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景元
物眼看,人眼瞧,佛眼觀。
暗以觀明,靜以觀動,下以觀上,地以觀天,視角不同觀不同。觀中除看以外,還有賞和悅。素常說觀石、觀畫、觀文,都是傾目上心,連欣帶賞的。而生活中經(jīng)常伴寄望而出的觀察、觀望、觀看,則更多的是,系之于懷,存乎于心。
天下所有的觀,都是事與事關,事與人關,與己無關與事無關的官,隨他去,不視,無觀。
繁體觀字半邊歡,佛家對寂而常照的燈講觀,道家把奉仙之所、從居之地稱觀。又名觀世音、觀自在,遍天下受尊的菩薩觀音,其意不在“從說聽叫”,在了知,在觀,在窮其真?zhèn)魏?,懲惡揚善,以化天下。
世界最好的觀,是大觀。有說:觀天地莫過于觀潮海,觀潮海莫過于觀日出,觀日出莫過于觀臨冥峻極之山。人一生沒臨過大海,沒見日出海上之壯闊,沒登過高山窮處,觸過蒼冥之峻頂,是很難講胸懷大野,思深意闊的。
人間有道的觀,是細觀。粗思為覺,細思為觀,觀在覺之上,人的各種覺都覺在悟上,是乍接觸后的一種體悟,有清醒在,但要入觀,成觀,繼而洞觀,達觀,還需要秉持篤定的功力和火候,其謂是:放過那小子成名,奧運奪冠的燦爛一刻,觀精力在饑疲時,觀操守在利害前,觀變化在轉捩處,觀度量在喜怒間。
最上等的觀,是觀止。春秋《左傳》,記有“聽韻樂”嘆絕,“若有他樂吾不再請”的觀止說。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殿后,集先秦至明代的古文222篇,合曰《古文觀止》,作傳世最佳讀本,享譽至今。
被弄俗了的觀,是參觀,三公消費的代用語,到哪都叫參觀,所謂觀摩,就是白看。
最重要的觀,是觀察,所有重病患者住進醫(yī)院,都要先接受觀察,有一天的,兩天的,還有三月半年的,不觀無察只憑言說嘴講,何以對癥?試玉還要燒到三日滿,辨材更需十年期。
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是說人要走出境遇,走出自己,才能睹世。人在位上,當身事里,嘴偏一邊,是絕說不到通世達觀、逾世療疾的觀點觀念之上的。上世紀五十年代,要人們樹觀,什么都講觀,人生觀,世界觀,結果啥觀也未觀,出了要命的文化大革命?,F(xiàn)在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qū),新華社《人民日報》發(fā)文說:“改革不可廢,承諾不可棄,擔當不可丟?!焙握撍铡?/p>
人,總是要觀復,才能觀通,觀變,觀化的。
洞若觀火,很妙,從一件事,一個窟窿眼里,把什么都看清了,但那需要一個上好的位置。
壁上觀,冷,坐在一邊,簡以處常,靜以觀變,需要道旨、佛心。
莫謂風雨行無羈,事事人眼觀;漫道君行何等妙處,待我細細慢慢靜觀。
(寧希爾薦自《渤海早報》)
責編: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