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輝
(衡陽師范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8)
人類通過不斷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新的文明和文化,為世人留下大量的遺址和遺物,這些人文遺留日益成為人們文化審美活動所追求的熱點?!叭宋摹币辉~的本意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①人文資源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精神文化性和民族性、區(qū)域性等特定性,所以,某些景觀具有獨占性和不可替代性。隨著當下品牌效應的擴大,知識產權法律化時代的到來,人文景觀資源保護及開發(fā)成為社會上的一種普遍的商業(yè)競爭機制。如何在紛雜的人文資源中篩選定位自身的人文景觀個性,應對文化旅游產業(yè)競爭,促進文化經濟建設,塑造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具有一定的設計戰(zhàn)略意義。
自魏晉時期始,山岳文化旅游漸漸從對山水的敬畏,轉向對山水純粹的審美需求。山水景觀更多地在流露出情感寄托的同時,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核,注重從自然中提煉人文主義意味,成為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如著名的《徐霞客游記》不僅是一部風景文學作品,更是一部山水美學巨著。當下,人文旅游主要表現在人們對歷史文化名城、宗教文化、建筑園林等幾個方面的文化體驗,而宗教、建筑、園林與人類社會發(fā)展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早期氏族封建社會利用主觀虛幻的想象結合人們的希望和寄托,從精神上占領人們的意識,麻痹人們的思想,以維護統(tǒng)治者的地位。宗教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不斷滲透到建筑、藝術、園林等方面,隨著歷史的不斷積淀,歷史文化名城的一景一物必定能激起慕名而來者的無限遐想。山岳、園林、建筑、信仰作為人類歷史的文化遺產,現今仍繼續(xù)影響人們的生活。如因封建帝王封禪而著名的“五岳”、元代僧人所建的蘇州獅子林、敦煌莫高窟、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等人類歷史景觀建筑。
文化旅游是一種觀察社會、體驗風俗和親身體驗歷史文化積累的旅游,文化旅游的目的是積極地休閑和娛樂,獲得知識的啟迪和充實。②這就要把無形的精神文化內容融于有形的物質載體,使之有效融合且相輔相成??梢姡宋木坝^對于塑造一個城市的形象,以及打造地方鮮明的文化特色有著相當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如何以文化旅游帶動城市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文化高度發(fā)展,仍然值得探討。筆者認為充分發(fā)揮人文景觀的戰(zhàn)略價值,加強城市精神文明、經濟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拓展思路。
包括人物、時代、事件、建筑等因素所處的鮮明性歷史時空概念。主題本義是指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基本思想,結合具體的題材及形象所展現的一種形式。對于人文景觀來說可以從一些文學藝術作品中嘗試挖掘一些元素,做大做強景觀設計品牌知名度、影響力。如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城,城建以畫作為原型,城因畫作而享譽天下。湖南的岳陽樓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其與黃鶴樓、滕王閣并稱中國“三大名樓”,自公元220年左右建成,歷史上屢毀屢建,但始終保持原有的風采,李白、白居易、韓愈等文人墨客不斷游吟,留下了許多詠贊的佳句,其中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所體現出的那種博大的胸懷最為著名。經過挖掘移植整合,與其相呼應的還有因傳說呂洞賓曾三醉岳陽樓的“三醉亭”,因挖出“仙石”而著名的“仙梅亭”等景觀建筑與岳陽樓、洞庭湖渾然一體構成了奇妙的山水人文景觀特色。文可以景著名,景可以文而富生命。以岳陽樓為主題的洞庭湖風景區(qū)湖光生輝,樓亭相望,讓人置身于古樸靈秀的湖光山水之中,引發(fā)無限遐想。
