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軍
軍工部成立后入駐上赤峪村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八路軍東渡黃河奔赴抗戰(zhàn)前線,開展起了轟轟烈烈的人民游擊戰(zhàn)爭。由于兵員迅速增擴,物資補充不足,武器十分缺乏,嚴重制約著抗戰(zhàn)形勢的順利發(fā)展。為此,八路軍一二九師挺進太行山后,到1938年初,在晉東南地區(qū)建立起5個師屬流動和半流動修械所(其中最早的有黎城縣陽和腳村槍支修械所和東井村槍支修械所)。同時,八路軍總部在襄垣,決死縱隊在沁源也各自建起1個修械所,開始了最早的軍工生產。但這些修械所都只是修配一些損壞的槍支和鍛造一些大刀片、紅櫻槍頭等簡單武器,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軍工生產,也沒有統(tǒng)一的組織領導。8月,八路軍總部決定整合各隨軍修械所,并于次月在榆社縣韓莊村組建總部修械所。
1938年底,總部修械所職工發(fā)展到380多人,技術、裝備也有了提高,初步具備了生產步槍的能力,月產步槍五六十支,但仍遠遠不能滿足戰(zhàn)場需要。另一方面,同年4月,八路軍在晉東南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后,開辟了太行抗日根據地,為開展八路軍軍事工業(yè)正規(guī)化建設創(chuàng)造了條件。11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每個游擊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設小的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的程度,使游擊戰(zhàn)爭無軍火缺乏之虞?!比珪Q定“把提高軍事技術,建立必要的軍火工廠”作為“當前緊急任務”之一。根據這個決定,八路軍總部決定擴大軍工生產,并于1939年3月在黎城縣北莊成立總部后勤部第六科軍事工業(yè)科,劉鵬任科長,統(tǒng)一領導軍工生產。
1939年6月,隨著太行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展,八路軍總部決定擴大總部修械所的生產能力,組建隱蔽固定的大型兵工廠。此時,日軍侵入榆社,威脅到總部修械廠的安全,而其所在地也不適宜建設大型兵工廠。因此,經過八路軍總部副總參謀長左權和總后勤部部長楊立三親自勘探選址,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實地視察后一致決定將新址選在太行腹心區(qū)僅有的抗日完整縣黎城縣西北部一座叫水窖山(俗稱黃崖洞)的大山里。朱德親赴黃崖洞視察后,當即決定成立工事委員會,并兼任工事委員會主任,親自領導黃崖洞兵工廠的建設。同時,又決定將后勤部軍事工業(yè)科遷往黎城縣上赤峪村,組建八路軍總部軍事工業(yè)部,統(tǒng)一領導、組織、實施晉冀魯豫根據地軍工生產。6月中旬,八路軍軍工部正式成立,由八路軍總部直接領導,劉鵬任部長,11月孫開楚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下設政治處、工程處、器材處、總務處和秘書科。機關駐地設在上赤峪村。
