵1]150只強調(diào)科學革命中的收獲和成功,看不到這個過程中所存在著的這樣那樣的損失,這違背了辯證法規(guī)律,對于科學而言是在諱疾忌醫(yī),不利于科學的進一步發(fā)展。第一,這容易導致對舊理論的全盤否定,使科學的進化鏈條中斷;第二,這可能形成對某些理論的不當評價,夸大其作用,拔高其意義,當發(fā)現(xiàn)其存在不足時又陷入驚慌失措和極度失望;第三,可能導致對科學發(fā)展史的認識簡單化,將其看成一個直線前進的過程,忽視其中的曲折和復雜,進而對科學的未來產(chǎn)生過高的期望。因此,充分認識“庫恩損失”所體現(xiàn)出來的科學發(fā)展中得與失的辯證關系,有利于形成對科學發(fā)展全面而準確的把握。
其二,進與退的辯證法。進是進步、進化,是事物向上、向前的變化趨勢和過程,是原有基礎上的提高和發(fā)展,是向既定目標的接近;而退則剛好相反,是退步、退化,是下降、向后的趨勢和過程,是對既定目標的遠離。通常情況下,人們從截然不同的褒貶意義上來理解兩者,把進看成是由不好變好,是越來越好;而把退看成是由好變不好,甚至是變壞。實際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現(xiàn)象,進與退總是相互交織、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既沒有不包含任何退的單純的進,又沒有不包含任何進的單純的退。進與退是相對而言的,沒有退就無所謂進,沒有進也無所謂退。在條件不斷變化的情況下,進與退也在不斷地相互交替、相互轉化。
科學發(fā)展的過程中也體現(xiàn)著這種進與退的辯證法??茖W知識的不斷增加,新理論的相繼形成和涌現(xiàn),對自然界認識在廣度上的不斷擴展和深度上的不斷深入,都是科學不斷進步的表現(xiàn)。而在這同一過程中,一些被看作是退步的現(xiàn)象也如影隨形,“庫恩損失”所包括的各種情形就是退步的表現(xiàn)。人們普遍崇尚進步而厭惡退步,這在對科學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得尤其淋漓盡致,于是以下觀點得到廣泛傳播并成為信條:科學只有進步而沒有退步,科學的歷史是一往無前、不斷進取的歷史,科學的力量越來越大、幾乎無所不能,科學即真理、非科學即謬誤。這類觀點導致了科學主義的盛行,引發(fā)了對科學的迷信和形而上學地看待科學的傾向。糾正這些偏差需要辯證法的思路,“庫恩損失”的提出,在一定意義上就是這樣一種思路。
其三,對與錯的辯證法。對是正確,錯即錯誤。首先,兩者相互依存,如同硬幣的兩面,對的方面離不開錯的方面,錯的方面也離不開對的方面。其次,兩者相互滲透,既不存在絕對的對,也不存在絕對的錯,而是對中有錯,錯中有對。某個事物或某件事情,其本身無所謂對與錯,對與錯源自人們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對部分人而言是對的,對另一部分人而言卻可能是錯的。再次,兩者可以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認為是對的事情,條件一變就有可能是錯的。
人們對于科學的認識,存在一個基本的看法:新理論和舊理論,其區(qū)別在于前者對而后者錯,前者取代后者,是正確的觀點戰(zhàn)勝了錯誤的觀點并取而代之。如日心說與地心說,在一般人看來它們分別代表的是正確與錯誤,而哥白尼和托勒密則是正確與錯誤的化身。這是一種簡單化的理解,是認識上的誤區(qū),與科學發(fā)展的真實情況相背離。實際上,人們無法把科學發(fā)展的歷史簡單地看作正確取代錯誤的歷史。原有理論能夠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這本身就證明了它包含著某些正確的成分,若某種觀點完全錯誤而又被人們所普遍接受,這是無法想象的。新興理論受到人們的青睞,一個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它被認為更正確,但說它完全不包含錯誤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這就是說,和舊理論一樣,新理論的內(nèi)容也是有對有錯,只不過是舊理論的錯誤已為人所知,而新理論的錯誤暫時還沒有暴露出來。隨著對新理論研究的進一步展開和應用,其不足與錯誤也會逐步顯現(xiàn),其中有些錯誤甚至需要舊理論加以彌補,這正是“庫恩損失”的重要意涵之一。更為重要的是,要達到獲得正確科學理論知識的目標,錯誤是不能回避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波普爾所說:“我們能夠從我們的錯誤中學習。……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只能通過糾正我們的錯誤而增長。”[7]4因為“一種錯誤觀念激起許多好的觀念”[7]11。因此,新理論中存在錯誤是必然的,這不但無害反而有利。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實際上是推動科學發(fā)展的一種重要動力。
其四,成與敗的辯證法。成是成功,是實現(xiàn)了所設定的目標,獲得了預想的結果。敗即失敗,是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得到的結果與預期相背。成功與失敗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兩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人們希望成功而不愿失敗,但兩者卻總是如影隨形,相伴而生。失敗中孕育著成功,即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因而不能被暫時的困難和失敗所嚇倒,要看到曙光在前。相反的一面同樣成立,成功中也孕育著失敗,成功也是失敗之母,切忌被勝利沖昏頭腦。世界上不存在只有成功而沒有失敗的事業(yè)或人生,同樣也沒有只有失敗而沒有成功的事業(yè)和人生。
