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明
(貴州省興仁縣公路管理段)
某一區(qū)域道路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寬36 m。機動車道為:24 cm厚水泥混凝土+35 cm石灰穩(wěn)定土。部分路段存在局部或段落性路面破損現象,由此產生了多種病害,如:縱橫向及斜向裂縫、板角斷裂以及混凝土板破碎、塌陷等嚴重損壞現象。
瀝青穩(wěn)定碎石基層攤鋪應在10%石灰層施工完畢并交驗合格后進行,石灰基層表面應平整、堅實,各項檢測必須符合相關規(guī)定,檢測項目包括壓實度、平整度、彎沉、縱斷面高程、寬度、橫坡等。
在鋪筑瀝青碎石基層之前,潔凈瀝青碎石下封層表面,清掃表面浮動礦料。按下封層施工要求,針對下封層寬度不夠的位置以及基層外露的局部位置等進行施工補救,檢查基層表面的粘結性以及瀝青下封層的完整性。
應在施工前做好施工放樣?;謴椭芯€時,直線段每15~20 m設一樁,曲線段每5 m設一樁,并在兩側路肩邊緣外設指示樁,在指示樁上用明顯標記標出邊緣的設計高掛基準線。要用白灰劃出邊緣線。
級配碎石墊層、水泥石屑底基層采用集中拌制,拌和場設在D棟北側的空地上。拌和前應測定各種規(guī)格的含水量,根據含水量、天氣情況和運距的長度調整用水量,確?;旌狭系暮烤鶆?、合適。施工時可先對碎石進行灑水濕潤。含水量要比最佳含水量大1.0%,使混合料運到鋪筑地段,攤鋪后在碾壓時的含水量不小于最佳值。拌合場的拌合要有足夠數量的挖掘機,以確保拌和拌合的均勻。
混合料運輸應采用15 t自卸車,車況良好,數量應滿足運輸要求。拌成的混合料應盡快運送到鋪筑現場。當攤鋪現場距拌合場較遠時,混合料在運輸過程中應加覆蓋,減少水分損失。
攤鋪前,為了彌補瀝青穩(wěn)定碎石層與原基層之間過多失水的現象,工程施工前,對原基層表面表面濕潤,利用灑水車進行。人工配合挖土機主要是人工整平精確整平,采用的是施工粗略修整的大面積施工技術。施工的過程中,不完全要依賴機械精確整平,還需采用人工配合挖,為了保證施工的進度,避免耽誤施工的進度,機械整平測量要求要到位,人工配合挖土緊隨其后,確保攤鋪的混合料具有平整的表面,碾壓密實,高程正確,還需要隨時檢查標高并記錄在冊,及時將檢測結果通知操作人員。
在施工過程中,卸料時要布料量適當,布料均勻,施工方應該指派專人負責卸料工作。施工中,瀝青碎石的下層表面不得灑水,避免造成積水,同時注意瀝青碎石的下層表面隨時保持濕潤,可以配合灑水車工作。為了避免多頭指揮,施工方需要制定專人進行各類施工機械的指揮工作,這些人各行其事,互不干涉。施工過程中,有關瀝青碎石基層二次平整、修邊的工作,施工方需要配備足夠的人員,對機械不能處理到的邊角部位,隨整隨攤鋪型隨時進行施工補救。
瀝青混合料的壓實應符合壓實度及平整度的要求。按初壓、復壓、終壓順序,采用膠輪壓路機和鋼輪振動壓路機進行分次碾壓。通過鋼筒式靜態(tài)壓路機、輪胎壓路機組合方式,壓實瀝青混合料。初始壓應在攤鋪混合料在高溫下進行,不得造成裂紋或者推移;從外側向中心碾壓,相鄰帶應重疊1/3~1/2寬,最后滾道的中心部分,壓力碾壓在進行一次。
(1)初壓
緊隨攤鋪機后,采用中、輕型靜力鋼輪壓路機進行初壓。碾壓速度一般應控制在1.5~2 km/h,與攤鋪速度相協調,也可以在微振狀態(tài)下進行碾壓,或者采用振動壓路機停振進行,初壓碾壓遍數1~2遍。
(2)復壓
緊隨初壓后進行復壓,采用靜力三輪壓路機或者18 t以上的振動壓路機進行碾壓,碾壓速度控制在2.5~4 km/h之間,溫度不應低于120℃。由現場試驗確定碾壓次數,一般而言,參考的碾壓遍數為2~3遍。
(3)終壓
終壓碾壓溫度控制在105℃以上,碾壓機器為18 t的靜力鋼輪壓路機,碾壓遍數為1~2遍,終壓的目的在于消除復壓時的輪跡。在終壓碾壓過程中,為了防止瀝青混合料粘附碾輪,可向碾壓輪施工防粘劑,壓路機碾壓時的速度均衡一致,起步時力求平穩(wěn)。
碾壓完畢,需要馬上進行路面的保濕養(yǎng)生,養(yǎng)生的目的在于保持基層表面濕潤。本工程采用覆蓋土工布方式,每兩個小時采用噴霧式噴頭灑水車進行灑水。同時進行壓實度檢查,在對瀝青穩(wěn)定碎石沖刷的過程中,為了避免造成局部坑槽,要注意噴頭的角度。視天氣決定每天的灑水量,養(yǎng)生期不小于7 d。
路面冷卻前嚴禁任何車輛通行,路面冷卻后可控制過往車輛的車速,嚴禁剎車、調頭損傷路面。
舊混凝土路面加鋪瀝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針對原有路面的破壞情況,從設計、施工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今后瀝青混凝土路面進行大中修工程提供了借鑒。
[1] 戴小惠.市政舊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方案淺議[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7).
[2] 陳玉紅.舊水泥路混凝土面改造為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方案初探[J]. 科技信息,2007,(23).
[3] 梁海勇.舊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鋪瀝青混凝土面層技術探討[J].交通標準化,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