當月,軍工部各機關、附屬單位、部隊、家屬及籌建黃崖洞兵工廠的技師、工人等一大批人馬開赴黎城黃崖洞地區(qū)。其中軍工部領導機關和實驗所入駐上赤峪村,工人和家屬等入駐下赤峪村??箲?zhàn)勝利后的1945年冬天,為適應形勢發(fā)展和戰(zhàn)略需要,才遷往長治市。
以軍工部機關駐地變遷為節(jié)點,可以將軍工部在黎城的活動大致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1939年6月軍工部成立到1941年11月,軍工部機關駐上赤峪村。第二時期,1941年11月到1945年冬,軍工部機關駐趙姑村。
2012年5月,筆者采訪上赤峪村村民賈芝蘭時,她回憶稱:八路軍軍工部是1939年農歷五月來上赤峪的,那天正好下著大雨。一大隊人馬走了半天還沒走完,上、下赤峪和附近的村莊各家各戶都住上了人。賈芝蘭家位處村中心街口,軍工部機關搬來以后,幾位領導都住在她家。因為房子不夠,軍工部很快蓋起來3間南房和2間東房。劉鵬住到了南房,之后來的劉鼎住進東房,孫開楚住在北房里。路東的路福鎖家,和賈芝蘭家一樣是坐北朝南的獨院,各有東、西、北3間房,住上了軍工部的馬夫班和警衛(wèi)排。之后,路福鎖一家就都搬到自家的另一座院里居住,這個院就不讓村民進出了。村戲臺院里住進了軍工部一個實驗廠,村民每天路過都能聽到里面機器“咚咚”的響聲,門口設有崗哨,也不讓村民進入。
軍工部成立后,即開始對晉冀魯豫根據地各兵工生產所進行統(tǒng)一整合,1939年7月成立軍工部一所,9月成立軍工部二所,10月成立軍工部三所,1940年2月成立軍工部四所,3月建起復裝子彈廠。
1939年7月,中共中央軍委為了加強軍工部的領導和技術力量,選派一批干部和技術骨干共300多人來到軍工部。他們組成“工人行軍營”,于10月到達,隨即被補充分配到各所、廠。其中,劉貴福原是太原兵工廠的技術工人,1938年投身革命,曾在延安茶坊兵工廠參加過無名式步槍的設計與制造,被授予特等勞動英雄稱號,并受到毛主席宴請和題詞:“劉貴福同志你是生產戰(zhàn)線上的英雄”。他先是擔任軍工部技師,后又任軍工部一所副所長,并受命以隨身帶來的無名式馬步槍為樣槍改進研制新式步槍。
到1940年4月,軍工部建立起來的4個兵工廠,雖已能修理槍械及生產步槍,接收的原屬武鄉(xiāng)縣工會的鞞山工廠在改建為柳溝鐵廠后,也開始批量生產手榴彈,但都存在設備短缺,多數工序是手工作業(yè)的問題。手工造出的槍,尺寸不規(guī)則,許多零件不能互換,還常常在戰(zhàn)斗中發(fā)生故障,甚至傷害自身,與敵裝備相差甚遠。因此,盡快實現步槍制式化成為急需解決的一件大事。
劉鼎上任軍工部
在這種情況下,八路軍總部研究決定選派能力強、業(yè)務精的專家型人才擔負軍工部的領導,朱德第一個想到了劉鼎。劉鼎,原名闞思俊,1902年生于四川南溪縣,1920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工業(yè)學校電機科學習。1924年赴德國勤工儉學,由朱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在組織安排下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和空軍機械學校學習并兼任教官,系統(tǒng)學習了兵器構造、爆破原理、無線通訊等軍事技術課程。1929年奉調回國,后應方志敏要求,出任洋源兵工廠政委,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組織工人制造出機關槍和迫擊炮及炮彈等,得到了方志敏的贊嘆,“他們用少的可憐的機器,居然造出了花機關和輕機關槍,更不可思議的是,居然還造出了好幾門小鋼炮”,成為紅軍中為數不多的軍工專家。
