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航 關佳麗 闞文靜
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學者。1897年加入維新派,編撰《時務報》,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而流亡日本。1900年剪其辮發(fā),公開反清,立志革命。1903年因在《蘇報》上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并為鄒容的《革命軍》作序,觸怒清政府,被捕入獄3年。1906年出獄后,孫中山迎其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維新改良派展開論戰(zhàn)。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樞密顧問。曾反對內務部暫行報律,爭取新聞自由。1913年宋教仁被刺殺后參加討袁,支持二次革命,被袁世凱禁錮,袁死后被釋放。1917年脫離了孫中山改組后的國民黨,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yè)。晚年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
章太炎一生創(chuàng)辦和參與編輯投稿的報紙甚多,而其中最能體現(xiàn)其思想轉變的報紙主要有《時務報》《經(jīng)世報》《蘇報》和《民報》。
章太炎原本在詁經(jīng)精舍跟隨俞樾學習古文經(jīng)學,學業(yè)優(yōu)異,深受老師賞識。1897年初,章太炎來到《時務報》報館,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論亞洲宜自為唇齒》和《論學會有大益于黃人亟宜保護》兩篇文章。章太炎與康有為在觀點上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以致章離開了時務報館。回到杭州后,他與他人一起發(fā)起興浙會,創(chuàng)辦《經(jīng)世報》《實學報》《譯書公會報》等,在《經(jīng)世報》上發(fā)表了著名的《變法箴言》,論述了維新變法運動應當如何健康發(fā)展,“憔悴竭思,斟酌西法,則而行之”,指出變法不能操之過急。章的文筆過于鋒利,成為了當權者的眼中釘。后因舉家遷往臺灣避難,在《臺灣日日新報》當記者,并在梁啟超主編的《清議報》上發(fā)表多篇詩文,積極支持維新變法。
1903年5月,章太炎發(fā)表了著名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對康有為的《答南北美洲諸華僑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一文進行一一反駁,他在書中稱光緒皇帝為“載湉小丑”,認為康“屈心忍志以處奴隸之地”,而革命則“非天難、大黃之猛劑,而實補瀉兼?zhèn)渲妓幰印薄_@篇文章一經(jīng)發(fā)表便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理論基礎之一。這段時期,發(fā)生了轟動中國報界的“蘇報案”,使章太炎陷入了3年牢獄之災。
1906年,章太炎從獄中被釋后加入同盟會,任《民報》主編(1906年7月—1908年10月)。此時正值《民報》與梁啟超的《新民叢報》論戰(zhàn)進入白熱化的階段。章太炎的文風潑辣犀利,他借《民報》將“革命”二字的真義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將“民主自由”的前景描繪得五彩斑斕,文筆曉暢明白,且條理縝密,氣勢磅礴?!缎旅駞矆蟆窋∠玛噥?,于1907年7月停刊。此次論戰(zhàn)的勝利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然而在1908年,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相勾結,查封了《民報》。章太炎轉到日本講學,培養(yǎng)了諸如周作人、許壽裳、錢玄同、黃侃等一批學者。
中華民國建立后,當局內務部宣布廢除大清報律,擬定了《中華民國暫行報律》,引起了新聞界一陣嘩然。章太炎在《大共和日報》和《申報》上同時發(fā)表了《卻還內務部所定報律議》,認為該報律有數(shù)處不是:“種種不合,應將通告卻還,所定《報律》絕不承認。當知報界中人非不愿遵守繩墨,惟內務部既無作法造律之權,而所定者,又有偏黨模糊之失,若貿然遵守斯令,是對于官吏則許其侵權,而對于自身則任人陵踐,雖欲委曲遷就,勢有不能。除電告孫總統(tǒng)外,特公布駁議,以明內務部無知妄作之罪?!痹撐漠a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也使得孫中山作出讓步,宣布取消暫行報律。當時由于人們對西方民主政治了解片面,故而如此抗拒,此次反暫行報律事件也顯得偏激和片面,然而卻也表明了章太炎等新聞工作者對于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不畏強權的勇氣。
