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浩
(南華大學,湖南 衡陽 421001)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思想政治工作是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民情”則是基本的社會存在。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引導人、激勵人、矯正人,使之形成并牢固樹立合乎社會預期和規(guī)范的思想政治觀念與行為?!八枷胝喂ぷ魇墙洕ぷ骱推渌磺泄ぷ鞯纳€”??梢?,洞悉民情既是政治思想工作的立足點和落腳點,也是貫穿其始終的主線。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是人、對象也是人,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必須要有針對性,要了解群眾思想問題存在的根源、產生的背景、心中的期盼,也就是說要察民情、知民意、順民心,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工作。要樹立這種“民本”意識,首先必須弄清洞悉民情與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兩者是息息相關的。
江澤民同志指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提高群眾的工作,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因此,只有做好群眾工作,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真正的了解群眾需要,為群眾切實解決好實際問題,才能有效地做好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廣大人民群眾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對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更多地需要從提高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著手,提高群眾的思想觀念和覺悟,提升群眾的精神層次和整體素質,從而最終提高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
思想觀點是指導群眾進行一切活動的指南。洞悉民情最根本的是洞悉群眾的思想觀點,群眾具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相對應的行為。如果群眾中存在落后的甚至是不正確的觀點、想法,就會阻礙群眾進行正確的行為、實踐。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實踐性和群眾性相統(tǒng)一的特征。[1]要通過對人們原本存在的思想意識進行研究,對人們以后價值觀的形成進行指導。人民群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客體,同時也是主體,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脫離了人民群眾這個主體,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注重并切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內在地要求洞悉民情,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需。
群眾路線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必然途徑,洞悉民情也是堅持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xiàn)。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反映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歷史唯物觀,只有堅持群眾路線,才能洞悉民情。只有洞悉民情,才能體現(xiàn)堅持群眾路線。只有集中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體民情、察疾苦、解困惑、暖人心,為人民謀福利,才能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挫折,最終造福于整個中華民族。
總的來看,思想政治工作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社會建設等起到了促進作用。但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依然迫在眉睫。當前影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個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們黨有效開展各項工作的需要,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在需求。然而,有的部門和領導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只做表面文章。“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說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實際上是一手硬、一手軟;說起來道理清晰、明白,在具體落實上只求好看,不真抓實干,以應付上級為能事;寫在紙上即文件上分析很重要,貼在墻上很明顯,貫徹到會議中很徹底,但真正工作卻沒人去抓、去管。
正面灌輸是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如果內容脫離了干部、群眾的思想實際,漠視民意、民心、民愿,一味強制性灌輸,難以收到良好效果,反而可能促使干部、群眾產生逆反心理,形成事與愿違的效果。當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不深入、作風不扎實、空洞說教、言行不一等現(xiàn)象比較普遍,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效應。
既需教人,必先明己。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對改革開放中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對群眾遇到的一些理論問題,說不明白、講不清楚,不能為群眾答疑解惑,甚至使一些群眾對正確思想理論產生懷疑,政治信念產生動搖。特別是在信息資源、傳播媒介以及人們的價值取向多元化、多樣化的令天,使少數(shù)群眾對一些理論問題產生的偏差判斷和似是而非的結論,不能得到及時澄清和糾正。
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不斷創(chuàng)新的結果。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在理念、內容、形式、途徑、方法等方面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才能更加切合實際,提高其有效性。當下,在思想政治工作戰(zhàn)線創(chuàng)新乏力,不敢創(chuàng)新、不能創(chuàng)新的大有人在。工作不分對象、層次、場合等,照本宣科;不根據(jù)形勢、任務的變化采取適宜的載體和措施;思政工作的途徑和方法沒有新探索等。這樣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能否做到“以情動人、以心換心”,直接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效以及效果大小。思想政治工作帶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去做、帶著明確的責任去做,必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必須飽含對群眾深切的關懷、真情的愛護去溝通和解決問題。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不關心群眾疾苦、冷暖,對群眾的要求漠然處之,工作達不到預期目的,甚至使群眾產生抗拒、抵制情緒。因此,注重并切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內在地要求洞悉民情,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需。
群眾路線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必然途徑,洞悉民情也是堅持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xiàn)。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反映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歷史唯物觀,只有堅持群眾路線,才能洞悉民情。只有洞悉民情,才能體現(xiàn)堅持群眾路線。只有集中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體民情、察疾苦、解困惑、暖人心,為人民謀福利,才能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挫折,最終造福于整個中華民族。