朱德的提議得到了總部首長的一致肯定。1940年4月底八路軍總部任命劉鼎為軍工部部長,并在5月1日由彭德懷、左權、楊立三親自護送到上赤峪村上任。一路上,幾位領導一再囑咐劉鼎,要克敵制勝,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發(fā)動群眾,二是要有武器。敵人之所以敢于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主要是憑借他們有精良的武器裝備,企圖用武力來征服中國。幾位首長還再三叮嚀,要他抓緊把軍工生產搞起來。
劉鼎上任后,接連帶領和組織人員進行了制式步槍試制生產、子彈生產、五○炮和炮彈研制、烈性炸藥研制,以及提高管理技術、培訓軍工技術、創(chuàng)辦軍工學校等工作,使太行軍工發(fā)展進入到一個鼎盛時期,為改善我軍技術裝備做出了突出貢獻。
制式步槍的研制生產是劉鼎到任后的頭等大事。他仔細研究了當時我軍使用的捷克式、三八式、漢陽造、老七九式、無名式等各種步槍的特點,認為步槍是一種近戰(zhàn)武器,只要能在200米以內準確射擊,越靈巧越好。他提出了一種槍身短、刺刀長、重量輕的新型步槍設計方案,并交由“造槍能手”劉貴福組織試造。1940年8月1日定型造出第一支新型步槍,后由彭德懷定名為八一式步槍,也稱為八一式步馬槍。當時,劉鼎背著第一支新槍到八路軍總部匯報,彭德懷、左權等首長看后都十分高興,拿著槍邊看邊做刺殺動作,不住夸贊。遵照彭德懷的指示,軍工部按照工業(yè)化生產要求,將八一式步槍的圖紙和生產工藝分發(fā)到各造槍廠統(tǒng)一生產,使之成為根據地質量最好,產量最大的步槍,在太行區(qū)第一次實現了步槍制式化。
1940年10月,黃崖洞兵工廠生產出第一批八一式步槍,劉鼎親自帶隊送到了一二九師師部。劉伯承高興地拍著他的肩膀說:“劉鼎,咱們倆在蘇聯時就想自己造好槍,今天你終于造出來了,真是太好啦?!彪S即,將這批步槍全部補充給了陳庚的三八六旅。恰在此時,關家垴戰(zhàn)斗打響了。在短兵相接中,日軍發(fā)現八路軍手中的步槍刺刀彈出非???,往往沒等日軍把“三八大蓋”的刺刀安上,八路軍的刺刀就已經刺了過來,造成日軍恐懼和傷亡。
造槍任務完成了,新任務又來了。早在百團大戰(zhàn)之初,八路軍就受到日軍一種名叫擲彈筒的新式武器的威脅。這種射程為100至500米左右的單兵小型火炮,重量輕,發(fā)射快,使用靈活,殺傷力大。1940年9月9日,彭德懷親自召開軍工部生產會議,要求大家日夜奮戰(zhàn),抓緊試造。并直接向劉鼎下令:“敵人有擲彈筒,我們也必須有?!?/p>
隨即,軍工部在駐地上赤峪組織一所、三所和柳溝鐵廠的技術人員對日軍擲彈筒進行解剖、測繪,從原材料、加工條件和面臨的困難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試制擲彈筒和彈是可能的,但不能照搬,要結合根據地資源條件進行改制。
