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千婷
摘 要:自由市場是人類走出原始社會開始文明生活之后,最基本最廣泛最有效的社會合作方式。人類雖已進入現(xiàn)代文明,但原始社會的道德本能卻依然植根人們內(nèi)心深處,因此反對自由市場的思想能夠盛行。20世紀見證了企圖去除自由市場之宏大實驗的興起與失敗。對自由市場的批判與捍衛(wèi)是人類激情與理性的沖突。自由市場是人類文明漸進發(fā)展的結(jié)果,是超出人類設計與控制能力的自發(fā)秩序,企圖毀滅這一機制的努力很可能導致慘烈的災難。
關鍵詞:價格;原始道德;無形之手;自發(fā)秩序
以貨幣為媒介因此也必然以價格為伴隨的市場交換,可以說,自有文明社會以來,便是人類社會進行社會合作的基本方式。然而,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社會,對其卻也存在著長時期的敵視。在西方歷史上,社會主義者對于貨幣、價格、市場交換的批判由來已久,他們鼓吹并曾經(jīng)嘗試建立中央計劃的經(jīng)濟,在這個經(jīng)濟里,一切的財產(chǎn)由政府所有,貨幣、價格、交換都被抑制。為何,人類社會自從文明形成以來就受益于自由交換,受益于貨幣與價格機制,而反對這些機制的思想觀念卻長久盛行?為何,人類社會試圖消滅價格與貨幣、市場交換的嘗試以悲慘的失敗和空前的災難而告終?為何,人類社會不能離開貨幣、價格、市場交換?本文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
一、市場交換機制面臨的批判
在“向全世界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圖”的《共產(chǎn)黨宣言》里,馬克思和恩格斯頗含悲憤之情地批判到,“資產(chǎn)階級”把一切“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xiàn)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lián)系了”,“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顯然,對于自由市場交換制度,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充滿著排斥和厭惡的態(tài)度的,他們從道德與感情上立論,認為貨幣與價格是對高尚價值的褻瀆,而市場交換則是對人與人之間美好關系的敗壞。他們接著說道,“資產(chǎn)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收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yè)的神圣光環(huán)”,“把醫(y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他們進而批判到,“資產(chǎn)階級撕下了”“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家庭之間的親情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在馬恩看來,貨幣、價格、交換等等,這些東西使世界失去了其原有的美善。馬恩的言論是西方源遠流長的社會主義思想對貨幣、價格、自由市場交換敵視態(tài)度和批評理由的典型。這種態(tài)度,立基于道德和感情,并且對人類世界有著最純真的期待,最熱忱的關懷,影響極大,然而危害也最烈。
即使在中國這樣似乎比較注重實用的社會,對于貨幣、價格、市場交換的蔑視態(tài)度也甚為深刻。無論中外,對于貨幣與價格、市場交換的否定性態(tài)度,大多基于一種道德上的評判。這種道德觀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旦與貨幣、交換扯上關系,任何東西一旦標上了價格,就是對美好的破壞。因此,他們渴望的社會,是沒有貨幣、沒有價格、沒有交換、同吃同住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總之,這種道德理想固然高尚,但是對于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卻構成一種潛在的威脅。
二、自由主義者對批評者的回應
面對社會主義者對自由交換制度缺乏道德的指控,哈耶克做出了有力的回應。社會主義傳統(tǒng)一向占據(jù)道德高地,對自由市場交換進行道德上的批判,譴責自由市場制度不顧道德,鼓勵人們的自私自利與貪婪之心,而哈耶克扭轉(zhuǎn)了這一情勢。哈耶克認為,“社會主義只適用于人類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即人類以打獵和采集果實為生的原始社會時期”?!叭祟悗缀跻恢鄙嬖谠忌鐣顟B(tài)中,文明在最近八千年里才發(fā)展起來,而城市生活只不過是最近三千年里的產(chǎn)物”,相比于長達幾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的原始社會時期,人類進入現(xiàn)代文明的歷史是非常短暫的。
基于上述的原因,社會主義者能站在道德高地上,對自由市場制度進行批判,認為其是不健康的,欲除之而后快;也正因為此,人類社會才會有著悠久的思想傳統(tǒng),這種思想傳統(tǒng)對現(xiàn)代文明的基本構成如價格、貨幣、市場交換等,持否定態(tài)度,鼓吹回到一個沒有這些現(xiàn)代文明構成要素的大同或共產(chǎn)社會中去。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人類社會為何雖長久地受益于貨幣與價格的存在,受益于自由市場交換機制的存在,而從思想上從感情上,卻又對其持有一種深深的反感與厭惡了。這是由于原始社會的本能道德與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秩序存在一種極大的沖突,一方面,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自發(fā)地不可逆轉(zhuǎn)地進入到了現(xiàn)代文明,另一方面,人類的道德本能卻依然沒有擺脫原始社會的烙印。如果以原始社會的道德來對現(xiàn)代文明進行評判,當然會覺得現(xiàn)代文明是一種墮落了。社會主義者發(fā)揮深藏于人心的原始道德,對貨幣、價格、市場交換進行狂熱批判,這樣的批判自然容易引起群眾盲信,造成群體非理性,進而能夠危機整個文明的根基。