盡管目前思想政治工作領域存在著諸多干擾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因素,但歸結起來,表現(xiàn)為對洞悉民情的必要性重要性知之甚少;一對“民意、民心、民愿”知之甚少;對從洞悉民情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辯證關系尤其是內在聯(lián)系知之甚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制在轉換、經濟在轉軌。社會在轉型、人們價值取向在轉變,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洞悉民情是必有路徑。具體來說,就是要察民情、解民憂、聚民力、維民利。
察民情、知民意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出發(fā)點?!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洞悉民情,最有效的方式莫過于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到群眾中去,心貼群眾、親近群眾。“上百家門、知百家事”,與人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和群眾拉近距離,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真正掌握當?shù)氐膶嶋H情況。
民情具體且豐富,既表現(xiàn)在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中,又深藏于群眾的內心思想情緒中。外在的情況易于了解,內在的情緒不易把握。
只有和群眾之間的空間距離縮短了、心靈距離拉近了,才能真正了解到群眾的真實想法和要求,“察”準以察“透民情,才能找準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fā)點。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上下功夫,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淺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實際情況和工作部署講清楚,了解群眾的疾苦,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做到人對人、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做群眾工作?!?/p>
解民憂、知民心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切入點。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務虛,更要務實。真正知道群眾的需要才能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這就需要了解群眾的切實利益,并抓住群眾所關注的問題和反應強烈的問題,只有抓住了這些重點和難點,才能真正了解群眾需要的是什么,才能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做到合理解決,從而使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的“心律”合拍,使黨委、政府的決策與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產生“和諧共振”。[2]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一系列問題也相伴而生,尤其是涉及到利益的問題、公平和效率的問題、社會治安的問題、反腐敗的問題等,這些問題給群眾帶來了很多困難和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解決,矛盾就可能激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竅,通過對民情的“望、聞、問、切”,解剖民心,全面準確把握不同時段、不同村組(社區(qū))和不同群體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找準問題癥結,開出對癥良藥,有針對性地開展釋疑解惑工作,疏導不利情緒,消除不和諧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擺正位置,真正樹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群眾觀,為群眾做出示范表率行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也要最大限度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如果人民群眾具有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無疑會錦上添花。
維民利、知民愿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落腳點。人民群眾產生的思想問題各種各樣,但其實癥結都是一樣的,就是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思想上過不了“坎”,心理上“堵得慌”,必須討一個“公道”?!叭罕娎鏌o小事”、“一切為了群眾的利益”,尊重和維護群眾正當利益也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當前,在一些領域群眾利益矛盾比較突出,比如城市征地拆遷、坑農害農事件、教育亂收費、醫(yī)療費用過高、房價上漲過快等問題,如果解決不及時或解決不力,隨時都可能引發(fā)新的社會矛盾,影可響社會穩(wěn)定。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務虛、務實相結合,不能只是一味地講大道理、空洞無物,而是要“講道理”、“維民利”雙管齊下,體現(xiàn)人文關懷,感覺平等互助,讓人民群眾既解開塵封的“心結”,又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努力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滿足人民群眾“求富”、“求安”、“求公道”的普遍從眾心理,這樣,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號召力,才能永葆思想政治工作旺盛的活力和永久的戰(zhàn)斗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是其生命力的標志與體現(xiàn),是衡量成功與否的終極標準。在不同的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有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環(huán)境,也應探索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效率、發(fā)揮效應。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常做常新,但準確地洞悉民情、掌握真實情況,這都是任何時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
[1]高超杰.論黃興的政治社會化思想[J].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2).
[2]姜志紅,閆瑞杰.論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3,(1).
[3]戴永清,陶秀軍.吳時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應在“親和力”上下功夫[J].中國集體經濟,2011,(01).
[4]張春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10).
[5]楊業(yè)華,關敏泓.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論群眾工作經驗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6]張傳玉.淺談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到基層[J].河南水利,2002,(04).
[7]周海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深層思考[J].職教研究,2010,(03).
[8]杜軍,馬穎.增強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J].魯行經院學報,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