當時面臨兩大難題:一是筒身與彈體原料,二是加工方法。軍工部依靠群眾力量和集體智慧,想出了解決辦法。擲彈筒筒身需要粗大鋼材,就想辦法用從敵占區(qū)拆毀的鐵路道軌來代替。但仍顯不足,柳溝鐵廠試驗小組的冶金工程師陸達和技術工人孫兆熙共同用太行盛產的白口生鐵為原料,把國外關于鑄鐵韌化處理的“洋”工藝和民間的煙火技術結合起來,造出了合格的彈體。膛體的來復線沒有專用設備造不出來,就另辟蹊徑,將筒身改為滑膛結構,適當加長,保證了射擊精度,增加了射擊距離。還將日制平頭炮彈改進為曲線炮彈。另外,做炸藥用的火硝,是用土法慢慢熬成。硫磺是用麻稈灰來制造。麻稈用完了,就用柳根灰?;鹣鹾土蚧窃斐鰜砗螅湓谝黄鹪诶习傩漳爰Z食的石碾上慢慢碾制炸藥,常常是碾著碾著忽然就炸了。至今赤峪、趙姑、柏官莊、平頭、孔家峧幾個村的村民還能回憶起當時幫八路軍工廠燒木碳、造硝、收集麻稈和柳根的事。
就是在這種艱難的條件和危險中,經過4個月的不懈努力,技術人員終于在黃崖洞兵工廠里制造出了我軍的第一門擲彈筒。這種擲彈筒構造簡單,操作方便,相對日軍的擲彈筒改進了許多,口徑從50到100毫米不等,分遠、中、近3個射程,最遠能打到700米,幾乎是日軍的1.5倍。
1941年4月,這種擲彈筒在黃崖洞兵工廠和高峪兵工廠投入批量生產,被正式命名為五○炮。5月起,軍工部組織生產的五○炮和五○炮彈成批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裝備部隊,使我軍有了能與日軍抗衡的火力,經常打得日軍措手不及。日軍震驚之余驚呼:“八路軍在太行山上興建了現代化兵工廠,擁有先進設備與外國專家。”
1941年初,中央軍委發(fā)出“關于普遍設立炸彈制造廠”的指示,劉鼎代表軍工部向彭德懷提出了一個發(fā)展軍工生產的建議,即軍工部集中力量生產步槍、子彈、五○小炮、炮彈和火藥,重點供應主力部隊;軍分區(qū)組織制造手榴彈,每個軍分區(qū)成立一個手榴彈廠,由軍工部選派干部和技術骨干;地方政府以縣為單位,組織地雷生產,由軍工部負責技術指導、培訓骨干并供應雷管,在全區(qū)普及地雷制造,發(fā)動民眾開展爆破運動。彭德懷高興地采納了這個建議。2月6日,八路軍總部召開后勤工作會議,決定各軍分區(qū)制造地雷、手榴彈,軍工部負責技術指導;未經軍工部同意,各軍分區(qū)不得更改手榴彈的式樣和質量標準;軍工部各廠主要生產槍炮及其彈藥。彭德懷親自進行動員,并以總部名義發(fā)出通知,在全太行山區(qū)開展爆破運動。
當月,軍工部在黎城縣東崖底村和武鄉(xiāng)縣溫莊村分別開辦地雷訓練班,分期分批培訓武委會主任和民兵隊長。劉鼎除主持外還親自到東崖底培訓班授課,并專門印發(fā)了《地雷制造與使用法》《各種地雷觸發(fā)裝置法》等教材發(fā)給學員。1941年夏秋,遵照朱德、彭德懷發(fā)出“關于大量制造地雷的訓令”,以這些學員為骨干,在各地層層開辦訓練班,很快在根據地掀起了“村村碾炸藥,戶戶造地雷”的群眾性爆破運動。根據地人民還從當地實際條件出發(fā),大量制造石雷。“一塊青石蛋,當中鉆個眼,裝上四兩藥,安上爆發(fā)管,黃土封好口,線子在外邊,事先準備好,到處都能安,鬼子來‘掃蕩,石雷到處響,炸死大洋馬,留下機關槍,保衛(wèi)老百姓,保衛(wèi)公私糧,石雷真頂事,大家趕快裝?!蹦菚r,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成年人幾乎人人都學會了制造地雷的技術。晉東南民兵李海元、王彥才還發(fā)明了制雷機,每天能制石雷30多顆。由此涌現出眾多“造雷英雄”,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地雷戰(zhàn)”。