以報論政是近代中國先進報人的一大鮮明特點。章太炎從一開始在《時務報》宣傳維新變法,到《經(jīng)世報》《蘇報》的激烈反清,再到《民報》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熱情追捧,他的政治主張隨著他革命思想的轉變而不斷轉變。他不僅宣傳了變法革命,而且還為如何進行革命、如何取得勝利、勝利后該如何治理出謀劃策。如《論亞洲宜自為唇齒》《變法箴言》《革命之道德》《箴新黨論》等,都是其中翹楚之作。章太炎的政論作品目光遠大,見解深刻,頗能切中時弊,為當時的革命發(fā)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章太炎一生七次被捕,三次入獄,和言論專制進行了頑強不屈的斗爭。1903年因為幫鄒容的《革命軍》作序,和在《蘇報》發(fā)表《論康有為和覺羅君之關系》而被捕入獄3年,造成了轟動一時的“蘇報案”。1908年,由于章太炎在《民報》上發(fā)表了一系列反清和支持革命的文章,清政府和日本當局勾結,不止一次將章太炎推向法庭。但他毫不畏懼,在法庭上神態(tài)軒昂,據(jù)理力爭,慷慨陳詞。他認為言論自由應當是文明國法律所保護的對象,《民報》在日本刊行而談中國革命,且革命并不是造反,對任何人都并無造成任何毀謗,這種言論自由理應受到保護。
回顧章的辦報生涯,他為了堅持真理和自我,曾多次遭人迫害,甚至不惜與好友斷絕關系。在《時務報》時期,盡管贊同康有為的變法主張,但對于康所寫的一些較為牽強的文章仍是堅持反對和批判,乃至遭到康有為門徒的圍攻;1898年3月受張之洞之約,在武昌籌辦《正學報》,因批評了張之洞的《勸學篇》而被逐;1900年,斷發(fā)以表示與清政府決裂,并作《客帝匡謬》《分鎮(zhèn)匡謬》以表示對清政府的唾棄;1903年,多次發(fā)表反清言論,“蘇報案”爆發(fā),章太炎主動投案,視死如歸;1908年,日本政府欲封禁《民報》,章太炎在法庭上不畏強權,慷慨激昂??梢哉f章太炎的一生都在戰(zhàn)斗,與清政府戰(zhàn)斗、與舊思想戰(zhàn)斗、與虛言妄語戰(zhàn)斗、與自己戰(zhàn)斗。他這樣做無非是因為他不妥協(xié)、不屈服,堅持自我,愛憎分明。
章太炎非常重視道德的作用,認為道德直接關系到革命和革命黨的興亡。民國初年,中國出現(xiàn)了300多個政黨。各派黨人紛紛創(chuàng)辦機關報作為爭取輿論的工具。而各政黨的報刊經(jīng)常互相攻擊、謾罵,濫用新聞自由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在《新紀元報發(fā)刊詞》中,章太炎斥責這些報刊:“造言騰布,竹紫不分,一市之言,遠于千里,名為輿論,其實中冓丑言,哲婦所以傾城也。” 稱報界的這種“情在愛憎”“志相傾陷”“偏頗失實”的作風貽害無窮。針對一些報紙無中生有,登載“章太炎在總統(tǒng)府中,以手槍嚇唐總理”的失實報道,章太炎在《致報界俱進會書》中寫道,“京城報館三十余家,大抵個人私立,取快愛憎,以嫉妒之心,奮誣污之筆”,“都城斗大,聞見易周,然其信口造謠,甚于齊諧志怪”,“上則擾亂政治,下則謠惑民心”。為此,章太炎提出了新聞工作者必須自律,要做到客觀報道事實,不可隨意毀謗;立論要公平,不登載失實消息;要深入調查研究,不被表象所惑。
近代中國在逐漸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很多愛國的有識之士都在尋找救國的方法。于是現(xiàn)代報紙這個新興的輿論陣地便受到廣大革命者的熱烈追捧。章太炎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的一員,利用報紙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出身書香門第,本身扎實的國學根底、淵博的學識、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強烈的救國愛國熱情,造就了他在中國近代革命報刊史上不可超越的地位和成就。章太炎的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革命斗爭中不斷形成和發(fā)展的。雖然他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敗筆和錯誤,但他敢于追求真理和革命的精神將成為每一位愛國志士的楷模。
1.湯志鈞:《章太炎政論選集》,中華書局,1977年。
2. 陳永忠:《革命哲人——章太炎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呂倩娜:《論清末民初資產階級報律思想》,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