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 要: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小學美術教師更要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在當前教育形勢下,捕捉學生心理,開展創(chuàng)造性美術教育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小學美術教學 創(chuàng)作教學 學習能力
新課程改革浪潮再一次襲來,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發(fā)展,我國教育事業(yè)逐步更新,小學藝術教育有了顯著進步,美術教學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視。《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目標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造型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而作畫最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不僅可以讓學生廣泛運用各種工具材料把學到的美術技能技巧表現(xiàn)出來,還能在畫面中反映學生的內心思想,從而促進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萌芽。
一、培養(yǎng)學生學會收集素材、展開想象
其實很多孩子的想象力比成人要豐富,只是不懂得如何取舍、綜合表現(xiàn)而已。在輔導小學生繪畫創(chuàng)作時,我們作為引導者應注意孩子的特性,適時鼓勵和幫助,但切忌圈固其思維。作畫大致可分為命題畫創(chuàng)作和自由繪畫創(chuàng)作。在面對命題畫創(chuàng)作時,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相對集中一點,有目的地觀察、記憶,為自己的繪畫創(chuàng)作收集所需的各種形象,并可以通過照片或畫記憶畫收集素材。
二、激發(fā)興趣,捕捉靈感
上課時,教師通過播放動畫片斷、輕音樂、講故事、請同學演小品、做游戲、跟同學交流或帶學生走出教室觀察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動人的音樂、迷人的大自然、鮮艷的色彩、嬌嬈的姿態(tài)、動聽的故事均充滿了神奇的變化,兒童非常喜歡新奇,就是因為他們的喜新厭舊,才處處體現(xiàn)出對各種事物的興趣。學生的興趣被激起后,老師便乘勢捕捉他們的作畫靈感,及時引導學生進入新課,鼓勵他們大膽創(chuàng)作。
三、指導觀察,掌握方法
學生畫一張創(chuàng)作畫時,常在打稿時邊畫邊擦,到后來就是一張白紙和一些粗細不均的印痕。這種常見的現(xiàn)象歸根結底就是學生的繪畫基礎不牢固,觀察方法不正確,作畫膽子小,不敢按照自己的想法畫。為了打好學生的繪畫基礎,老師必須教給學生正確觀察事物的方法。觀察對象要在不斷比較中進行。訓練觀察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寫生靜物。在寫生中,學生以幾何形概括法描繪對象,即先構好圖,安排好所描繪對象的大小位置,而后用長線條從整體入手,概括出各大部分的幾何形狀,再逐步描繪各個細部,描繪時要用比較觀察的方法。即畫左邊比較右邊,畫上部比較下部,用手中的鉛筆當尺子比劃所繪對象的傾斜度、平衡度、高低長短的比例等,做到心中有數,不只憑自己的主觀想象。如學生在練習寫生器皿靜物時,我要求學生先把兩三個器皿的大體形狀用幾何形概括出來,即哪個像三角形,哪個像圓形,哪個像梯形等,繼而用短線條邊畫邊修改器皿的形狀。在畫其中一器皿時,讓學生比較另兩個器皿,這個器皿的高度是另一個器皿高度的多少?寬度是多少?傾斜度是多少……這樣訓練一段時間以后,學生觀察能力提高了,畫出的形象整體感強,比例較準確,為創(chuàng)作想象人物動態(tài)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教會學生巧取舍,用心勾畫完善圖稿
有了充分的“感知材料”,并能展開想象,接下來就是畫面構圖,這一階段很關鍵。盡管小學生繪畫作品的構圖沒有成人作品那么嚴謹。但花心思布置畫面,設計出“巧”的構圖與隨隨便便畫的畫面效果大不一樣。正如有人這樣比喻,布置構圖就像布置房間一樣,一個房間總不能把家具塞滿就了事。正確的應該想想不同家具擺在什么地方最合適,既實用又好看。所以,下筆前讓學生想想,把畫的內容分布在什么地方最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畫主要的東西(主體部分),哪些地方畫襯托的東西(畫面背景),哪里應該留出空白,為什么?想好了再下筆。平時我碰到兩種較普遍的現(xiàn)象:其一,一些學生認為畫得越多越好,整個畫面畫得滿滿的,沒有透氣的地方。其二,作畫不夠大膽,所畫的物體既小又少,畫面空蕩蕩,這兩種情況都應該克服。要讓學生明白,只有畫得既合適又好看的時候,才算是一幅完整的面。畫構圖不要一下子畫好,需要引導學生反復修改,在畫的過程中,不斷補充有意思的東西,去掉多余的或可有可無的東西,直到滿意為止。
五、鼓勵學生大膽用筆,放手著色
圖稿完善后,接著是完成作品階段,這一階段是決定階段。因為畫面效果主要看完成作品的階段,如果用筆、用色不當,會弄巧成拙,達不到預期效果,出不了好作品。在輔導學生完成作品時,首先要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因“畫”制宜,即根據繪畫創(chuàng)作內容,選擇適宜的畫種及繪制方法,有的內容宜用油畫棒,有的內容則宜用水彩或水粉,有的宜用紙版畫制作等。這種“適宜”只是從畫面效果考慮而已,如畫有關雨天題材的畫,選用水彩或國畫的畫法,容易表達出水跡淋漓的感覺。二是因人制宜,即根據學生喜歡及掌握畫法程度考慮,有的學生喜歡畫水彩、油畫棒,有的喜歡畫國畫,還有的喜歡制作剪貼畫。小學生繪畫創(chuàng)作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并要細心地“導”。作畫時鼓勵學生大膽用筆,如果作畫拘謹、放不開,就不可能出奇制勝,出不了好的效果,如果反復涂抹又會損壞畫面效果。所以,整體要畫得大膽,局部及細節(jié)要畫得精妙,力求做到大膽用筆,細心“收拾”。最后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從而才能提高學生的作畫水平。
完成一件好作品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用色問題,用色時要讓學生明白,色彩不僅是為了畫面更漂亮,更重要的是色彩可以表達作者的想法和情感。如畫面上鮮花盛放,到處充滿嫩綠的景象,那表達的當然是春天的氣息。而表達寒冬自然需要冷色調,如紫、藍等。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用色彩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哪里可多用色彩,哪里可少用色彩,并注意到色彩可互相襯托對比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在大膽處理好色彩的關系時還要進行“收拾”整理、完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