1940年9月9日,彭德懷在八路軍總部召開的軍工部會議上提出“要盡快開辦工業(yè)學校,吸收有知識的青年和工人,為軍事工業(yè)培養(yǎng)管理干部和技術人才”。并親自指定劉鼎全面負責學校的籌建工作和出任首任校長。遵照這個指示,軍工部決定先成立干部訓練隊,為建校創(chuàng)造條件。很快,干訓隊第一批學員,包括冀中軍區(qū)抗大三團、冀中地區(qū)及晉察冀軍區(qū)選派人員等共70余人沖破層層封鎖來到與軍工部機關駐地相鄰的下赤峪村報到。是時正值百團大戰(zhàn),軍工部機關分為兩個梯隊,干訓隊隨即被編入第二梯隊,次日即開赴武鄉(xiāng)縣磚壁村,作為關家垴戰(zhàn)斗預備隊參戰(zhàn)。10月,反“掃蕩”結束,干訓隊回到下赤峪,李非平任隊長兼工科教員,厲瑞康任指導員兼政治教員,下轄兩個分隊,一分隊為工訓隊,以培訓軍事工業(yè)技術為主,二分隊為通訊隊,以培訓軍事通訊聯絡為主。1941年1月,干訓隊奉命遷移至黎城縣看后村,籌備成立太行工業(yè)學校。3月,軍工部各廠、冀中軍區(qū)、冀魯豫軍區(qū)、太行軍區(qū)、山西青年決死縱隊及八路軍總部直屬單位共選派學員96名,陸續(xù)來到看后村。5月,太行工業(yè)學校正式成立。劉鼎任校長,劉致中任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李非平任教務主任,厲瑞康任副教導員。初期學員共129人,教職工20人,很快發(fā)展到200余名教職員,依文化水平分為6個班,其中原工訓隊老學員組成??埔话啵C械)、初中水平新學員組成??贫啵C械)、化工班,其余學員組成普三班、四班,另有一個會計班。
太行工業(yè)學校成立后,彭德懷興奮地致電毛澤東:“我軍在太行山已經有了一個小規(guī)模的工業(yè)學校?!泵珴蓶|得知后十分高興:“太好了。你們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為我軍培訓出一大批軍事管理人才和軍工技術人才,這對我們贏得最后的勝利十分有利。”
太行工業(yè)學校在看后村成立后不久,7月中旬即根據戰(zhàn)爭需要,遷往武鄉(xiāng)縣何不楞村教學。9月,又遷回黎城縣西頭村、南陌村。1942年5月日軍發(fā)動大“掃蕩”,學校被迫轉移。7月,遷到武鄉(xiāng)縣溫莊村,進入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鼎盛發(fā)展期。1943年6月14日,日軍進占武鄉(xiāng)縣蟠龍鎮(zhèn),直接威脅到學校安全,太行工校由此遷回到黎城縣井上村一帶生產度荒,從此停課,并于9月18日停辦。在校學員根據彭德懷“工校學員不準調出軍工部門”的指示,大部分被分到軍工部下屬太行各軍工廠,余下分赴延安、太岳軍工廠。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2月,太行工業(yè)學校在長治恢復,改稱長治工業(yè)學校。太行工業(yè)學校作為我軍第一所軍工學校,為我軍培養(yǎng)出400多名軍工管理干部和技術人才,成為太行軍事工業(yè)技術傳播的搖籃。
軍工部生產部署與分布
從1939年6月到1941年11月,經過兩年半的發(fā)展,軍工部在晉冀地區(qū)逐步整合為10個生產單位,職工總數達到3300多人,擁有相當于120馬力的蒸汽動力設備和簡易機床124臺,初步形成了八路軍太行軍工基地。
