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天
摘 要:從《紅高粱》到《金陵十三釵》,可以發(fā)現(xiàn)張藝謀電影的創(chuàng)作幾乎都改編自小說,不是原創(chuàng)劇本是其電影的一種創(chuàng)作模式。這些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視聽風格都體現(xiàn)了張藝謀電影慣有的風格。本文通過影片《金陵十三釵》的影片分析,透視張藝謀電影的藝術手法刻畫女性角色,將人性的美好放在冷酷血腥的屠殺背景下展示,從而擴大了影片的張力,突出了主題宣揚的真善美。
關鍵詞:張藝謀;人物塑造;浪漫色彩
提及中國第五代導演,我們不得不談到張藝謀。自2011年12月16日《金陵十三釵》火熱上映后,張藝謀這個名字再度成為網(wǎng)絡媒體、街談巷議的焦點。
細數(shù)張藝謀的電影,暫不論題材和內容,單看片名,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一個特點,就是充滿濃厚的中國色彩和文化意蘊?!都t高粱》是北方最常見的糧食作物,深深根植于廣袤的北方土地,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洞蠹t燈籠高高掛》是封建社會的風俗傳統(tǒng),是倫理道德和森嚴等級的象征。《十面埋伏》出自《前漢書平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成語?!稘M城盡帶黃金甲》又是唐人黃巢《菊花》一詩中的詩句,由此可知張藝謀對中國文化的偏愛。《金陵十三釵》也不例外,未上映前,單看片名,便會被其吸引。我們不自覺地便會聯(lián)想到《紅樓夢》中寶玉神游太虛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的“金陵十二釵”。而《金陵十三釵》這個片名直接告訴我們,故事發(fā)生在六朝古都南京,人物是十三個貌美如花的女子,雖背景為南京大屠殺,但依然采用這個古色古香的名字,一方面加深了歷史的厚重感,一方面又深含導演對這一群女子的肯定與贊賞。
在張藝謀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一條完整的情節(jié)線索,這些都由小說原著提供?!督鹆晔O》是由嚴歌苓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女學生書娟的親身經(jīng)歷;《大紅燈籠高高掛》由蘇童《妻妾成群》四房爭寵的故事拍攝而成;《菊豆》選自劉恒《伏羲伏羲》中嬸侄偷情。在這些作品中,女人永遠都是主角。張藝謀善于挖掘女性的精神世界,他在反思傳統(tǒng)文化中對女性的命運給予獨特關注。
《金陵十三釵》中,那十三個妓女是受社會主流文化排斥的對象,以女學生書娟的視角去觀察她們,認為她們骯臟、卑微,甚至不愿和她們共居一室,更不愿共用一個衛(wèi)生間。在純凈如玉的女學生眼中,她們是泥淖,如墨一般黑,這也是這十三個妓女卑微身世的寫照。而當日本人要對女學生進行殘害時,就是這群如墨般漆黑的女子在大難臨頭之際,敢于獻身從而迸發(fā)出她們高貴的靈魂。
在拍女性時,張藝謀用他那飽含深情的雙眼去探索,力在表現(xiàn)她們的美,在以墨玉為首的女人初來教堂時,悠揚的《秦淮景》飄出。在拍她們時導演沒有單給她們一個死板的全景或一一展示其妖嬈嫵媚,而是安排一個純潔的女孩透過窗紙窺視她們。在色彩斑駁、顏色絢麗的窗紙的映襯下,她們的美麗便多了層神秘和冷艷。《我的父親母親》中招娣在抱著青花瓷碗給愛人送餃子時,她的形象并不像小說那么真實,而是帶有藝術色彩,她的步伐輕盈唯美,做到了“形象大于思想”。張藝謀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注重人性的把握與分析:
(1)抓人的命運。以玉墨為首的女人們身不由己。落入凡塵、逢場作戲,其中的辛酸只能自己吞咽。尤其是玉墨,本也是一個好學生,在班上有“英國女王”之稱。后遭繼父強奸,被迫失身。后來中國又受日本侵略,現(xiàn)在連性命都難以保全。
