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凱凱(邵陽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
無機化學在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具有深遠的意義,它對學生系統(tǒng)學習化學知識,掌握化學的基本原理和化學元素的基本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無機化學的學習為學生以后深入學習化學知識打下了基礎。就我國當前的大學無機化學的教學情況而言,存在很多問題。下面我們對無機化學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對如何優(yōu)化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提出一些建議與對策。
1.新生化學基礎存在差異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招生規(guī)模在不斷擴大,針對高考進行的改革也在努力實踐中,這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所招收的學生的化學基礎存在較大差異。高校教師在教授無機化學這門課程時面向的是化學基礎知識存在較大差異的新生。新生由于化學基礎存在差異,所以他們在進行無機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其接受新知識和理解新知識的能力不一樣[1]。
2.課時數(shù)量減少
我國大部分高校對無機化學課程教學的課時進行了大幅度的縮減,這是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情況。如何對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做出合理的規(guī)劃,對其課時進行合理的安排,讓學生學好無機化學這門課并為以后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
1.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優(yōu)化并完善課程教學體系
在理科化學類專業(yè)的教學計劃中,無機化學的課程教學十分重要,它的教學效果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后期的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教學的質(zhì)量。在對無機化學課程教學進行優(yōu)化的過程中,最主要和最先要做的就是對無機化學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優(yōu)化并完善其課程教學體系。在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優(yōu)化時,最好將無機化學與物理化學及分析化學的內(nèi)容進行協(xié)調(diào),使其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tǒng),對后面所學內(nèi)容與前面所學內(nèi)容存在重復的情況時,要進行適當?shù)膭h減。
2.重視無機化學的實驗教學
無機化學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因此無機化學的實驗教學在整個無機化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實驗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實驗教學,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化學的理論知識。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無機化學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充分重視無機化學的實驗教學,對有些無法讓學生親自參與的實驗,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播放給學生看[2]。
3.對學生的課堂接受情況進行了解
教學在進行無機化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課堂接受情況進行了解,以更好地把握教學進度。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和教師雙向互動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自己講而忽視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應用多種教學方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知識理解情況。這樣做有利于教師進行教學,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果。
4.合理制作多媒體課件
目前,多媒體技術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在無機化學的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和傳統(tǒng)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進行多媒體方式進行教學時,制作優(yōu)質(zhì)的多媒體課件是重中之重。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堅持直觀、簡潔和流暢的原則,適當控制多媒體課件中的文字內(nèi)容,對每一張幻燈片都要進行合理的制作[3]。
5.加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1.題目:無機化學教學案例分析。
2.教學內(nèi)容:無機化學在精細化工領域中的應用。
3.課時安排:10課時
4.教學過程: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模式相結合,既講授無機化學在精細化工領域中的應用的理論知識,又講授具體的應用實例。在教學方法上,應用教師教授、小組討論、專家講座和實驗觀摩等相結合的方式,在這過程中,對學生的接受效果進行關注,以控制教學的進程。
4.教學效果分析:第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第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化學知識應用能力。第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第四,為學生以后的化學學習打下了基礎。第五,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等進行優(yōu)化,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zhì)量。
無機化學的課程教學在大學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無機化學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優(yōu)化無機化學課程教學的建議與對策和機化學教學案例分析三個方面對無機化學課程教學進行了思考和分析,希望對我國高校無機化學的教學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1]徐志珍,張敏,田振芬.對無機化學課程教學的思考[J].教學經(jīng)驗交流,2012,29(10):456.
[2]劉金庫.應用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實踐與思考[J].大學化學,2012,27(1):127-129.
[3]張啟衛(wèi).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22(18):678-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