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澧縣農機局
2014年,澧縣以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為重點,助推現代農業(yè)發(fā)展。全縣落實早稻機插秧面積5666.67hm2,預計全年實現機插面積超過12000hm2。
(1)強化扶持措施??h政府把水稻機插技術推廣,作為一項惠民富民工程強化措施抓落實。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縣農辦、農機局、農業(yè)局、財政局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水稻機插技術示范推廣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形成了縣領導掛牌包片,農業(yè)局、農機局班子成員包鄉(xiāng)鎮(zhèn)的工作格局。明確工作責任,層層分解任務,確保了水稻機插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推進。二是強化財政扶持措施。2014年,縣財政整合資金1321萬元,用于糧食生產辦點示范、集中育秧、全程機械化推廣示范和生產獎勵,其中用于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示范推廣610萬元。新購置插秧機除國家補貼外,縣財政再予累加補貼3000元/臺;對農戶提供商品秧苗的育秧專業(yè)合作社,按早稻每畝120元、晚稻每畝80元的標準補貼;對大田機插秧按每畝30元的標準補貼到戶;對5個集中育秧合作社,縣財政安排150萬元贈送插秧機36臺、育秧硬盤6萬個、播種育秧流水線5條??h財政的獎補政策極大地提高了農民購置插秧機的積極性和實施機插秧的主動性。三是強化督查考核。縣委縣政府將機插秧技術推廣納入糧食生產考核,年初將任務量化到鄉(xiāng)鎮(zhèn)。加大對糧食生產的督促檢查力度,由縣委縣政府“兩辦”督查室組織縣農機、農業(yè)部門定期進行督查,重點是對集中育秧和機插秧工作進行督查。年終實行綜合考評,縣財政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給予獎勵。
(2)轉變推廣模式。以往分散分戶育秧成功率比較低,而大棚育秧投入大且利用率低,不能滿足機插秧面積所需秧苗,加上往年機插秧主要是單個農機手與分散農戶之間進行散戶小面積機插,難以保證插秧季節(jié)和栽插質量,且機手效益也不明顯,嚴重制約了機械插秧技術的推廣。為此,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縣農業(yè)和農機部門廣泛調研,多方論證,積極探索育插秧新模式。一是合作社育秧。2014年組織全縣5家專業(yè)合作社以市場化模式開展集中育秧,探索商品化育秧供秧路子,全年計劃育秧3334hm2。如益民農機專業(yè)合作社、城頭山農機專業(yè)合作社今年早稻集中育秧面積已達在334hm2。二是大戶聯合育秧。全縣種植面積達3.33hm2的種糧大戶實行聯合育秧的有300多家,全年計劃集中育秧在2000hm2以上。三是機手聯戶育秧。一般一個機手聯系周邊10個左右農戶集中育秧,育秧面積在6.67hm2左右,全縣400多個機手,已有近200個參與聯戶育秧,其中夢溪鎮(zhèn)38個機手已帶動周邊農戶聯戶育秧達266.67hm2。四是推進專業(yè)化服務。遵循“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發(fā)動村組負責人把農機手和種糧大戶組織起來,積極引導組建農機專業(yè)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引領帶動,促進水稻機插技術在全縣大面積推廣。目前,全縣已有15家農機專業(yè)合作社通過與農戶簽訂協(xié)議,提供“菜單式”服務或實行機耕、機播、機插、機防、機收“一條龍”經營管理服務模式。
(3)強化服務措施。一是加大宣傳。通過縣電視、廣播及各類會議等,宣傳推介機插秧的優(yōu)勢、插秧機購置補貼政策及育插秧技術。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鄉(xiāng)村和農戶,發(fā)放《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手冊,實地宣講相關技術,切實改變農民群眾的傳統(tǒng)生產觀念,努力營造推廣機插秧技術良好氛圍。二是加強培訓??h農業(yè)局和農機局分別承辦早稻集中育秧和插秧機手培訓,2014年3月縣農業(yè)局舉辦了3期早稻育秧技術培訓班,培訓350余人;4月1~9日,縣農機局在車溪、夢溪等示范片組織舉辦了4期較大規(guī)模的水稻機插技術培訓班,對來自全縣的插秧機手和鄉(xiāng)鎮(zhèn)農技員進行了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培訓,并在每個培訓點由懂技術和會操作的機手現場指導操作演練,已培訓新機手210名。三是強化現場指導??h農機和農業(yè)部門的技術人員對機插秧示范點和示范戶進行技術跟蹤服務,從浸種、整田、播種、插秧實行全程現場指導,確保水稻機插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