(2)抓人物感情。雖是紅塵女子,但每個人都有真實且柔情的一面。豆蔻忽然愛上一個傷員,就因為他像她的弟弟,就一直照顧著他。在槍林彈雨、人人自危的時代,豆蔻卻一心想為心愛之人彈奏一曲《秦淮景》,本已逃脫后又冒著生命危險原路返回,去尋找丟失的琴弦。當鏡頭出現(xiàn)一個浸滿鮮血的弦絲的特寫鏡頭時,我們不禁落淚。豆蔻之所以第一個提議假扮女學生,是有兩方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由于“還命”,二是她自身經(jīng)歷過不幸遭遇,不愿再讓這些孩子忍受同樣的痛苦,也許保護她們就像保護內心干凈純潔的自己。
(3)抓人物的個性。玉墨是翠禧樓第一招牌,除美貌氣質無人能及,聰明勇敢也高人一等。她曾是教堂里的學生中英語說得最棒的“英國女王”。同時她又頗具膽識,在逃難時第一個將行李扔進教堂高墻內,并帶領其他姐妹翻墻而入。在危難之際,也是第一個提議裝扮成女學生,替她們赴難??梢娪衲牡玫讲胖桥c領導力。
(4)抓人的變化。單看玉墨這個名字。玉,純白潔凈;墨,骯臟污濁。玉墨本身就是玉到墨,墨到玉的轉變。玉墨等十三個女人身世卑微但最終卻可以舍生忘死,保護他人。在她們完成服裝、角色的轉變的同時,這群特殊女人也完成了丑陋羞恥到圣潔高尚的蛻變,溫徹斯特教堂的學生們也從先前對女人的厭煩、鄙視到后來的感動、敬佩。
入殮師約翰初來教堂時只是一個痞子流氓,一心覬覦女人們的美貌。當他目睹日本人持槍強入教堂殘害女學生時,毅然爆發(fā)出父愛的力量,搖起紅十字大旗充當女學生的保護神。這樣,他的人性在殘暴世事面前完成了齷齪到偉大的轉變。
我認為本片講述的是人性如何由墨變玉的過程。也許他們本都是玉,但由于種種外部原因被沾染泥淖,最終在生死正義這種大是大非面前,褪去塵埃,出落成清水芙蓉。人性的轉變是本片的核心精神和靈魂。就影片風格而言,注重時代背景,地方色彩濃郁,充滿浪漫主義激情。
《金陵十三釵》以三十年代南京大屠殺為背景,展現(xiàn)的是那個年代鶯鶯燕燕、紙醉金迷的秦淮一景。歌女們旗袍華美、妝容艷麗、體態(tài)婀娜、歌聲靡靡。故事發(fā)生地為南京,經(jīng)過幕后對演員的嚴格訓練后,主人公的南京話說得相當有味道,尤其十三個女人同唱《秦淮景》時,更覺這吳儂暖語不是靡靡之音而是在吟唱自己心底的柔情,雖柔軟但卻透露出不屈的堅貞。本片雖定位于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但導演并不試圖展現(xiàn)戰(zhàn)場的宏大、殺戮的血腥,打破了“大場景、濃墨重彩”的符號化特征,而是竭力挖掘殘酷環(huán)境之下的人性光輝,講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可謂“外在硝煙彌漫,而內柔情似水”。
本片的氣氛深沉壓抑,雖不像《大紅燈籠高高掛》般色彩明麗,但整個影片色彩不乏濃郁。以慘絕人寰的屠殺為背景,這就決定了影片基調的沉重,硝煙彌漫的灰色又增添了其寫實色彩。蒼白暗淡的灰又與女人們流光溢彩的華服美裝、肆意橫流的鮮血暖色作對比,影片的主題也在這色彩的強烈碰撞中明朗清晰起來。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 ,同時也是一個思想家,通過他的作品,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發(fā)言”。張藝謀就是這樣一個藝術家和思想家。他能關注的是被主流社會拋棄的人物的心理,并以客觀視角刻畫人物形象,這是張藝謀的高明之處。雖然這群人物出身卑微,處于社會底層,但仍然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個體的人。由于很少有人去關注邊緣人物的存在,所以當他們內心的美德被挖掘后,將會產(chǎn)生排山倒海撼人心魄的力量。
以上便是對《金陵十三釵》之導演藝術的解讀。我之所以要分析這部電影,是因為從這部電影開始,打破了近幾年他轉戰(zhàn)商業(yè)大片后“大場面、亮色彩”的藝術風格,也摘掉了“油漆工”的。他將商業(yè)與藝術糅合,歷史和浪漫結合,戰(zhàn)爭和柔情融合,是一部值得反復觀看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