科學的發(fā)展是成功與失敗交織在一起的辯證過程。新理論的不斷涌現(xiàn)理所當然被視為成功,而“庫恩損失”所包含的各個方面的損失則可以看作失敗的表現(xiàn)。就像人們普遍推崇獲得、進步和正確,而厭惡損失、退步和錯誤一樣,大家對科學上的成功贊賞有加,而對其失敗則遮遮掩掩、刻意回避。翻開科學史教科書,幾乎全部是成功的案例和科學家們的榮耀與光環(huán),而較少看到科學創(chuàng)造活動中失敗的記載。于是,科學的進程成了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迎接科學家們的也只有人們的贊譽、掌聲和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凱旋?!皫於鲹p失”的提出,無疑啟示人們認識科學活動的另一面:失敗所帶來的辛酸、挫折、失望甚至絕望。認識到科學發(fā)展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是還了科學歷史以本來面目,使得人們不僅能夠從正面認識和評價失敗,了解失敗對于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還可以挖掘其方法論意義和精神內(nèi)涵,為當下和未來科學家們的研究活動提供借鑒。
三、啟發(fā)性意義
理解、把握“庫恩損失”中所蘊含的辯證法思想,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各項事業(yè)和各方面的人類活動,有著重要的啟發(fā)意義。為避免因頭緒過多而引發(fā)的繁瑣,這里僅就科學發(fā)展的實際情況談幾方面的初步見解。
第一,寬容對待科學中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新理論。科學發(fā)展進程中,任何新理論在產(chǎn)生之初都是不完善的,與同一領域中原來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舊理論相比較,它們在很多方面處于劣勢,如“庫恩損失”所描述的那樣,它們常常表現(xiàn)出如下一些特征:在經(jīng)驗內(nèi)容方面失去的多而獲得的少;無法做出經(jīng)驗預見,或者雖能做出預見卻得不到觀察與實驗的驗證,因而看起來是在退步而非進步;包含著顯而易見的不恰當甚至錯誤的觀點;看起來不像是科學的成功而更像是失敗。盡管如此,也應對它們寬容一些,耐心一些,而不能匆忙地放棄它們。因為它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不足可能只是暫時現(xiàn)象,會隨著自身的不斷完善而得以克服。拉卡托斯在分析了相關案例后這樣強調(diào):“我們不應僅僅由于一個年輕的研究綱領還沒有超過其強大的對手而拋棄它?!灰梢园岩粋€年輕的研究綱領合理重建為一個進步的問題轉換,就應暫時保護它免受已經(jīng)確立的強大的對手的進攻。”[8]
對于具體的科學活動而言,無論是新理論的提出者還是評價者,都應盡量避免對新理論求全責備的態(tài)度。新理論存在著不足與缺陷,是很正常的事情,應該辯證地看待。若研究者擔心受到批評和指責,對自己新提出的理論觀點進行完美化的人為修飾,使他人感到無懈可擊,這樣的新理論反而是值得懷疑的;評價者若因為新理論存在缺陷而給予其全盤否定性的評價,就有可能扼殺一個有前途的新理論。因此,要友善地對待新理論,特別是寬容對待那些由年輕科研工作者提出的新理論、新觀點,理解它的不足和缺陷,支持并促成它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這樣才能形成科學界創(chuàng)造活力持續(xù)迸發(fā)、不同觀點百花齊放、學術成果不斷涌現(xiàn)的新局面。
第二,避免全盤否定過時的舊理論。與新興的理論相比,舊理論在整體上已經(jīng)過時,再也無法與新理論相抗衡,其被淘汰的命運可能無法逆轉。但是,如“庫恩損失”所指出的,新理論總會存在某些不如舊理論的方面。這也就是說,所謂舊理論已經(jīng)過時,并不意味著其中所有的內(nèi)容都已過時,有些內(nèi)容仍然是有價值的,全盤否定、全部放棄它們,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因此,對理論的評價要力戒非對即錯的兩極對立思維方式,若全盤否定舊理論,新理論的出現(xiàn)就有可能成為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事件,科學的發(fā)展也就失去了連續(xù)性。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需要引起注意,某些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明顯退化特征的舊理論,由于一次較小規(guī)模的改革或者是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轉換,有可能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比如光的微粒說理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本來,19世紀上半葉一系列的實驗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宣告了光的波動說的勝利和微粒說的破產(chǎn),但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在研究光電效應基礎上建立了光量子論,使微粒說在一定意義上又獲得了新生,雖然沒有達到重新取代波動說的程度,但與波動說一起構成了新的光學理論的主體內(nèi)容。
在與各種類型的科學理論打交道的實際活動中,有不少人存在“喜新厭舊”的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有的研究者不能踏踏實實地做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不愿意對已有的理論成果進行認真的學習研討,而是熱衷于提出一些新奇甚至古怪的觀點來孤芳自賞,刻意渲染、夸大其所謂的革命意義,并對一些傳統(tǒng)的理論觀點進行無根據(jù)的批判和否定。這樣的做法很可能導致魚目混珠,模糊人們對科學的認識,還有可能為偽科學的泛濫打開方便之門。有些科學愛好者和初學者,對科學存在一種獵奇心理,盲目否定和排斥那些基本的科學基礎知識,而對一些稀奇古怪的所謂新理論新觀點趨之若鶩。這樣的做法違背了科學的基本精神,不僅不能獲得真正的科學知識,而且會將自己的行動引向歧途。
