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琳
(平頂山市財經學校,河南 平頂山 467001)
班主任在教育教學的序曲中,奏響的第一個音符就是給學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這第一印象具有很強的深刻性。學生一旦認定這個老師是一個怎樣老師之后,就難以改變對老師的看法。而對于一個新班級的班主任來說,把新班級開班工作抓好,不僅僅對班級在這個學期后階段工作有幫助,甚至對學生在整個學習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在與學生初次交往中,給他們留下良好的形象,把握好開學初的階段,抓好班級的管理工作,邁出漂亮的第一步。
班主任要想管理好新的班級,就要在開學之初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開學報到時,首先觀看新生登記表,尤其是姓名和相片,花些時間記住學生的基本信息,力求第一次見面就能喊出學生名字。這樣學生會有親近感,馬上就拉近了師生距離,自己開展工作就能得心應手。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和認識,往往是是從第一次見面開始的;學生認識了解班主任,也是如此。而在第一次見面中,首先作為審美對象進入學生視覺的是班主任的儀容儀表。一個人的著裝服飾、言談舉止似一封無言的介紹信,時時刻刻向自己的每一個交往的對象傳遞著各種信息。良好的服飾和得體、優(yōu)雅的言談舉止,是其自身修養(yǎng)的最形象說明。因此,作為學生可能會仿效的班主任,應根據自己的年齡、個性和愛好等特點,來設計自己的著裝服飾,同時要時刻注重個人的言談舉止。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愛是教育的基礎?!睕]有愛就沒有教育,或者說,一個沒有愛心的教育工作者,就別談什么教育藝術。作為教師,就應該用愛去感染學生,用智慧去啟迪學生。讓學生理解我們的愛,是老師成功的開始。我們在理解中相容,用愛去感受,體會,尋找?!坝H其師,信其道”,班主任愛護和關心每位學生,學生就樂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為了盡快地使自己對新生產生真誠的師愛,在開學最初一個月里,筆者幾乎天天待在學校,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與他們接觸,找他們聊天、說笑,與他們一起勞動,參與班級的策劃與建設等活動;爭取在最短時間內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和思想狀況,以及性格特點。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想辦法幫助解決;在他們出現思想問題時,找他們談心,耐心細致地說服教育。同時與他們的家長保持聯系,了解學生成長環(huán)境,并取得家長的密切配合。在我們共同努力下,學生對陌生環(huán)境的焦慮和不安很快被新奇和歡樂所取代,逐漸的喜歡這個集體并安心開始學習。
對于新班級,開始階段的常規(guī)工作抓得好,就能為以后的深入教育打下基礎,班級會出現積極向上穩(wěn)步前進的局面。那么,怎樣抓好常規(guī)教育呢?班規(guī)是對學生不良行為的約束和糾正。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利用通常的強制手段迫使學生遵守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筆者通常會在開學一周內迅速建立一支班干隊伍,并在廣泛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一套人性化的班級管理制度。班規(guī)的制定無需面面俱到,但要不影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其中,多設獎勵機制,減少懲治手段,如班級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往往會為了彌補自己的扣分而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甚至是額外工作。
中專段的學生思想比較成熟,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都希望在參與班級管理時大展身手。如果權力過于集中在幾個同學手中,既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不利于營造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圍,并且會大大減弱班級自身的教育力和感染力。實行班級工作“分權”,班干部、課代表、小組長、各級各類管理員以及班主任助理都應當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相互制約,力爭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能使班級工作更加有序。當然,人無完人,中專生的素質普遍不是很高,選出的這些班級干部也不例外,對他們不能過分苛求、指責,特別是在工作出現失誤的時候。作為班級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和班級成長的引導者,筆者會定期對班干部的工作能力進行培訓指導,給他們講解各部分的工作重點,組織他們學會指定計劃及具體措施,定期召開班干部會議,檢查落實情況,總結得失,并加以糾正。同時必須及時批評班干部在班級中的不良行為,鼓勵他們以身作則并帶動其他同學,促進整個班級樹立良好班風。
初中畢業(yè)進入中專學校,對于新生來說,面臨的學習生活有一個較大的轉折。課程設置的差異,人際關系的改變,這些使學生往往感到新鮮、緊張,甚至苦惱,很難適應,特別是一開始寄宿制的學生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使他們茫然不知所措。這就要求班主任做好學生心理輔導;盡快消除學生的困惑和苦惱,縮短適應期,妥善處理初中向中專教育管理的銜接與過渡。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學生的心理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班主任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對于那些心理已出現毛病的學生我們更應去幫助他們。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每一個學生對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想我們要多去了解他們,多讓學生有講話的機會,從而進行輔導、教育。
[1] 李偉勝. 班級管理[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2] 王東華. 我們是這樣教育孩子的[M].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1.