軍工部一所:位于山西省黎城縣西北45公里水窖山,又稱黃崖洞兵工廠,保密代號為“八路軍總部流動工作團”,后稱“工兵營”。其前身是八路軍總部韓莊修械所,1939年7月開工建設,12月開始生產。廠區(qū)面積約2平方公里,工房面積約8000平方米。共有機器設備40余臺,包括1臺荷蘭產精密機床,動力設備三節(jié)鍋爐、10千瓦直流發(fā)電機各1 臺、25馬力蒸汽機2臺。職工700余人,所長程明升,副所長劉貴福、李作錦。主要產品為七九式步槍、八一式步槍、五○炮(擲彈筒)、五○炮彈(擲榴彈)等近10種武器。至1941年11月,共生產步槍4000多支,其中八一式步槍3000余支,五○擲彈筒800門,擲榴彈2萬多發(fā),是軍工部所屬建廠時間最早、廠區(qū)規(guī)模最大、生產能力最強、質量最好、生產種類、數量最多的“第一廠”,也是整個華北敵后規(guī)模最大的軍工生產基地,年產武器彈藥可裝備16個團,被朱德稱為“掌上明珠”,被群眾譽為“太行山上的小天津”。
軍工部二所:位于山西省平順縣西安里村,又稱西安里兵工廠,保密代號為“太南留守處”。1939年7月由徐長勛領導籌建,9月正式命名為軍工部二所,所長郝希英,政委張廣才。初期有工人150余人,機床7臺。從10月下旬全面開工到12月底,共修理槍械近500支。1939年12月閻錫山發(fā)動“十二月事變”后,為保障其安全,于1940年1月將人員、機械分別并入一、三所。
軍工部三所:位于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高峪村,又稱高峪兵工廠,保密代號為“高峪工作隊”,后稱“水磨上”。1939年10月由八路軍總部供給部高峪修械所、一二九師先遣支隊梁溝修械所、楊家莊炸彈廠、武安縣政府修械所等合并而成。所長吳卓然,教導員王永慶。職工200余人。主要生產七九式步槍、五○擲榴彈、手榴彈、地雷等。1940年1月與軍工部二所一部合并后,郝希英任所長,張廣才任政委(后為肖光明),規(guī)模逐漸擴大,發(fā)展成為太行根據地較大的兵工廠之一。
軍工部四所:位于河北省武安縣梁溝村,又稱梁溝兵工廠,保密代號為“晉冀工作隊”。1940年2月由八路軍從國民黨頑固派張蔭梧、侯如墉部繳獲的修械所與八路軍河北省贊皇縣修械所等合并而成。所長陳志堅、指導員陳廉如。1941年3月經八路軍總部和軍工部同意正式建為兵工廠,廠長韓國楨,指導員陳海清,副廠長劉貴福。4月,總部為加強梁溝兵工廠工作,派軍工部副部長劉鵬駐廠指揮,7月兼任所長和政委。正式投產時,有機床36臺,發(fā)電機和三節(jié)式鍋爐各1臺。鼎盛時期有職工680余人,生產規(guī)模僅次于黃崖洞兵工廠。主要產品初期為七九式步槍,后為八一式步槍,到1942年5月,共生產約4000余支。
復裝槍彈實驗廠:位于山西省黎城縣下赤峪村,又稱下赤峪子彈廠,保密代號為“木廠”。1940年3月建廠,廠房設在村關帝廟內,面積約500平方米。廠長王化南,指導員呂明珍,共有職工50余人。主要設備車床2臺、沖床4臺、鉆床2臺,另有子彈專用機3臺,是國民黨軍隊敗退時扔到寶雞車站,被周恩來發(fā)現后親自下令由八路軍西安兵站運到軍工部的。主要生產步槍子彈鉛頭,再利用回收的彈殼裝藥制成子彈。日產子彈近千發(fā)。從5月開工到當年8月,共生產子彈10萬余發(fā),有力地支援了“百團大戰(zhàn)”。1940年10月,軍工部為保障實驗廠的安全及進一步擴大子彈生產,將下赤峪子彈廠人員和設備分批遷往黎城縣水峧村和河北省邢臺縣南臭水村,建立起軍工部第一、第二復裝子彈廠。其中,第一復裝子彈廠1941年又遷至黎城縣看后村,廠長沈鼎祥,指導員易輝。此外,軍工部還組織起復裝槍彈小分隊,每個小分隊10余人,攜帶成品彈頭、底火和修復子彈的簡單工具跟隨作戰(zhàn)部隊行動,哪里打仗留下彈殼,就在哪里復裝子彈。