第三,破除對所謂經(jīng)典理論的迷信。在科學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有些理論觀點較為深刻、全面,與人們的直觀經(jīng)驗相符并能得到有成效的應用,因而為最廣大的人群所接受。經(jīng)長期積淀,它們的流傳范圍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被世世代代的人們奉為經(jīng)典,還有可能融入傳統(tǒng)文化而深刻地影響到人們的世界觀。如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近代牛頓創(chuàng)立的經(jīng)典力學理論等等,都屬于這一類型。但是,正如“庫恩損失”所揭示的,任何理論都是有得就有失,有進也有退,正確與錯誤交織,成功與失敗并存??茖W的領域里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再偉大的理論也是有條件的,有自己的特定適用范圍,超出了這些條件和范圍,真理也有可能變成謬誤。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天文學等方面的理論觀點,其絕大部分在今天已經(jīng)無法進入科學的殿堂,牛頓的經(jīng)典力學理論的適用范圍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定。因此,不看條件、超越時代、固化地看待所謂經(jīng)典的理論,會將人們的認識引入迷途,對人們的行動也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
學術界有著維護原有理論的強大力量,社會上也普遍存在著崇尚名流、迷信權威、固守舊傳統(tǒng)的傾向和習慣。這可能導致下述情況的產(chǎn)生:一種理論受到了人們的擁戴,它的創(chuàng)立者就被明星化甚至神化,其效果被放大,意義被夸大和拔高,其適用范圍的有限性和條件性被忽視,有時甚至會把某種對它的期望當成了它本身固有的能力,于是就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經(jīng)典。那些被奉為經(jīng)典的理論,即便是在暴露出眾多缺陷、陷入退化和危機之時,人們?nèi)匀徊辉阜艞壦?,而是想方設法維護它,把它的危機千方百計地“轉嫁”出去。在這樣的氛圍中,新理論的成長環(huán)境變得惡劣,它們難以得到科學界的認同和支持,甚至會遭到排斥或壓制。與此相伴隨,科學界的新人也會因此而失去信心,他們的棱角被逐步磨平,越來越謹小慎微,只是跟在所謂的權威后面亦步亦趨,創(chuàng)新勇氣喪失殆盡。這對于科學發(fā)展顯然是不利的。
綜上所述,“庫恩損失”所給予人們的啟示,主要體現(xiàn)在對新舊兩類理論的態(tài)度上。對于新理論,不應因為其存在暫時的不足和缺陷就輕視、否定它們,而要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其成熟與完善。對于舊理論,一方面不能因為其缺陷、錯誤的暴露而全盤否定它們;另一方面也不能對這些缺陷和錯誤視而不見或刻意隱瞞,一味拔高其正面作用和意義,形成對它們的迷信。總之,可以借用庫恩的一個詞來表達,那就是要在兩種態(tài)度之間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
[參考文獻]
[1] 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托馬斯·庫恩.哥白尼革命[M].吳國盛,張東林,李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 江曉原.第谷天文體系的先進性問題[J].自然辯證法通訊,1989(1):4954.
[4] 伊姆雷·拉卡托斯,艾蘭·馬斯格雷夫.批判與知識的增長[M].周寄中,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5]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節(jié)選)[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6]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8.
[7] 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M].傅季重,紀樹立,周昌忠,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8] 伊·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M].蘭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97.
[責任編輯:夏暢蘭]
Abstract: "Kuhn loss" is an important view of Kuhn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hich tells people: scientific revolution means that the new theory replaces the old one, but the new theory is not superior to the old in all aspects, but has less, that is: some los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this replacement. This view reveals the dialectics of the gain and the loss, the advance and the retreat, the right and the wrong, the success and the failure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t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ople to realize it when they make the proper evaluation and choice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theory so as to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Key words: "Kuhn loss"; dialectics implication ; the old theory; the new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