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利宏,陳 敏
(石家莊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35)
西柏坡時期是是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和方針政策的重大發(fā)展時期。西柏坡多黨合作文化是1948年5月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和解放軍總部揮師移駐西柏坡至1949年3月前往北平歷時10個月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合作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有關多黨合作的方針政策和相應的行為實踐。
在今天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趕考”進程中,弘揚西柏坡多黨合作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多黨合作文化倡導思想觀念的共識、道路方向的一致,強調廣泛團結。在解放戰(zhàn)爭勝利前夕,中共中央發(fā)言人評民盟三中全會及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宣言時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要勝利,沒有一個包括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口的最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不可能的。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fā)出著名的“五一口號”,立即得到了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公開積極響應。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在《我們對于時局的意見》中宣布:“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進行中,愿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貫徹始終,以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國之早日實現”[1]。同時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從香港及國統(tǒng)區(qū)到達西柏坡和東北解放區(qū),與中共1共商建國大計。“五一口號”實質是共產黨對各民主黨派有效的目標導向和價值引領,而各民主黨派的積極響應所表達的則是相應的目標贊許和價值認同。正是這種以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為基礎,中共引導各民主黨派與國家同心、與人民同心,才實現了最大程度的團結凝聚,中國政黨制度和民主政治發(fā)展掀開了的新的歷史篇章。歷史證明,只有在相應的歷史時期提出相應的符合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奮斗目標,才能凝聚人心,調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
弘揚西柏坡多黨合作文化,首先要實現最廣泛的團結,凝聚一切積極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各民族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與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2]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統(tǒng)一戰(zhàn)線把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凝聚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把各方面積極因素團結起來,形成眾志成城的中國力量,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關鍵問題。我們要圍繞實現中國夢這一共同目標,充分發(fā)揮民主黨派的優(yōu)勢,深入調查研究,關注民生動態(tài),協調社會關系,助力改革發(fā)展,團結一致,共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
多黨合作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導向性,體現為在多元中樹立主導,在多樣中謀求共識。“五一口號”發(fā)布之前,各民主黨派對待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與共產黨有著不同選擇,但在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強盛這一目標上與中共有著共同的追求。在決定中國兩種命運的關鍵時刻,一些民主黨派領導人曾試圖走“中間路線”,尋找“第三條道路”。但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政治胸懷和政治智慧,充分信任各民主黨派,真誠團結他們一道前進。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黨中央強調,全黨要充分認識與民主黨派團結合作的長期性。毛澤東指出,我黨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決策,必須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同時從團結他們出發(fā),對其錯誤和缺點進行認真的和適當的批評或斗爭,達到團結的目的。在為新華社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中,他又指出,每一個民主黨派,每一個人民團體,都必須選擇自己要走的路,都必須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這充分體現了中共與各民主黨派真誠合作的博大胸懷和求同存異的包容氣度。正是有了這種真誠和包容,才有了西柏坡時期乃至新中國的和諧政黨關系。
弘揚西柏坡多黨合作文化,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多黨合作文化建設的方向。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深水區(qū)和攻堅期,伴隨著經濟體制變革、社會結構變動和利益關系的調整,在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多黨合作文化面臨新的挑戰(zhàn)。這就需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增強多黨合作文化的軟實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思潮具有強大的引領和整合作用,是多黨合作發(fā)展的“靈魂”和“生命線”。要在和諧包容的基礎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多黨合作文化建設的根本價值取向,引領復雜多樣的社會思潮,引導民主黨派成員正確認識世情、國情,正確看待西方政黨文化和政治體制,自覺辨別和抵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違背的各種思想觀念,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客觀必然、鮮明特質,增強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自覺性,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筑牢共同精神支柱,夯實多黨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民主是多黨合作文化的思想精髓,協商是實現民主的重要途徑。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真心實意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團結協商,共謀國是,共同籌備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搭建了多黨合作的政治平臺。這一時期,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1948年8月在石家莊隆重開幕,大會代表541人,其中黨外人士165人。大會過程中,采取各種方式和黨外人士進行廣泛協商,盡可能吸收他們的正確意見,黨外人士認為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真正實現了民主”,“從始至終沒有不民主的,沒有包辦代替,這真是空前未有的第一次”[3]。1948年11月,中共與各民主黨派就《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達成共同協議,形成了政治協商會議的最初方案。中共中央1949年1月發(fā)布《關于對待民主人士的指示》,要求黨內各部門負責同志向民主人士報告工作,并不加回避地正面解答有關黨的政策的一切問題,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全國政協會議通過的《政府組織大綱》、《共同綱領》等都是在西柏坡時期,中共與各民主黨派經過共同協商、反復醞釀制定的。正是在求同存異基礎上的民主協商,才形成了多黨合作的和諧一致。
弘揚多黨合作文化,要堅持民主的思想精髓和協商的重要原則,不斷完善政治參與機制。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健全協商民主制度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政黨協商是協商民主的最高層次,完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能夠把各種社會力量納入有序政治體制,拓寬各種利益訴求渠道,實現最廣泛的政治參與,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民主的實現。當前要著力推進政黨協商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多黨合作的具體政策,把民主與協商的核心理念融入到具體制度和工作實際中,創(chuàng)新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的機制及方式方法,彰顯協商民主制度作為社會主義民主重要形式的現實優(yōu)越性和不可或缺性。
照顧同盟者利益是多黨合作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诠餐繕恕⒐餐硐?,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患難與共,在相互尊重對方利益中實現共同的根本利益。對于多黨合作問題,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強調,必須把黨外大多數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干部一樣,同他們誠懇坦白地商量和解決問題,給他們工作做,使他們有職有權,做出成績。每一個省和每一個大中等城市,都應培養(yǎng)一批能夠同我們合作的有威信的黨外民主人士,“左”傾關門主義的態(tài)度只會使我黨陷于孤立。1948年12月,毛澤東在為新華社寫的新年獻詞中指出,共和國的中央政府將是一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適當代表人物參加的民主聯合政府。從西柏坡赴京“趕考”途中,毛澤東又強調,對作過貢獻的民主黨派領導人要“用大位置好好安置”,“沒有黨外人士進入政府就不行”。這是多黨合作文化和衷共濟價值內涵的最好體現。
弘揚西柏坡多黨合作文化,要堅持照顧同盟者的利益,支持參政黨加強自身建設。西柏坡多黨合作文化是中共與民主黨派雙向互動的結果。在互動過程中,中共始終堅持照顧同盟者利益,支持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當前,民主黨派作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應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潮流,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領導人與中共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強化對新一代成員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斷深化對參政黨性質、地位和歷史使命的認識,豐富發(fā)展參政黨文化建設內容。要認真落實多黨合作、黨外干部安排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保障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合法權利,支持民主黨派秉持進步理念、保持自身特色,積極參與改革建設實踐。適應多黨合作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客觀要求,積極培育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民主和諧的時代精神,以思想建設為核心,以組織建設為基礎,以制度建設為保障,著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努力把各民主黨派建設成為同共產黨親密合作、能夠經受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把執(zhí)政黨建設和參政黨建設更好地統(tǒng)一于多黨合作、共創(chuàng)偉業(yè)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執(zhí)政黨建設同參政黨建設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新的貢獻。
[1]《到達解放區(qū)的民主人士李濟深等55人發(fā)表對時局意見》,轉自劉延東主編:《歷史從這里開始》,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80頁
[2]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時的講話,轉引自新華網http://www.hb.xinhuanet.com/2013 -03/18/c_115056470.htm
[3]中央檔案館編: 《共和國雛形—華北人民政府》,西苑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