刺刀廠:位于山西省遼縣土棚村(今左權縣芹泉鎮(zhèn)),又稱土棚刺刀廠、刺刀分廠。1940年冬由軍工部接收晉東、平東兩個抗日游擊隊修械所建成,歸屬軍工部四所刺刀部領導,共有職工40余人,生產步槍刺刀。
鐵廠:位于山西省武鄉(xiāng)縣柳溝村,又稱柳溝鐵廠,保密代號為“焦作”。其前身為武鄉(xiāng)縣工會鞞山工廠,是由數家私營小廠采取集資合股的辦法集合20多戶股東合營開辦,主要制造手榴彈。由于經營不善,從1939年4月1日交由八路軍總部領導,私人股東一律退出,所欠債務由八路軍總部償還,同時,將一二九師遼縣楊家莊炸彈廠和一一五師壺關縣炸彈廠與其一同合并,還從冀南、晉冀豫各支隊所屬修械所調集工人,充實力量,正式擴建定名為柳溝鐵廠。全廠職工460余人。先期主要生產手榴彈、地雷,及五○炮彈殼毛胚,并逐步停止生產手榴彈和地雷,轉而集中生產炮彈毛胚。1941年春,開始研制無煙火藥原料。1941年11月后,主要生產雷管。
鍛工廠:位于山西省武鄉(xiāng)縣顯王村,又稱顯王鍛工廠,1941年建廠,職工100余人。機器設備主要是自己改裝的多頭風箱和超重大型吊錘,沒有動力設備。主要產品為道軌鋼制步槍槍身、節(jié)套、機柄、撞針和炮彈尾管等鋼制槍彈零件的毛坯和擲彈筒、炮身毛坯,制成后運送到黃崖洞兵工廠加工成成品。
機器制造廠:位于山西省遼縣尖廟村,又稱尖廟機器廠,保密代號為“油坊”。1940年底由軍工部組建,主要負責修補機器,自行設計、制造步槍生產簡易設備,如車床、沖床、磨床、吊錘等專用機具,以及各種專用刃具、量具等。
軍工實驗所:位于山西省黎城縣上河村。1939年建立,主要負責炮彈實驗。
1940年開始,軍工部領導下的太行軍工取得快速擴張,特別是黃崖洞的武器生產有效地增加了八路軍的作戰(zhàn)火力,引起了日軍的注意和恐懼,日軍不斷派出特務刺探收集我軍軍工情況,每次“掃蕩”都把兵工廠和軍工部作為重點目標。
1940年10月10日,日軍3000余人分兵多路“掃蕩”黎城、遼縣清漳河兩岸。軍工部所屬各廠被迫停產。17日,日軍侵入軍工部駐地上赤峪及下赤峪、黃崖洞兵工廠,燒毀復裝槍彈實驗廠、黃崖洞兵工廠機鉗工房等建筑,殺害上赤峪村老幼村民18人。29日,羅瑞卿到黃崖洞兵工廠視察日軍破壞情況,號召迅速恢復生產。11月19日,各廠全部恢復生產。
1941年1月29日,日軍再次“掃蕩”黎城西井、東崖底一帶,仍將軍工部和黃崖洞兵工廠作為摧毀目標。劉伯承、鄧小平急電陳賡:“今日午到西井敵十五時后確返彭莊,同時大井到盤根底均有敵,仍將搗劉鼎工廠……你們務必……以一部向彭莊、盤根底之敵阻擊,不能放任敵人毫無顧忌地搗亂,注意與十三團聯絡以挽救工廠?!比哲婈幹\又一次失敗。
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日軍坂垣師團出動5000余人,分多路重兵進犯黃崖洞,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在左權的指揮下英勇抗擊,上、下赤峪民兵共同參戰(zhàn),激戰(zhàn)8天8夜,殲敵1000余人,以敵我傷亡6:1的輝煌戰(zhàn)績取得了“黃崖洞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掩護兵工廠安全轉移。惱羞成怒的日軍對兵工廠廠區(qū)和軍工部駐地上赤峪村及周邊展開毀滅性報復。上赤峪全村除殘留1間房屋外,其余房屋全部被燒毀。此種情況下,軍工部已無法駐留,于是,遷往與上赤峪村隔山鄰溝的趙姑村。
(未完待續(xù))
(責編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