三、為何廢除自由市場的嘗試遭遇慘敗
在20世紀90年代前后,以柏林墻的倒塌和蘇俄的解體為標志,“兩種可供選擇的組織經(jīng)濟的方式在約為70年間的試驗中得到一個戲劇性的終結(jié)”,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為宏大災難也最為慘烈的一次實驗宣告終結(jié)。為何廢止自由市場的嘗試伴隨著慘烈的災難,并以失敗告終?以下本文將對這一問題的答案進行探求。
亞當·斯密認為,“無形之手”是連接個體與整體的橋梁,透過無形之手,無數(shù)理性自利的個體在對自身利益的關切與追逐中,最大程度地促進了社會整體福利的改善?!吧鲜兰o30年代,西方經(jīng)濟學界發(fā)生一場大爭論:社會主義計劃經(jīng)濟有沒有可能?”在這場論戰(zhàn)中,米塞斯認為,真實的市場價格以財產(chǎn)權的私有作為前提,而計劃經(jīng)濟里沒有私有市場存在,也就不會有真實的市場價格,由于缺乏生產(chǎn)要素的市場價格,計劃當局要進行理性的經(jīng)濟核算是行不通的,所以計劃經(jīng)濟必定是無效率的。哈耶克認為,價格通過釋放信號協(xié)調(diào)社會中分散的知識。一個計劃者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即使掌握所有的知識,同樣也不可能對整個經(jīng)濟進行有效率的組織與協(xié)調(diào)。“價格和利潤傳遞著信息,他們告訴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各種商品與服務的相對供需狀況”,“指導著生產(chǎn)活動”,“如果沒有浮動的價格與利潤,經(jīng)濟就不可能最有效率地滿足人們的欲望”。沒有貨幣與價格等構成要素,市場經(jīng)濟的存在就岌岌可危了,人類文明社會也會轟然倒塌。任何試圖消除貨幣與價格,消除自由市場交換機制的努力,其最終走向失敗,實在是人類的無知,也是人類的自負,無知在于沒有意識到人類個體知識的有限性,狂妄與自負在于相信自己能夠控制與主宰社會的發(fā)展與歷史的進程。endprint
四、總結(jié)
以貨幣與價格為媒介的自由的市場交換,是人類走出原始社會開始文明生活之后,最基本最廣泛最有效的社會合作方式。然而,從文明開始以來,對其的否定心理與思想,在東西方就廣為存在。西方的社會主義者基于原始社會的道德本能,對貨幣、價格、市場交換進行批判。古代中國的知識分子重義輕利,崇尚“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亦有返祖傾向。東西方的相似并非偶然,而是人類進化的結(jié)果。人類雖已進入現(xiàn)代文明,但原始社會的道德本能卻依然植根人們內(nèi)心深處。這一道德本能在20世紀以社會主義的面貌出現(xiàn),對自發(fā)形成的現(xiàn)代文明秩序構成嚴重挑戰(zhàn)。不過,20世紀見證了廢除貨幣、價格、市場交換之宏大實驗的興起與失敗,以貨幣與價格為媒介的市場交換機制在理論上與實踐上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活力、生命力。
對自由市場的批判與捍衛(wèi)兩種爭論,實際是人類激情與理性的沖突。哈耶克認為社會主義者是根基于原始社會的道德本能對現(xiàn)代文明進行批判,而這種道德本能又潛伏于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所以社會主義者的學說能夠盛行,這是一種有力的解釋。這一解釋能夠說明20世紀社會主義為何能夠興起,貨幣與價格為何長期遭受人們的鄙視。從斯密的無形之手開始,到米塞斯、哈耶克等人對價格機制的進一步論證,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可以斷言:以貨幣與價格為媒介的市場交換機制是人類文明漸進發(fā)展的結(jié)果,是超出人類設計與控制能力的自發(fā)秩序,任何企圖毀滅這一機制的努力必然以慘烈的災難結(jié)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美)米爾頓·弗里德曼,張瑞玉譯.資本主義與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英)艾博斯坦,秋風譯. 哈耶克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帕普克主編,馮興元等譯.知識、自由與秩序:哈耶克思想論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5](英)亞當·斯密,趙東旭,丁毅譯. 國民財富的性質(zhì)與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英)安德魯·甘布爾,王曉冬,朱之江譯.自由的鐵籠:哈耶克傳[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7]鄧正來主編.哈耶克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
[8](英)哈耶克,楊玉生等譯.自由憲章[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9]張維迎.社會合作的制度基礎[J].讀書,2014,01:61-69.
[10](英)哈耶克,王明毅等譯. 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1](英)哈耶克,馮克利等譯. 致命的自負[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