生活在缺乏情感的鋼筋水泥森林、高樓峽谷中,繁忙的都市生活及越來越大的工作、經濟壓力等心理問題,是現今城市人群極力擺脫的無形“魔焰”。以前人文觀光式的旅游形式正在轉向休閑養(yǎng)生為主的復合型景模式。放長假,對于多數工薪階層人群來說簡直是奢望,三五天假期則比較常見,所以相當一部分人自求“深體驗、近距離、短時間”的景觀旅游理念。當下可供選擇的人文線路很多,市場競爭比較大,加上交通條件設施的大幅度改善,為方便出行提供了有利條件,自駕游、高鐵游、飛機輪船越來越便利,正大大縮短實際上的距離范圍。高速鐵路從北京到天津、從北京到上海就是一個半小時左右,因此,區(qū)域間人文景觀相互形成產業(yè)鏈就顯得十分重要。目前多數地區(qū)人文景觀設施或多或少呈現規(guī)模小、分布散、服務散、條件差等弊端,沒有較好地依托利用周邊資源因素,也缺少實地考慮人性化體驗,以及消費者的食、住、行、購、游等因素的集約化、優(yōu)良化發(fā)展,只關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錢越賺越多卻對周邊文化及環(huán)境破壞越大。成功的人文景觀設計應創(chuàng)造讓人意想不到的體驗模式,尊重自然、善待文化,以人為本;以文化為驅動,堅持創(chuàng)新主體,擴大人文景觀休閑旅游的模式,真正吸引人才能留住人,才能真正做大做強人文景觀品牌。
中國社會具有久遠的歷史人文積淀,富有形式多樣的地方文化演繹的遺留,可供今天開發(fā)的人文資源包羅萬象。我們不應因為一座山、一座廟、一位名人開發(fā)龐雜的多元化文化產品品牌,擾亂原本單純、精良的文化格局,甚至用房地產開發(fā)式的思路拓展人文景觀建設,借鑒、模仿、照搬式的做法造成多元文化多樣性的不統(tǒng)一,以及與周邊環(huán)境協(xié)調性問題,擾亂傳統(tǒng)與現代,也造成地域與時空的混亂。當下人文景觀旅游必然要改變以往單純的傳統(tǒng)式的觀光模式,必須重新全面整合文化資源、環(huán)境資源等因素,從設計規(guī)劃理念上升級現有人文景觀資源,謀求新鮮長足的發(fā)展。如西安秦兵馬俑景點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進入市場以來,發(fā)展至目前已經形成一個以秦俑為主線的,集吃、住、購等緊密一體化的國際化景區(qū)。廣東的休閑度假資源開發(fā)也很成功,以規(guī)模化的溫泉資源產業(yè)集群彌補了自身觀光旅游資源不足的弊端,整合資源思路不僅給地區(qū)經濟文化帶來了可觀的效益,而且提升了城市人文知名度。當然,人文品牌知名度成功于文化產品的開發(fā),得益于消費群體的認可及忠誠。只有深挖人文景觀文化底蘊,不斷開發(fā)文化產品,以貼之入微的人性化服務理念,悉心培育市場,用優(yōu)質的文化資源形成具有特質性的產品,才能凸顯人文景觀設施的核心競爭力。
人文景觀包含了特有的審美情趣,富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可為旅游者在精神上提供依托,在文化上產生啟迪。不論是北方景觀的宏偉壯觀,還是南方景觀的玲瓏精致,均展現出迥異的文人心態(tài)內涵。國人尊崇“儒”學,以平和的心態(tài)及“仁”為處世的出發(fā)點,講究和諧的生存環(huán)境及協(xié)調的人際關系,也就是我們常常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這是自古不變的造物思想,也是“佛”、“道”、“儒”共同追求的目標。對于人文景觀設計規(guī)劃者應嚴格尊崇這個理念,把人文景觀開發(fā)建設成真正意義上“可觀可處”的、以人為本的、以文化特色體驗為本質的、具有超品位的戰(zhàn)略性模式。
注釋:
①丁季華.旅游資源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98.
②丁季華.旅游資源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117.
[1]劉沛林.區(qū)域旅游規(guī)劃個案研究[M].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4.
[2]丁季華.旅游資源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3]魏小安.旅游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與新商機[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